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彥
都市工業 /
是指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質流、資金流等資源要素為依托,適宜在都市中心區域內生存和發展,增值快、就業廣、適應強,有稅收、有環保、有形象的現代工業體系。
生產性服務業 /
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上海、杭州、武漢、重慶等大都市均提出發展綠色、集約、高端、高效的都市工業,并積極推進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集聚,以加快城市升級、產業升級。都市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集聚,體現了都市發展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規律的尊重,是都市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是體現都市競爭力的主要產業形態。
成都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進程中,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來引領城市能級提升,在推動都市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以下簡稱“兩業”)協同集聚中,著力發揮二三產業的互動效應,著力于將產業的“投資紅利”轉化為“融合紅利”,在城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形成了凸顯本地優勢的成都方案,對于成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發揮極核和主干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兩業”協同集聚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四川省委提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要做強極核和主干功能,將促進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加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先手棋,要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提升國際高端要素運籌能力,建設創新引領的活力城市、協調共融的和諧城市、生態宜居的美麗城市、內外聯動的包容城市、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這對成都進一步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加快實現高質量的“兩業”協同集聚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成都“兩業”協同集聚賦予了三大機遇。一是新平臺?!皟蓸I”協同集聚是優質要素重組的過程,是都市產業發展與都市經濟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互動過程。成德眉資同城化、“兩區一城”建設將新經濟產業、現代電子信息產業、智能制造產業、科技服務產業、信息服務產業、國際商務服務產業等在成都都市圈形成了相互聯接、分類聚集的新格局,形成了功能多元化、結構等級化、分工合理化、發展動態化的產業體系新平臺。這既加快了都市工業的集聚速度,也提升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精準度。二是新支撐。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提出,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11月,國家15個部委聯合出臺實施意見,提出要通過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以提升區域產業鏈發展水平。“十四五”期間,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了主基調。隨著成渝地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在國內重大生產力區域優化布局進程中,成都將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創新中心、新產業應用場、新型消費示范城市等,其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高端要素、優質資源會加速向成都聚集,將為“兩業”協同集聚創造新的要素支撐。三是新機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過程也是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過程?!皟蓸I”協同集聚就是要打破區域行政壁壘,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以形成要素合理流動、產業有序競爭的統一市場格局為基礎,在市場引導和激勵中,實現都市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互動升級,打造都市新競爭力。
挑戰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挑戰。在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中,加快“兩業”協同集聚,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要提升都市創新力向都市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應當看到,相較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成都轉化能力相對較弱,價值鏈提升慢,人均GDP相對較低。二是區域協同能力提升挑戰?!皟蓸I”協同集聚不僅要求擴大都市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更重要的是通過大都市的“兩業”集聚,加快專業供應商形成、勞動力市場共享和知識外溢,發揮高端產業的集聚經濟效應、外部經濟效應和網絡經濟效應,破解成都周邊城市中低端產業鏈固化問題,以推動大小都市的協同發展,從而在大都市區域內形成新的產業合作模式。當前,成德眉資同城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都市圈的區域合作模式仍在探索中,這對成都推進“兩業”協同集聚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鏈接全球的“平臺”功能相對有限。成都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國際化服務水平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對國內國際資源要素的控制力和配置力較為滯后,都市中尚存在大量未體現中心城市的功能有待疏解,“兩業”協同集聚水平相較于打造國際產業協同與服務大平臺的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以打造創新供給鏈為重點,形成“兩業”協同集聚新示范
