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婧
摘 要:福建清代九頭馬古民居是福州市面積最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筑工藝的集大成者,結合1993年福州市考古隊九頭馬雕刻藝術調查成果,及走訪實地采樣調查,本文擬從時代精神、建筑布局與裝飾類型三方面探析古民居建筑藝術。
關鍵詞:九頭馬 建筑 木雕 藻井 門楣
九頭馬古民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7年前后,至1872年建成,由清代富商陳利渙父子兩代,歷時80年完工。建筑群坐落于馬山之前,因山下平地中有九處巖石似九匹馬兒吃草,故取名九頭馬。建筑群總占地面積16684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9651.66平方米,現存共22座單體建筑,內部井院相連,形成完整、獨立、封閉的建筑群。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面積最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及福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筑工藝的集大成者。{1}結合1993年福州市考古隊九頭馬雕刻攝影成果,{2}及走訪實地采樣調查,本文擬從時代精神、建筑布局與雕刻藝術三方面初探建筑藝術。
一、民居規劃時代精神
1.風水信仰。九頭馬建筑選址精妙,民居坐北朝南,利用外墻將建筑群包圍,背靠當地最為雄偉靈光玉翠的馬山,旁邊是長樂12景之一的“龍潭曉瀑”,前方朝南良田萬畝,七溪穿流而過。民居選址布局藏風納氣、環山抱水,四周寬敞明亮,在有陽光、流水及其空氣流通之處,體現民間風水信仰“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與“山水聚會,芷風得水”。整體民居設計規劃之初以馬的奔騰奮進神態為啟發,不僅取名為“九頭馬”,且建筑外觀獨特,墻頭形式多變,內外封火山墻層層疊疊、高聳前沖,氣勢宏偉,是福州地區馬頭墻類型的最佳代表,并與周邊自然環境在空間且意境上完全融合,規劃符合風水信仰,建筑恢弘大氣。
2.儒家思想。明代朱熹在長樂及福建各地講學,培養了大量的弟子,并由此創立“閩學”,即福建理學,“閩學”由地域性上升為全國性成為中國后期封建社會的正宗思想。{3}朱熹集閩學與儒家思想為一身,閩學思想核心是天理論,儒家思想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禮教思想。 兩種思想結合,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深深影響長樂人,影響屋主陳利渙父子最初的民居建造規劃,可見民居布局封閉整齊,以中路祖廳為中軸中心,前后左右對稱,整齊有序,及繁復多樣的雕刻主題紋飾寓意兒孫滿堂、文風鼎盛、富貴吉慶、天官賜福、孝道文化等等。
3.封建禮教。整座建筑是一個以祖先為中心,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封閉式建筑,居住者是陳利渙與四個兒子,長子茂貯公、二子茂錦公、三子茂層公、四子茂團公。五路五院落建筑中,中路建筑為祖廳,中路建筑往西至西二路居住長子與三子,中路往東的東一路建筑至東二路建筑居住二子與四子,年長的長子與二子的住所靠中間靠后,級別裝飾很高的藻井,多數都在長子與二子居所,年紀小的三子與四子靠前靠兩邊。整個建筑的居住布局體現宗親有序,封建禮教的尊卑等級規范。
