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2020年10月24日,喜逢聯合國日和世界發展宣傳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成都盛大舉行。
自2018年以來的3年時間里,從首提“公園城市”理念,到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寄托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成都以公園城市為形態,系統破解大城市病,探索全球綠色城鎮化發展新模式的殷切期許。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市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城鎮化進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建成區面積持續高速增長,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人地矛盾加劇、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等突出問題,人民群眾對美麗宜居環境的期盼愈發強烈,城鎮化發展模式亟待升級轉型。
進入城鎮化發展下半場,城市發展建設面臨從注重速度到注重可持續、從注重生產到注重宜居、從注重經濟規模到注重科技創新以及從注重出口導向到注重消費經濟等多重需求轉變,地理特征多元化導致城鎮化模式多樣化,緊張的資源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對高水平城鎮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城鎮空間高品質建設的訴求明顯增強。此外,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長遠而深刻,對城鎮化的中長期發展以及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突出暴露了當前城市建設在健康、安全和基層民生保障上的短板和問題。因此,加快推進以人民為中心,貫徹綠色、安全、韌性、健康理念,高品質、多元化、城鄉融合的綠色城鎮化,是未來城市發展建設的必然導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成都天府新區時提出公園城市理念;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要求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是黨中央交給成都的政治任務,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是探索現代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互促共進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新模式。3年來,成都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全面落實“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以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發展建設為統攬,深入開展公園城市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出臺并推行實施了一系列城市發展建設政策和重大工程項目。從理論探索創新到體制機制創新、從區域生態保護到生態價值持續轉化、從科技創新到產業生態圈構建,從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到社區治理,從國際門戶樞紐建設到“三城三都”創建,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實踐涉及廣泛、投入巨大,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對于新時代綠色城鎮化發展探索,具有以下幾點示范和借鑒價值。
一是以綠為底,塑造自然與城市融合的空間形態。強調城綠共榮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堅守生態底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以生態空間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生態空間、農業空間與城鎮空間協調布局。構建城市生態廊道,提升城市安全韌性和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是以園為綱,引領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保護修復核心生態要素和景觀資源,推進全域公園體系和天府綠道建設,倡導健康低碳的綠色生活方式。“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促進數字智慧產業、科技創新產業與自然風景高度融合,以高質量環境建設帶動高端產業要素聚集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以景為媒,促進生態價值高效轉化。創新城鄉公園體系、綠道網絡、高品質步行街、高能級商圈的建設模式,營建多元復合的公園城市場景,創新生態建設投入產出平衡機制,發展新業態,培育新消費,植入新服務。
四是以文為魂,激發城市發展活力。調整過往城市“僅強調公園綠地作為景觀和游賞空間”的規劃建設理念,秉持以人為本、多元融合的理念,將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多元服務功能的空間載體,傳承創新地域文化,倡導現代生活方式,加強對外交流與開放發展。
五是以旅興農,推進鄉村地區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保護修復灌區林盤田園,彰顯地域文化特質,提升鄉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發展生態型田園經濟,構建“農業+”高能級農業產業生態圈,加強城鄉綠道和設施建設,促進城鄉要素的雙向對流和聯動發展。
經過40年的發展,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已經到了轉型階段,結構性的矛盾日益顯現,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把過去幾十年建設中的一些不足和短板暴露得比較充分,綠色城鎮化發展勢在必行。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的舉行,將共同探索區域協同的體制機制創新、舊城更新與公園城市協同建設、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體系化建設,并創新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能源技術應用,走一條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為新發展理念的堅定踐行地和綠色城鎮化的先行示范地,為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探索中國實踐、提供成都樣板。
作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