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斌

推進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是一項緊迫而重大的課題。安岳縣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部署要求,聚焦村、社區、院落、小區等基本單元用勁發力,從小處切入、探索前行,著力開創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新局面。
建設“紅色大院”,引領基層治理。今年以來,安岳縣因地制宜聚合革命老區資源,深挖紅色基因,順勢在紅色文化濃厚的村建立“紅色大院”,著力凝聚民心、激活基層治理細胞。興隆鎮金龍村率先在全縣建立首個“紅色大院”,開辟“初心課堂”,拍攝《大成山英魂》紅色歷史短片,設置紅色文化墻收集群眾“微心愿”,讓“紅色大院”真正成為黨支部聯系群眾的驛站和橋梁。目前,已建立“紅色大院”16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210場次,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人人參與成為習慣,人人享有成為共識,基層治理得到落地深植。實踐證明,用紅色教育涵養家國情懷,能夠營造出黨員示范在先、群眾自覺行動的良好氛圍,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推行院落自治,深化鄉村治理。安岳是農業大縣、人口大縣,現有44個鄉鎮、443個村,呈現出鄉村多、空心化、群眾聚居度低、院落分布散的顯著特點,制約了鄉村治理能力提升和效能發揮。為此,安岳縣立足縣情實際,試點推行院落自治,讓群眾事群眾評、群眾議、群眾辦,著力實現農村院落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推動基層治理向農村最小單元延伸。岳陽鎮柳溪村根據老地名和村民聚居情況,劃分出康家灣、嚴家灣等17個院落,院落事務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辦。村民利用老舊物件等,在門前屋后開展微園藝、微景觀、微裝飾“三小微”建設,用“零投入”建成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農村院落。今年以來,安岳縣已在12個鄉鎮、24個村推廣院落自治新模式,提升了基層自治能力。實踐證明,推進農村院落微治理,即能連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又能激發群眾的創造熱情,真正讓群眾成為參與主體,用雙手奮斗出閑適雅致的農村田園生活,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擁護。
開展親民化改造,服務城市治理。安岳縣城市基層治理起步較晚,兩個街道均是在今年改革中新組建成立,城市基層治理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社區在功能定位和服務轉型方面較為困難。鑒于此,安岳抓住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契機,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投放到社區,推行親民化改造,涵養社區“家文化”,濃厚“人情味”“煙火味”,讓居民對社區更有歸屬感、更加認同。石橋街道廣惠橋社區創新“一核雙導三化”治理模式,投入資金近100萬元建成670平方米的開放式共享黨群服務中心,推行微信公眾號預約和“綜合崗”服務模式,“線上+線下”智能化辦理民生實事,引入2家社會化服務機構入駐,推動社區服務與群眾生活有機融合。今年,擬親民化改造9個、小區治理試點6個,城市治理架構得到完善、社區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實踐證明,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更加多樣化、親民化,有利于明晰基層治理與社會服務關系,拉近社區與群眾的距離,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把事情辦好,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作者系中共安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