二、建筑群構造布局藝術
1.院落布局繁而不雜,功能齊全。主體建筑為五路并排縱向多進式格局。在建筑群中,建造最早的是居于中間軸線上的祖廳,乃陳利渙于清嘉慶初年建造,祖廳左右各兩條軸線成對稱關系,分別為陳利渙四個兒子所建。中軸線建筑:第一進祖廳;第二進祖房,陳利渙居住;第三進得月樓,陳利渙長子茂貯公的附屬樓,樓前有帶水池的園林建筑,景色優美;第四進茂貯公書齋。中路往西的西一路建筑:第一進大夫第;第二進利渙公三子茂層公的文魁廳;第三進茂層公之武魁廳;第四利渙公長子茂貯公的文魁廳;第五進為長子茂貯公居住的長房廳,此路建筑帶前后天井。西二路建筑:為利渙公第三子茂層公擴建,竣工于1872年,是建筑群中年代最晚的建筑。第一進八扇七間對朝廳;第二進米糶館,為碾米的廠房。西二路與西一路有寬約五米的夾弄,建一棟二層洋氣的番仔樓。中路往東的東一路建筑:第一進糧倉;第二進為利渙公四子茂團公的萬安廳;第三進茂團公福字廳;第四進二子茂錦公文魁廳;第五進槍械廠,為民兵團制作槍彈。東二路建筑:第一進花園,第二進四子茂團公接官廳,該廳利用了三條9.73米的大梁,減少廳堂內部的立柱,增加了廳堂的寬度,建筑手法相當科學,民居極少使用,需要優質木材與精湛技術,多見于官宦人家廳堂內,如福州沈葆楨故居;第三進十扇九間房,為茂錦公所建,此路建筑側邊另建二層樓閣,為文昌樓。從院落排列看,以祖廳居中為中軸,四個兒子分別建造住屋自住,以五路多進入不僅宗親有序,而且建筑格局繁而不雜,井然有序。從使用功能看,九頭馬古民居設祖廳、接官廳、客廳、議事廳、糧庫、米糶館、文昌樓、書齋、番仔厝、閨閣、守節樓、槍械廠等等,涵蓋門廊、廳堂、廂房、庭閣、書齋、花苑、倉庫、廠房等多種類型,功能齊全。
2.配套建筑科學嚴謹。建筑內通過天井內院等敞開的空間設置,提供采光、通風功能;建筑內高聳的圍墻防風、遮陽、防火;民居四周臺礎筑高,前由廣場,后有深溝,兩旁近溪,與建筑群內天井、明溝、暗溝等形成合理的排水布局;古民居外圍起來六米高外墻,設門洞十多個,可能為望樓、槍眼;民居外設配套園林,植被覆蓋,增加空氣濕度,改善熱環境,優化環境。
三、民居裝飾類型藝術
九頭馬的裝飾類型包含木雕、石雕、磚飾、灰塑、壁畫,以木雕最為精湛;裝飾手法囊括了傳統雕刻、泥塑、彩繪中的各類技法;裝飾題材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文字等,雕刻紋飾主題歷史故事、三教九流故事、農家文化、儒家文化、海洋生物系列、宗教文化等,無所不包容。
1.木雕裝飾。九頭馬古民居的構架主要為木材,包括杉木、楠木、鐵梨木、樟木等,時至今日依然散發木頭清香,著實神奇。下文對九頭馬建筑大木作與小木作等主要部件上的雕刻紋樣做調查研究。
梁枋。梁是架在立柱上的承重橫木,枋是尺寸比較小的梁,依附在梁的下面,梁枋通常結合在一起,統稱梁枋。為提高觀賞性,古代藝人便在梁枋上雕刻繪畫,古語“雕梁畫棟”即是來源于此,北方多見彩繪,南方多見雕刻。梁枋雕刻主題紋飾:天馬、書卷花瓶、扇子、天牛、女子讀書、女子如意、女童、南瓜、書卷、寶鼎、花卉、寶馬、“萬象回春”人物紋、達摩與彌勒、畫卷、圍棋、弦琴、關羽夜讀春秋、堯舜耕田(圖一)等。主題紋飾多為吉祥紋樣,少量歷史故事。
廊軒。位于走廊,或貼式廊柱與步柱之間,軒梁之上的木構件。主題雕刻紋見:荷葉醉仙圖、荷葉品茶圖、綜合吉祥紋飾、鯉魚跳水、暗八仙等。
替木。承托梁枋或枋接頭的短木。替木最早見于漢代明器,明清建筑很少使用替木,但在清九頭馬民居建筑中,找到了替木的身影,并雕刻精美紋飾,可見屋主裝修之奢靡,顯示了主人的財富地位。主題雕刻紋飾:蓮花童子、八卦、牡丹花開、花鳥等。
