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
“服務他人,提高自己,”這短短8個字,代表了每名志愿者的心聲。是甘霖,就要滋潤大地;是火把,就要照亮夜空。他們,讓文物不再沉重;他們,讓歷史不再難懂。齊魯大地上延續千年的文明之花,正在這些園丁手中灼灼其華。
2010年11月16日是山東文化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天:山東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山東博物館,經十路新館開館,同時山東博物館志愿者服務隊授旗成立。
累計注冊志愿者近3000人、每年服務時長超過1.2萬小時、每年接待觀眾近200萬人、兩次摘得“中國博物館十佳志愿者之星”……山東博物館志愿者服務隊已經陪伴省內外參觀者,走過了十年。
十年來,山東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好客山東”名片越擦越亮。近年來,更是堅持“騰籠換鳥 鳳凰涅槃”、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初顯。這一切的成績,離不開每個山東人的努力拼搏,也離不開志愿者們對齊魯文化的積極推廣與傳播。
十年堅守:形成自己的動力系統
山東博物館志愿者團隊的主要職能是講解山東博物館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博物館宣教部負責志愿者的工作人員向《齊魯周刊》記者介紹了志愿者團隊十年發展歷程,目前已形成招募、培訓、考核的規范流程。在山東博物館的努力下,越來越多高素質志愿者加入進來,團隊發展步入良性循環。
志愿者曹靜是一位醫生,因為工作性質,她經常下了夜班就來博物館服務,或是服務后直接趕去上班。這份辛苦在她看來不算什么,“有一次劉漢義老師連續講完‘山東歷史文化展三個展廳,累得走不動路,扶著墻休息,那才是真辛苦。”
那是“十一”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志愿者劉漢義按正常程序講完三個展廳后,遇到兩位河北游客,遺憾沒有聽到全部講解,希望他再講一遍。劉漢義沒有推辭,稍事休息又開始為游客帶來兩個半小時的講解。
實際上,這不是第一位“追星”劉漢義的粉絲。自2011年加入志愿者團隊,他志愿服務9年,憑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打動了許多觀眾,甚至有了自己的“粉絲”,經常有人慕名而來聽他講解。
“只要觀眾感興趣、想聽,就說明歷史和文物有吸引力,我們志愿者就應該講給他們、讓他們受益。”這種被需求感是劉漢義堅持至今的動力之一。還有對展廳講解內容的責任心,隔上一段時間不來服務講解詞難免生疏,于是每周的講解成為劉漢義生活里固定的一部分,“越堅持,越容易堅持”。
另一位同樣服務9年的志愿者楊秀利則更浪漫一點,她相信在省博能與自己鐘愛的歷史和文物相遇,所以一步也未曾離開。楊秀利曾在《老照片》中看到德國攝影師拍攝的一組1870年圓明園珍貴照片,沒想到2014年省博舉辦“圓明園特展”,讓她與這些照片和真正的圓明園文物相逢。而今年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又圓了楊秀利的夢,“這些珍貴服飾讓我等了整整8年。2012年我講完‘斯文在茲展,不知道今生什么時候能再與它們相見。”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是因為有人一直在等。每一位觀眾的期待和收獲,就是志愿者團隊常青的不竭動力。
十年成長:觀眾和文物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山東博物館十年來一直接收未成年志愿者,并在2018年將“小蓮蓬”服務項目提交國家知識產權局,注冊為教育品牌。受到省博志愿服務精神的感召,很多孩子成年后又繼續擔任成人志愿者,胡力文就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受濟南全運會影響,還在讀高一的胡力文成為了省博的一名小志愿講解員。十年間,他不曾間斷服務,現在是成人志愿者的主力之一,擔任佛造像展廳志愿者組長。“剛開始特別驕傲,覺得我背的詞就是最權威的,一年之后開始慫了。”文物背后浩如煙海的歷史知識、并無考古學專業背景、提出千奇百怪問題的觀眾,讓還沒成年的胡力文深感自己的無知與渺小。從此,不停翻閱書籍、觀看歷史節目、外出考察學習……想要給觀眾一桶水,胡力文要引出自己的一條河。
“比起付出,我們學到的其實更多。”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羚子老師”的宋玉玲,今年已經63歲,來到志愿者團隊6年。她擔任組長的“生生不息”學習小組,承擔著全館90%的參觀團隊接待任務。野生動物保護、孩子教育心理輔導、志愿服務精細化……火熱的討論和學習,每天都在這個小組里“生生不息”。
“思齊講堂”里,劉漢義用兩年半時間為大家講解《古文觀止》,每周都開設歷史知識講座;最早獲得“十佳志愿者之星”的程東旭,自行驅車赴省內外多地實地考察佛教造像;同樣服務十年的“元老”志愿者莊少玲,年近70歲,為了“季扎掛劍”畫像石,大量翻閱資料,多次前往出土地考察,其精彩講解受到了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節目主持人任志宏的夸贊……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志愿服務隊里,大家老帶新、一起學、比著學。沒有年齡界限、沒有職業高低,掌握知識最多的那個人,才值得所有人看齊。
十年傳承:讓志愿精神薪火相傳
得益于山東博物館的悉心培育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一代又一代志愿者將接力棒穩穩地傳遞了下去。志愿者服務隊像個大家庭,高紅為團隊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馬睿聯系“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趙曉鈞為“思齊軒”書寫匾額。誰有了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手,盡力不讓一個志愿者掉隊。
劉漢義的兒子劉茂祺14歲時就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志愿者之路,目前是講解志愿服務項目的負責人。他計劃搭建起高校和博物館的橋梁,為更多大學生提供志愿服務崗位。
陳祥英和兒子是志愿者“母子檔”。她感激山東博物館讓兒子從偏科數學變得愛上歷史,更重要的是,省博進學校、進社區宣教活動中給了她啟發,別的學生能來,為什么她的學生不能來?說干就干,通過多次協調博物館和學校,她所在的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實驗小學學生也走進了山東博物館,也加入了“小蓮蓬”志愿團隊!
一個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省博志愿者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撒下歷史文化的種子,讓文明之花在祖國大地盛放。十年間,他們多次走進學校、社區、鄉村和軍營,為中小學生、社區居民和解放軍戰士宣講文博知識,把“流動博物館”送到廣大觀眾身邊。去年在湘西州花垣縣扶貧支教時,楊秀利還曾號召志愿者伙伴們為當地民族中學捐書,不到一周就收到53位志愿者老師捐贈的圖書463本……
牢記志愿者身份,努力將志愿者服務精神播撒得更遠。山東博物館志愿者服務隊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愿志愿精神不滅,愿文化之燈長明,一起迎接下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