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同
紅學堂:馬老師對老齡化社會有深刻研究,請問在老齡化社會下,未來中國房價走勢如何演繹?很多人說未來房地產市場可能會結束牛市周期,老師對此如何看待?
馬曼然:房地產這塊我們關注的不多,也沒有投資相關的股票,我只能說,房價最終要看供求關系。2023年以后,中國20-50歲的人口數量會加速下滑,這兩年這個區間的人口總數還算比較平穩,這些都是有數據的。中國和日本相比有不同的地方,中國國土面積大,地區之間的差異也大,像深圳這樣人口流入比例多的城市,會緩沖老齡化的壓力,但大多數靠自然人口增長的城市的房價就不樂觀,因為人口紅利一旦拐頭向下就是幾十年以上的超長周期,投資房產的人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紅學堂:回到股市層面,老師是不是不看好銀行股和地產股?
馬曼然:我肯定是不參與,PE低不等于估值低,要結合市值以及長期成長性。之前我也說過,歐美股市里金融股和地產股從2008年以后就基本打了一折,我們的經濟發展周期可能落后歐美十五年,所以大概五年內吧,這些傳統產業都要注意風險。
紅學堂:除了銀行和地產要注意長期產業走下坡路的風險,還有需要注意這方面風險的行業嗎?汽車的銷量是否也會因為老齡化的到來而下降?
馬曼然:汽車是消費大件,也和人口相關,但汽車更偏時尚消費品,產業這兩年正處于技術變革的節點上。技術變革會擴大汽車的應用場景,就像手機過去就是打電話發短信,現在這些功能可能只占手機功能的十分之一了,應用場景的放大會增加使用的頻率和樂趣,所以如果進入智能化時代,汽車的普及率會更高。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的過程會帶來百倍的成長空間,所以不能用豐田汽車的市值來衡量電動車的市值,就像不能用諾基亞曾到過6千億的市值,來衡量如今蘋果十幾萬億的市值。跟汽車行業相比,吃喝消費的東西變化不大,中國的優勢是13億人口,所以茅臺的市值能到2萬億,而國外最大的烈酒公司的市值只有幾千億元,類似的啤酒、乳業等大眾消費品也可以用人口規模與國際一線品牌對標,這里面還有很多十倍股的機會。
紅學堂:消費股領域十倍股的機會未來可能會集中在什么地方?
馬曼然:剛需、高頻、嘴巴,這是我去年提出的三個關鍵詞,這里面有些品種的市值還很小,比如主食里面的肉制品、乳制品,副食里的食品佐料、零食等,其中有些市值只有一百億不到,未來是有機會從幾十億變成幾百億的。另外一個就是化妝品,國際上強生、寶潔都是兩三萬億市值起步,中國這塊對比起來還是太小,未來潛力大。
紅學堂:醫藥股呢,相當于2014年的白酒?
馬曼然:醫藥股才剛起步,即便短期可能不如消費股表現好,這也是我最看好的領域,因為醫藥股的賽道特別長。老齡化社會一旦進入,就會持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越往后越體現醫藥產業的優勢,所以現在布局醫藥股是布局未來三十年,布局消費股頂多布局未來十年,我更喜歡能跑三十年的賽道。我們的創新藥銷量占比不到整個醫藥銷量的10%,而歐美日均達到80%的水平,所以醫藥股細分里我最看好創新藥。
紅學堂:但醫藥板塊總是集采,這會不會對板塊整體形成一定程度的打擊?
馬曼然:為什么集采?不就是因為養老壓力大嗎?未來這個趨勢都是可以預見的,自費消費、OTC這塊空間巨大,創新藥、疫苗、品牌中藥這些方向肯定也不會錯。
紅學堂:馬老師,每家企業的管理團隊的經營思路和風格都不一樣,您更喜歡什么樣的管理團隊?
馬曼然:這個東西很個性化,舉個例子,比如“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問題,也就是以技術創新為領銜,還是以銷售拉動,兩種風格的管理團隊都有很成功的,技術和銷售結合很好的肯定是最好的。片仔癀、白藥、茅臺主要是銷售拉動創新,而比亞迪、恒瑞醫藥則是技術創新驅動。總體而言,我認為科技企業應該把技術創新放在第一位,這對管理團隊的專業性要求非常高,而傳統吃喝品牌的管理團隊中,管理層是可以銷售出身的,但對團隊的職業化程度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