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著白袍于身,為生命護航。
從2003年的SARS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四川省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黃曉波無數次奉命于危難之間。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再次勇敢逆行。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員初心和醫者使命,為捍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
談及剛獲得的“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黃曉波說:“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激勵我繼續往前走。”
主動請纓 肩負重任毅然逆行
時間回溯到2020年1月底。彼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得知四川省要成立醫療隊馳援武漢,黃曉波在科室微信群里拉響“警報”:所有醫生取消休假!第一梯隊支援武漢!在成都待命隨時出發……
“我想,憑著我多年的經驗和負責任的態度,一定能把我們這支30人的隊伍安安全全地帶回四川。”黃曉波主動請纓擔任省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
很多人不知道,當時的黃曉波正被嚴重的腰肌勞損困擾著。“腰痛到無法行走,每天都在進行康復治療。”馳援武漢期間,為了不影響工作,他一直戴著護腰,隨身備著止疼藥。
他就是這樣一個鐵肩擔道義的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時,黃曉波幾乎以科室為家,守護傷員幾天幾夜是常有的事;2013年“4·20”蘆山地震發生時,周末加班的他第一反應是俯身撐在患者上方,形成一個“保護罩”;抗擊H7N9、禽流感,他都帶頭沖鋒在前。
別人問他為了什么,他說:“我承受的和患者及家屬所承受的比起來,根本不算什么,他們處于弱勢,身心都在承受巨大的考驗。我也要爭分奪秒,給患者最大的支持,和他們共同進退!”
科學決策 迅速改建出傳染病醫院
疫情就是命令!大年初一,四川省第一批138人援鄂醫療隊義無反顧踏上征程。到達武漢江漢區已經是晚上,隊員們抓緊時間休息,調整狀態。黃曉波卻還在負責聯絡和部署,一直忙到了凌晨。
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是綜合二甲醫院,也是新冠肺炎疑似和確診病例定點收治醫院。醫院一天的門診接診量從正常情況下的800人次,一下猛增到2000人次,最高達到了2700人次。就診者都排到了門外,過道上也都是病人。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消化存量病人。”黃曉波說,第一件事就是先將部分患者轉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隨后,甄別出已經感染和沒有感染的人員,判斷出收治入院的、可居家隔離的病人,把感染的病人集中到一起,切斷傳播源。
此外,醫療隊還重新規劃院感流程,將隔離病房污染區和普通區分開,整理出污染區、緩沖區和清潔區,重新規劃了醫用垃圾的存儲清理路徑。1月30日,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基本回到正軌。
仁心仁術 救治患者不遺余力
作為重癥醫學領域的專家,黃曉波直接負責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的ICU病房,收治病情最重的病人。ICU病房原本有3個房間9張床位,其中一個大房間有6張床位,中央是圓形的護士站。黃曉波看布局不合理,于是改造了床位布局,把ICU和呼吸科合并,使得床位增加到18個,大大提高了重癥患者的收治能力。
2月11日,一段抖音視頻在省醫院微信朋友圈流傳,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ICU病房里,醫護人員們正在為一名重癥患者安置ECMO,令人揪心的是,其中一名醫生的防護面屏掉落,卻仍未停止操作,繼續為患者安裝著管路。這名醫生正是黃曉波!在沒有面屏防護的情況下,他堅持了一個多小時,等患者順利使用ECMO維持穩定后,他才走到無污染區,請同事遞給自己一個新的防護面屏。
事后他說:“當時做的是血管性操作,而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在醫學上,最危險的操作是氣管插管,而做血管穿刺時,患者飛沫飛濺的機會不大,但對于患者來說,早一分鐘使用上,就多一分希望。”
廣博大愛 每個人都在他心中
面對疫情的嚴峻形勢,醫護人員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診療工作,還要面對可能被感染的風險甚至是“戰友”離開的噩耗,情緒波動很大。此時,黃曉波便化身知心大哥、慈愛長者,跟年輕醫護人員談心,給他們鼓勁兒,用心撫慰著大家。“關鍵時刻,大家來了,就是大義!”黃曉波說,每個生命,都閃著不同的亮光。
在清晨和深夜的微信群,總能看到黃曉波發布的問候和通知:提醒大家總結疏漏;告知大家在通往醫院的路上“有一家小超市開門了”。大家都在休息的時候,他卻考慮著如何保證大家的安全,如何為抗擊疫情做得更多。他就像強力膠,牢牢地把大家黏合在一起。
醫療隊的每個人都在“戰場”中,而每個人,也都在黃曉波的心中。多年從事重癥醫學工作的黃曉波,擴展了生命的廣度,把敬畏、護佑生命當作畢生追求的幸福。(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