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鈴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里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七年過去,曾經山高路遠閉塞落后的十八洞村,已然成為網紅“打卡地”,背井離鄉(xiāng)打工謀生的村民回來了,在家門口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過上了火紅的日子。
在黃澄澄的橘子掛滿枝頭的初冬時節(jié),本刊記者隨全國黨刊全媒體采訪組來到三湘大地、來到十八洞村,實地感受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zhàn)略思想的實踐為當地帶來的巨變。
精準扶貧首倡地 全國學習“打卡地”
售賣土特產的村廣場,就地取材修整的石板路,來往尚需小心翼翼才能錯開的人流……剛到十八洞村村口,一股“繁華”氣息撲面而來。當年曾被習近平總書記叫“大姐”的村民石拔雅現在是村里的“網紅”,游客爭相與她合影。與當年和總書記的合影對比,現在的石拔雅看起來更年輕,“日子好了,精氣神自然就不一樣了。”同行的講解員笑著說道。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十八洞村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互助互興”的脫貧之路。廚藝好的,開飯店;有多余房子的,辦民宿;會說普通話的姑娘、小伙,當導游;村里還與步步高集團合作,打造十八洞村山泉水廠,出產的礦泉水擺到了全國兩會會場。“在我們這里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講解員驕傲地說道。
這些年來,十八洞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全村33名大齡男青年成功脫貧又“脫單”。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6萬元。十八洞村先后收獲全國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實現了從深度貧困苗鄉(xiāng)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華麗轉身。
如今,十八洞村正瞄準建設“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目標,全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升級版”,走上鄉(xiāng)村振興路。
種下“黃金茶” 日子金燦燦
11月11日下午,采訪組來到吉首市馬頸坳鎮(zhèn)隘口村,感受苗家兒女戰(zhàn)貧窮、奔小康的巨變。
走進隘口村這個美麗苗寨,漫山遍野的茶樹便映入眼簾。“除了林地和住宅,其余土地基本都種上了茶樹。”隘口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滿是笑意地對大家說。
隘口村曾經是吉首市74個貧困村之一。這里交通不便、土壤貧瘠,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改革開放之初,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后,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隘口村因地制宜,根據村民種植茶葉的傳統,大力發(fā)展茶產業(yè),重點打造“黃金茶”茶葉品牌,2020年實現茶葉種植面積1.6萬畝,村民人均擁有茶園5畝,“黃金茶”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幸福茶”。通過種茶,老百姓的收入迅速增加,2017年隘口村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貧困群眾整體脫貧摘帽,綜合貧困發(fā)生率降至零,村民喜圓小康夢。據統計,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
莫洪莉原本是馬頸坳鎮(zhèn)上的居民,曾經在廣東打工10年,當過餐廳服務員,干過房屋銷售。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她回到丈夫的老家隘口村開起了茶社。“現在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在家就業(yè),不用外出打工,既可以照顧家庭,又能賺到可觀的收入。以前別人都說我嫁到村里來不值,現在他們都羨慕我。我家現在種植茶葉能有50多萬元的收入,加上經營茶社的20萬元收入,每年收入超過70萬元。”說到現在的生活,莫洪莉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精準扶貧中,隘口村在依托茶葉發(fā)展的基礎上,還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2017年5月,吉首市成立隘口茶旅融合專班,幫助隘口村走“以茶促旅、以旅興茶”之路。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開發(fā)出隘口十八景、“黃金茶”展覽館、苗疆邊墻等一系列旅游景點,隘口村“苗疆茶谷”榮獲中國首批十條茶旅融合精品路線,吸引了四方游客來此旅游觀光。
近年來,隘口村黨員帶頭示范,村民自力更生,鄉(xiāng)村面貌煥然一新——2017年被評為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被評為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今天的隘口村正乘著新時代的東風,向著更加幸福的未來邁進。(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