斗拱。在立柱與橫梁交接處,是木結構建筑中的支承構件。自宋代開始,斗拱形式便有了定制,到清代更為規范,明代開始在古民居中出現,但一般只用于富貴人家、宗廟或祠堂建筑,斗拱在九頭馬建筑中的表現多樣,可見陳氏家族的財富地位。主題紋飾斗拱:襻間雙弄保平安式斗拱,襻間卷書式斗拱、天馬駝峰保平安斗拱、保平安斗拱、花樣斗拱、寶瓶花枝式斗拱、卷書式襻向斗拱(圖四)、襻間倒人字式斗拱等。
距花。鏈接上下木構件的非承重裝飾雕塑小部件。九頭馬距花雕塑樣式及應用十分廣泛,距花雕刻主題紋樣:聚寶盆、如意瓜果、香蓮如意蝶、寶鼎、金錢如意、牡丹花開、吉祥草、寶葫蘆、花籃子、拐紋麒麟、祥云麒麟、祥云古獸、吉祥草如意、拐紋、寶瓶式、宮燈吉慶、寶瓶牡丹、牡丹花開、荷花蓮藕、拐紋玄龜負寶、枝條石榴、如意、蝙蝠“壽”、長壽如意等等。
坐斗。古建筑的大木作構件,上面開十字口,插入其它木構件。九頭馬坐斗雕刻富有文化氣息,主題雕刻紋飾:清風松下琴三弄(琴)、昏日清愁一局棋(棋)、詩狂好把石為? (書),許多花鳥筆頭生(畫)等。
垂柱:鏈接梁架,只有半截,倒立的非承重裝飾部件。民居內見方形寶燈式垂柱、蝙蝠飛鴿花卉垂柱、寶籃垂柱及蓮花垂柱等。
雀替。置于額枋與柱的相交處,其形狀宛如雙翼附于柱頭兩側,富有裝飾韻味,是古民居的特色構件之一。從明代開始,雀替的使用功能逐漸減退,裝飾功能逐漸顯現,九頭馬雀替有的與斗拱巧妙結合,有的附于柱頭兩側,在柱梁之間形成一個個華麗的裝飾體。九頭馬雀替主題雕刻紋樣:神女乘龍、博古、向日葵、花卉、神鰲祥云、花鳥(圖七)、吉祥草、飛雀牡丹花等。
藻井。級別很高的室內頂棚裝飾,在北方多用于宮殿的皇帝寶座及佛寺大殿佛像的上端,一般民居不用藻井,或者只是運用在祠堂戲臺中央的上方。九頭馬藻井裝飾多約20處,其中西一路藻井9處,藻井既有八邊形,也有長方形,顯示了屋主的身份地位。位于西二路建筑藻井一處,面積不大,為八邊形(圖九),一層層往上縮小,中央高高隆起,每層安裝斗拱作裝飾,最上層為圓形井蓋,里面彩繪雕刻蓮葉荷花。東一路建筑第四進文魁廳,門廊上方覆大小九個藻井,藻井式各異,有圓形、方形、八邊形、長方形等。九頭馬藻井邊緣內壁(圖八)裝飾暗八仙、動物、不斷紋等等,藻井周邊配合垂蓮柱、雀替共同裝飾,十分華麗。
隔扇。隔扇又高又長,既有窗的功能,也有墻和門的作用,由格心、滌環板、裙板和外框四部分構成。九頭馬民居隔扇雕刻裝飾只做格心與滌環板部分,裙板位于滌環板下,未見裙板雕花,木雕整體集中于民居中上部,格心與滌環板是雕刻裝飾的重點。格心:位于隔扇上部,九頭馬格心網格有萬字紋、拐紋與雷紋,格心中間多數嵌其它雕花木板,為格心的構圖聚焦點。九頭馬格心雕刻主題紋樣:寶瓶、麒麟石榴、佛手麒麟、畫卷、書香寶瓶、長壽如意、吉慶如意、花卉、牡丹寶瓶書案、文字“平安長壽”、文字“壽喜”、文字“長壽吉慶”、文字雙“喜”等。滌環板:位于格心和裙板的之間。滌環板離人們視覺較近,處于人們日常生活起居活動頻繁的位置,雕刻十分講究。九頭馬滌環板雕刻內容十分廣泛,工藝精湛,滌環板主題雕刻紋樣:蓮花白鷺(圖六)、蓮花魚、荷蟹、書畫水注、水草游鯉、蘭竹鳴蛙、如意吉祥草、芋頭、芥菜、魚、仙鶴荷花、粉蝶菊花、松鼠葡萄、飛鳥牡丹、花鳥、山雀石榴、茶花山雀(圖二)、琴棋書畫文案組雕、臘梅、水仙、文房瓜果、溪山夜話、赤壁泛舟(圖三)、吉祥如意、纏枝花卉、水草蟹、水草蛙、水草蝦、水草魚、母雞小雞覓食、水芋頭、蔬菜瓜果、梅菊山雀爭春、畫卷古鏡、眼睛書卷、山雀念茶花、琴棋書畫人物紋組雕(圖五)、冬瓜、南瓜、牡丹花開、山茶爭艷、牡丹如意、蝴蝶如意、詩句“獨生幽篁里彈琴”、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蕉葉、葫蘆等等。
