摘要:國家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之后,大大促進了各個地區馬鈴薯種植產業的發展,馬鈴薯種植面積進一步增大。但傳統生產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要加快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通過合理選擇地塊、精選薯種與種塊處理、適時播種、田間水肥管理等技術促進馬鈴薯高產。同時要注重機械化技術服務,加強新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盡快實現馬鈴薯種植的自動化、機械化,大大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機械化自動生產
張軍民. 內蒙古四子王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與機械化自動生產[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6):75.
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高山地區,是茄科類1年生草本植物,適應能力強,生產潛力大。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有著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該地區氣候適宜,土壤層深厚,土壤肥沃,耕性良好。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馬鈴薯種植面積呈現逐年擴大趨勢。在單位面積內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成為現階段需重點攻克的難題。
一、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1、合理選擇種植地
要想實現馬鈴薯高產穩產,需要選擇土壤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通透性較好的種植地。馬鈴薯適應能力較強,但為了提升馬鈴薯產量和品質,應該以壤土或沙壤土為宜。前茬作物最好是小麥或者中草藥,制定3年以上輪作制度,避免連續多年種植茄科作物。
整地結束后要深耕細作,通過翻耕殺滅土壤中的各種致病菌和害蟲成蟲[1]。翻耕結束之后淺耕耙磨,提高土壤墑情,避免土壤散溢。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能力,營造適宜馬鈴薯生長的環境,同時還能有效減少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和傳播。
2、精選種薯與薯塊處理
要想實現馬鈴薯高產穩產,需要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生產潛力較大、抗逆性較高的脫毒馬鈴薯品種。播種之前需做好種薯處理工作,推薦使用小種薯;較大的馬鈴薯需在播種前切塊。切塊時準備2個切刀,遇到病害馬鈴薯后及時更換切刀,并對原有切刀進行嚴格消毒,這樣能夠防范苗期病蟲害的傳播流行。
可以將馬鈴薯切成20-50 g的小種薯,要確保每個種薯上有2-3個健壯芽眼。切塊后用適量草木灰拌種,然后進行晾曬,加快愈傷組織生長,同時解除馬鈴薯的休眠,促進薯塊萌發[2]。在播種前還可以選擇使用50%甲霜靈錳鋅或者72%雙脲錳鋅進行拌種,晾干后播種。
3、適時播種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馬鈴薯播種日期通常在4月中下旬,半干旱地區在每年的5月上旬。適時播種能夠保證馬鈴薯生長關鍵期和自然降水季節最大程度吻合,還能夠降低中后期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水源供給較為充足的地區,一般行距控制在60 cm,株距控制在25-30 cm,每畝保苗量控制在3300-3800株。對于生產能力較強的種植地,每畝保苗量可以增加到4000-4500株。干旱年份可以選擇使用黑膜全覆蓋栽培模式,這樣能夠提高土壤層溫度,蓄積更多養分和水分,避免土壤水分流失。
4、田間管理
馬鈴薯田間管理前期以培育壯苗為主;中期以控制秧苗生長為主,通過中耕培土能夠避免植株徒長;后期以病蟲害預防為主,采用無公害、低殘留農藥進行針對性病蟲害防控。
播種后30天內要做好田間的查苗、補苗工作,發現缺苗、死苗應及時選擇相同品種補種,保證出全苗。出苗后要進行中耕除草,除草堅持除早、除小,一般在雜草萌芽期進行。馬鈴薯進入現蕾期后進行高培土,能夠預防馬鈴薯變綠。培土時要注意培干不培濕,這樣有利于秧苗和地下塊莖的快速生長,結合培土每畝追施尿素5-8 kg。馬鈴薯進入開花期后,使用1%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追肥,間隔7-10天使用1次,需連續使用2-3次,以補充馬鈴薯后期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防止早衰。
二、馬鈴薯機械化自動生產
1、做好機械化技術服務
為實現馬鈴薯高產栽培,要發揮先進機械設備的生產力,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應該以農機下鄉作為載體,通過示范帶動、演示會、說明會、培訓等方式系統講解馬鈴薯機械化作業的具體規范要求、操作技術要領和技術規范,充分滿足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的多元化需求[3]。
另外,在馬鈴薯機械化生產中,要積極組織農戶與農機專業戶大戶簽訂訂單合同,實現跨區域作業,促進馬鈴薯機械化自動生產的全面開展,提高機械設備的應用效率,增加經濟效益。
2、加強新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
在馬鈴薯高產栽培中應加快推進高效、大型的植保機械,開展馬鈴薯病蟲害機械化防治;推廣節水灌溉機械設備、抗旱設備、排澇設備的應用,提升生產中的抗旱、排澇綜合能力。為了進一步推動馬鈴薯深加工產業的發展,還應加快設計自動化機械烘干機,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的干燥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麗君. 馬鈴薯種植技術及病害防治的研究[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7):215.
[2] 趙 城. 馬鈴薯春種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 新農業,2020(13):4-5.
[3] 羅蘭順,周遵洪,李文武,等. 馬鈴薯搭架高產栽培初探[J]. 農村實用技術,2020(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