成都“兩業”協同集聚,要以創新為核心,使工業經濟與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網絡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在協同、融合、裂變中不斷催生新業態,構筑新場景,形成城市發展新動力。“兩業”協同集聚不僅關注生產、制造與服務環節,更要體現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就是能將“兩業”協同集聚轉變為“新產品+新服務”的新創新價值鏈。當前,從科技創新基礎來講,成都已形成了一定優勢,但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構建新創新供應鏈,應是成都“兩業”協同集聚的重要內容。
一是搶抓“新基建”,對標新產業。今年兩會,中央提出了加快“新基建”的戰略謀劃,全面布局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集中于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升級整個中國經濟領域的技術建設,搶占未來新產業新模式的發展先機。這既為成都“兩業”協同集聚指明了方向和突破重點,也提出打造創新供應鏈的新命題和新任務。要依托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立足于都市工業的小、精、高的發展特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大力度在差異化區域內形成某重點領域的差異化新基建優勢,增強產業功能區的發展優勢,避免同質化低端聚集,力求通過創新技術的應用轉化,培養、孵化一批在新基建領域中的行業標桿,打造全國都市工業發展典范區。
二是加快培育技術服務型企業,提升技術服務精準性。近年來,加快成果轉化已成為我國創新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但如何通過市場激勵,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更緊密融合在一起仍是重大課題。西方部分發達國家為此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如德國的弗勞恩霍夫模式,為科技研究搭建了一條鏈結工業生產、人才培養的金橋,將科技人員的創新性研發與市場應用推廣型研究進行了有效結合,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目標引導科研全流程。借鑒德國經驗,可考慮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中,著力培育以產業技術研發、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等為主要功能的新型研發機構及類似技術服務型企業,加快建立技術經紀人制度,加快構建多元化精準對接市場的平臺和制度,實現創新供應鏈中的精準研發、精準人才培養和精準產業配套。
三是提升要素配置能力、營造創新新場景。金融要素對于創新供應鏈的打造具有決定性意義。相較于發達地區,成都金融體系建設仍存在差距,金融機構發育尚不充分、金融多元化體系尚不完整、金融投資短期化特征仍然明顯、金融與科研相關機構缺乏深度融合機制。這就要求“兩業”協同集聚中,要著力于高水平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做大做強金融市場和交易中心、金融后臺和服務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提升金融對創新供應鏈的持續支持力。同時,要營造一批推進創新轉化的新場景,如建設中試熟化平臺。中試熟化是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中的龍頭,但因其利益引導作用尚沒有實現,市場化資源配置能力弱,這就需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依托于政府性基金和產業功能區建設,探索開展中試研發機構建設試點等。
以成德眉資同城化為抓手,形成“兩業”協同集聚新空間
成德眉資同城化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和重要支撐。以成德眉資大都市圈為區域來推進成都“兩業”協同集聚,形成組群式空間格局,對于提升成都都市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效能和質量都有重要意義。
一是推進都市工業差異化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鏈條,促進城市產業互動升級。成德眉資同城化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加快德陽、眉山和資陽的城市發展、提升城市品質、打造高能級高品質生活城區、構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梢钥紤],以成都建設先進都市工業為核心,依托于“三區三帶”建設,在德陽發展體現臨港經濟和先進制造業的都市工業、在眉山打造高新技術都市工業、在資陽發展臨空都市工業,以建設同城同網為基礎,發揮生產性服務業潤滑、紐帶和鏈接作用,推動優質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打造“1+3”的“兩業”一體化發展模式。
二是打造創新協同體。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要著力解決四城科技創新能力差異過大、多領域創新活動存在“孤島現象”等問題。要著力提升區域創新協同能力。成德眉資要以共建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為核心,加快大都市圈產教深度融合,引進和共建高水平研究大學、特色學院和科研機構,提升科技策源能力。要著力提升創新資源協同轉化能力。要依托于成都阿里、騰訊、華為等總部經濟、各區域重要研究機構,構建都市圈“研發+轉化”、“總部+基地”、“終端產品+協作配套”等產業互動格局,在成德眉資全域打造體現新發展理念的都市工業和生產服務業的產業聚集區、功能區和示范區。
以開放發展為導向,形成“兩業”協同聚集新鏈接
“兩業”協同集聚是成都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要順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全球城市分工調整,對標全球先進城市和國內先發城市,大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能力和水平,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大幅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的節點地位和樞紐功能。要著力于對標科技前沿,聚集國際資源、建立全球科技服務平臺;依托于成都新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優勢,提升信息服務水平;依托于成都航空港、鐵路港,加快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鏈接全球的亞蓉歐陸??章撨\戰略大通道,形成國際物流服務的國內標桿。要加快自貿區制度試驗的進程,建立國際普遍認同的規則、規制和標準,營造“兩業”協同聚集的制度環境,增強都市工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鏈接全球的能力。
作者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