華板:欄桿的欄板,位于望柱之間。九頭馬古民居四處華板見詩刻,詩句:春風氣度能容物,與筆酣落筆搖五岳,秋水文章不染塵,詩成笑傲凌渝水。
插門門楣。位于小插門門框上部的構件。插門門楣浮雕:子牙稱相、回紋卷書、回文吉慶、畫卷古鏡、眼鏡書卷、茶花、寶鼎茶花等。
九頭馬木雕無處不在,內容涉及自然物、歷史故事、三教九流故事、詩詞歌賦、金石書法,包羅天地萬物。即使雕刻主題紋飾一樣,但形態也會不同,總之一處構件雕刻一個樣,工藝精湛,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堪稱民間藝術博物館。
2.其它裝飾類型。木雕是九頭馬古民居最重要的裝飾,其次為石雕,并輔以少量磚雕、泥塑和壁畫。石雕大多用于柱礎,石柱礎以圓鼓、方形抹邊、八邊形為主,造型簡潔,中間束腰粗細與柱徑相同,主題紋飾題材覆蓋與木雕基本一致,人物(圖十)、動植物(圖十一)、文字皆有。磚雕用于門樓亭、墻飾、窗格,泥塑用于外墻頂部裝飾,有動物、花草、幾何紋樣等;壁畫主要用于天井前廊檐墻或隔墻裝飾;泥塑用于外圍墻,裝飾藝術大氣磅礴,顯示屋主財勢地位,內容有人物、花草、動物(圖十二)、幾何線型等。
3.雕刻裝飾內涵與廂房功能。九頭馬古民居裝飾紋樣無所不包容,人們借助紋樣,通過象征、隱喻、諧音等手法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如:“荷花螃蟹”諧音“和諧”、“葫蘆”諧音“福祿”、“蓮花白鷺”象征“一路連科”、“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瓜果”象征一生碩果累累、“琴棋書畫人物故事紋” 寄托文風鼎盛、插門門楣“子牙稱相”象征屋主權勢地位。走訪九頭馬古民居時,民居內的陳氏后裔,熱情講解紋飾背后廂房功能。年輕人婚房、長輩老人住房、書房在五條軸線各院落中,都有相對較固定的位置。隔扇窗雕刻“壽喜”、“吉慶”,滌環板雕刻“鳳凰求花”的廂房為婚房;滌環板雕刻蔬菜瓜果、農家文化等紋飾的為長輩老人住房;滌環板雕刻琴、棋、書、畫的人物故事紋、書案等紋飾的為書房。
4.雕刻裝飾技巧。民居雕刻技法涉及淺雕、浮雕、鏤空雕、雙面雕刻、線刻、陰刻、陽刻、鑲刻等多種技巧,根據構件功能,采用相應技法。如:建筑斗拱作為結構部件,多采用淺雕;距花采用雙面雕;雀替采用透雕;格心綜合拼接、透雕、浮雕等技法各種紋飾;滌環板雕刻亦綜合各類技法,有浮雕、鏤空雕、線刻等;石礎以浮雕、線刻為主;外墻泥塑有圓雕式泥塑和浮雕式泥塑兩種,浮雕式泥塑飾外墻頂部裝飾帶,圓雕式泥塑塑造大型動物位于外墻頂部,造型十分搶眼。
結語
福建清代九頭馬古民居建筑體現時代精神,不僅布局宗親有序、繁而不雜、功能齊全、規模宏大,而且建筑裝飾繁復多樣,無處不在,以雕刻見長。最引人注目的木雕,達到一流藝術水準,并輔以精美的石雕、泥塑、磚雕、壁畫等,裝飾紋樣涉及天地萬物,題材廣泛,惟妙惟肖,集福州傳統建筑工藝之大成。建筑藝術賦予民居曲線柔和的韻味與時代文化,使建筑富于動感和生氣。古民居是研究風水信仰、儒家文化與封建禮教的文物史料,是名副其實的“民間藝術博物館”。
注釋:
{1}內部資料《福建福州長樂—九頭馬民居總體保護規劃文本》.福建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2013.
{2}福州市考古隊.九頭馬古民居攝影集上下冊,1993,內部資料.
{3}何綿山.閩文化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