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去年以來,達州市通川區堅持以創建省級城市基層治理示范區為統攬,以“品質通川”建設為主線,做強城市功能、做實城市服務、做優城市品質,努力建設有秩序、有活力、有底蘊、有顏值、有溫度的“五有”核心主城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建領城”,著力完善治理架構,建設“有秩序”的核心主城。治理網絡多層級。采取小區自建、樓院合建、區域聯建、零散補建、“兩新”優建、商圈創建“六建”模式,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總支—小區黨組織—樓棟(院落)黨小組”五級組織網絡。治理格局多維度。縱向上,建立區級統籌規劃、街道主抓落實、社區(小區)和社會組織多方參與的聯動治理機制;橫向上,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作用,推動區域化黨建同頻共振;末端上,推行小區(樓院)“紅色物業”。治理模式多元化。創新推行小區黨組織動議、居民群眾提議、利益主體商議、黨組織(居民代表)大會決議、群眾監督評議“五議”工作法,建立“周六民事共商日”制度等。
堅持“改革強城”,聚力理順體制機制,建設“有活力”的核心主城。調整改革激潛能。結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合理拆分新設城市社區11個。賦權擴能增動能。修訂完善5個街道“三定方案”,規范設置“六辦一中心”,依法明確審批、管理、執法等權限和責任。減負降壓提效能。建立街道、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分類完善工作事項、協助事項、負面事項“三張清單”;推行街道、社區評議部門制度,評議結果納入部門年度目標績效管理和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的重要范疇。
堅持“人文興城”,全面推行“通川有禮”,建設“有底蘊”的核心主城。以文興城重傳承。充分挖掘城市文脈,打造小北街、蒲草田、桑樹巷等綏定老街古風古韻特色街區;開展紅色文化宣講、紅色文化演出“雙紅”活動。以文化人樹風尚。實施有禮標準、有禮標識、有禮故事、有禮居民、有禮文化、有禮產業、禮通天下“七大行動”。以禮化戾促和諧。推行“楓橋式兩所一庭”和“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完善城市居民公約和行為準則;弘揚敬愛國家、管好自家、友愛鄰家、我為大家“四家”精神,設立小區“睦鄰家園”,推動鄰里相親、守望互助。
堅持“環境靚城”,積極構筑品質生活,建設“有顏值”的核心主城。城市主軸提質擴面。緊扣打造“川東北品質城”和城市規模“建設雙160”目標任務,全力推進鳳北大道城市主軸線沿線空間規劃、產業布局、景觀打造。新舊城區同步發力。推動“美麗通川·宜居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宜居生活品質。居民小區展露新顏。采取“政府為主導,群眾為主體”方式,打造一批人文業態小區,引領帶動城市居民小區競相發展。
堅持“品牌樹城”,精心培育品質服務,建設“有溫度”的核心主城。服務場所親民化。實施街道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陣地、氛圍、服務、保障“四大工程”。服務力量專職化。推行優秀社區干部跨區域任職,試點非戶籍常住居民和黨員參與鋼花社區、涼水井社區“兩委”換屆;出臺城市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六條措施,采取獎補方式鼓勵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服務方式多樣化。探索“五社聯動”新路徑,試點打造小北街“互聯網+智慧社區”;搭建今日通川、愛心通APP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教育醫療、文娛餐飲等信息服務與居民需求有效對接。(作者系中共達州市通川區委書記)(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