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中圖分類號:S858.31 ? ? 文獻標識碼:C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20)10-0036-02
地面平養育雛是養雞場常用的育雛方式。在地面平養育雛期間,雛雞容易發生雞白痢而產生生長遲滯、死亡等問題。加強日常預防和及時對癥治療是減少由雞白痢引發經濟損失的關鍵所在?;诖?,本文主要針對地面平養育雛的特征進行分析,并依據這種育雛方法的特殊性,細化闡述了地面平養育雛雞白痢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以期為采用地面平養雛法管理的養殖場提供良好的參照。
1 ?地面平養育雛的特征
地面平養育雛的特征主要體現為:第一,對墊料要求高。保溫是雛雞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在以地面平養育雛法養殖雛雞期間,良好的墊料可為雛雞提供良好的腹部保溫作用。優質墊料的標準包含彈性好、干燥、吸水性強、重量輕等;第二,雛雞活動范圍大。相對于籠育而言,地面平養育雛模式下,雛雞的活動范圍更大。這種育雛模式更加符合雛雞的健康生長要求;第三,可降低雞胸囊腫發生風險。地面平養育雛模式下,由于雛雞活動較為頻繁,因此,不易產生胸囊腫病。此外,在地面平養育雛模式下,雛雞直接與糞便接觸,而糞便則是雞白痢病的主要傳染源,由此可認為,該模式不利于雛雞白痢病的預防、控制。
2 ?地面平養育雛雞白痢的防治
2.1 ?預防 ?從雞白痢病的傳播途徑來看,污染糞便(含沙門氏菌)是導致這種禽病傳播的主要感染源。相對于籠育方法而言,地面平養育雛方法的雞白痢防控難度較高,主要區別在于:籠育法模式下,雛雞與糞便分離,即使出現病雞后,其余未感染雛雞難以通過接觸污染糞便這一途徑而患病;地面平養育雛模式下,雛雞與糞便接觸頻率較高,且雛雞活動范圍較大,健康雛雞容易因直接接觸污染糞便而發生雞白痢。
鑒于上述狀況,可采用以下幾種措施加強地面平養育雛雞白痢的預防:
第一,及時清理糞便。為控制由污染糞便引發的雞白痢傳播風險,養殖場需加強對雛雞群糞便的清理。例如,采用地面平養育雛的某養殖場,持續按照每日1次頻率及時清理雛雞群糞便,2019年全年共養殖2583只雛雞,無雞白痢發生。
第二,加強墊料管理。與籠育法相比,地面平養育雛模式下,雛雞感染沙門氏菌的途徑更多。除了糞便外,污染墊料也可成為雞白痢病的傳染源。因此,養殖場需充分重視墊料管理的作用,以每日1次對墊料進行消毒,并按照每2~3 d及時更換新的墊料,避免雛雞因頻繁接觸污染墊料而發生白痢病;還可以通過在墊料上噴灑有益菌,使有益菌群代替墊料中的沙門氏菌,減少有害菌的含量,也是一個有效方法。
第三,強化病雞篩查。目前,雞白痢已經成為地面平養育雛養雞場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為減少由雞白痢引發的經濟損失,養殖場管理者可利用雞白痢全血平板凝集試驗,定期對地面平養育雛雞群進行篩查,至少經過三次篩查,結果為陰性方可確認;有條件的雞場還可直接購買雞白痢抗體檢測試劑盒,檢測更為快速準確。通過這一方式,及時發現疑似雞白痢病雞,并及時實施隔離、藥物治療等處理,以控制雛雞病死率。
第四,做好日常藥物預防。雞白痢的高發群體為周齡不足3周的雛雞。對此,養殖場可將不足3周齡的雛雞納入重點管理范疇,于雛雞飲水中混入適量抗菌藥物,降低雛雞白痢病的發病風險。為防止長期添加藥物出現抗菌藥株,可將各種藥物輪換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還可以選用對雞白痢病具有良好防控作用的中藥方劑復方板藍根口服液,混入雛雞飲水中,連續喂養1周左右,即可獲得良好的雞白痢預防效果。
2.2 ?發病后治療措施 ?用藥治療只是輔助手段,日常管理中應重視預防。在地面平養育雛期間,一旦雛雞發生雞白痢,需采用以下幾種措施:第一,藥物對癥治療。發現雛雞呆立不動、灰白稀便、食欲減退等典型雞白痢癥狀后,需立即針對病雞實行科學用藥治療。用藥方法:向病雞口內直接滴入慶大霉素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1滴,連用3 d。同時,向病雞飲水中加入2000 IU環丙沙星可溶性粉劑,待藥粉與飲水充分混勻后,給予病雞喂食,每日3次,連用4 d;第二,做好病雞隔離消毒工作。發現1只或多只病雞后,需于第一時間將病雞隔離出來,轉以籠育法進行單獨喂養和及時用藥;其余未發病雛雞仍以地面平養育雛法進行管理,并加強地面、籠具和帶雞消毒,同時對病死雞尸體進行焚燒或深埋無害化處理;第三,未感染雛雞群預防用藥。為避免潛伏期雛雞發病為養殖場帶來較大經濟損失,還需做好未發病雛雞群的預防治療。具體方法:給予未發病雛雞灌服0.5 mL/羽的復方板藍根口服液(藥物濃度為250 mg/mL),連續灌服3 d[1]。
3 ?小結
綜上所述,雞白痢是造成地面平養育雛養雞場經濟損失的重要原因。為提高雞白痢的防控質量,可依據地面平養育雛方法的特征,選用適宜的策略,制定完善的雞白痢防控管理方案。此外,養雞場還應注意根據以往雞白痢防控管理經驗,不斷完善地面平養育雛管理模式,以降低雛雞死亡率,獲得更多經濟利潤。
參考文獻:
[1] ?蘇景,史本棟,于文會,等.復方板藍根口服液對雛雞白痢沙門氏菌病的防治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0,35(02):28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