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章穎 朱國偉
黃章穎,前外交官,現從事公關廣告業。US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圖蟲認證資深風光攝影師,米拍認證風光攝影師,Lofter旅行家。熱愛風光攝影,主要是低飽和、“性冷淡”風格、具有場面感的風光作品。
我人生第一臺相機是大學時期卡片機,一開始就是拍拍女朋友,出門時候拍個紀念照。后來工作以后,需要在一些重要的場合拍攝一些記錄的照片,就接觸到了單位里面的單反相機。一開始是一竅不通,但畢竟有工作需要,所以就花了一些時間去認真研究了一下單反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的一些攝影知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了。
后來到國外去工作以后,有比較多的機會四處走走看看,利用假期去了很多地方旅行,自然也就積累了一些拍攝經驗,偶爾會有一兩張照片覺得不錯的片子,隨著這種小成就感的堆積慢慢就更加喜歡攝影了。
因為喜歡旅行,所以一直沉醉于自然風光。拍攝風光需要有很多的規劃和準備,這和我的職業習慣不謀而合。經過細致準備,跋山涉水抵達拍攝點的時候,經常有一種“終于見到你了,老朋友”,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我個人覺得風光作品首先要有一些反差感,光影之間、景物之間、不同的顏色,風光攝影師要捕捉并且強調出這些反差,進而抓住觀者的眼球,帶來情緒上的反差。比如我們在風光里面加入的一些小人、動物或者一些物體,有的是模特,有的就是抓拍的路人,這就是帶來那個反差的點。有時候宏大風景中的一個小人既能抓住觀眾的眼球,也能傳遞出一些情緒,可能是激動、可能是孤獨、可能是沉醉于山河之中那種愜意,包括動物或者其他的景物像房子、小汽車,都能給畫面帶來更多的動靜反差,可能更能凸顯畫面的寧靜感或者動感。
第二是通過攝影師的獨特視角或后期處理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臨場感。有一些大師的風光中作品能讓觀者瞬間被拉入畫面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的攝影師是通過前期構圖或者是獨特的拍攝視角,有的是通過后期的高超處理技巧來達到這個感覺,通過這種“臨場感”能夠很好地抓住觀眾的眼睛和心。比如像俄羅斯攝影師Eduard Gordeev的照片就是創造一種雨天的感覺,讓觀者覺得自己仿佛也在雨中和路上的行人一起在街頭漫步。還有的攝影師的作品能讓你清晰地感覺到冷暖、喧鬧和安靜。
第三是通過引導在風光的畫面中創造出觀看的動線。就像很多著名的美術大師的風景油畫作品,整個巨幅的油畫作品有很多的景物和細節,然后觀眾在觀看它時,眼睛是有一個完整的動線的,從什么地方一眼看入這幅作品,然后再順著藝術家安排好的動線,逐漸深入畫面,看到更多的有意思的細節與主體。我覺得風光照片也應該如此,一些大師比如像Max Rive、Marc Adamus、Daniel Kordan、褚衛民這些攝影師他們就是很注重畫面整體的一個動線。宏大的風景照片中隱藏著很多有意思的細節,觀眾并不是一眼看完這張照片就結束了,當你仔細觀察仔細去看,就能品出更多的感覺來。
我認為,一張好的風光照在以上三點中至少會做到一點,或者是其中幾點的有機結合,當然最重要的是,照片一定要準確地傳達出作者想要通過這張照片傳達的情緒和意境。
一是周密計劃。這屬于風光和旅行攝影的基本功了。每一次旅行拍攝,我們都應當做好周密的計劃,清楚機位、最佳拍攝時間、角度、路線,還有所需的器材、設備等等。周密的計劃是拍攝成功最基本的保證。
二是做好發生突發狀況的準備。例如天氣不佳、人流過多或者景點關門等突發情況,應當有一個B計劃;還要對旅行路程中的靈光一現的美景和角度要有心理準備,當你在山間徒步的時候,要對突然轉角的風景有所準備;有時候并不是我們徒步的終點才有美景,也不要忽略了旅途中的美景。
三是帶著后期思路拍攝,心中要有草稿。我們在開機、架三腳架、上濾鏡的同時,心里也要有對當前畫面的一個后期處理。帶著后期的思路去拍攝,想好自己是否需要接片,是否需要包圍曝光,是否需要堆棧,后期中我什么地方需要更多的光影。我后期需要重新構圖嗎?帶著后期的思路和腦海中的草稿進行拍攝,可以幫我們在前期的準備和拍攝時更有針對性,更好地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
四是不斷嘗試后期與風格的可能。結束旅程回家以后,我們都會很快完成一組成片。但我會不斷地去翻箱底,把曾經的照片拿出來重新做一次后期,而不是僅僅滿足于當時回來以后調整出來的風格。有時候我可能在別的攝影師那里看到一張很新穎很棒的風格和后期思路,我就會找出相似的自己的照片,進行重新后期的學習與練習。照片就像是樂譜,后期就是你彈奏音樂的方式,確實,一首歌,也許有不止一種風格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