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煌 王潤清
摘 要:在民族舞蹈的接受問題上,本文結合接受美學、傳播學理論、藝術營銷原理,從橫縱兩個方面入手,梳理出舞蹈文化接受問題的點,在實踐層面注重“藝術介入社會”、“藝術民主化”思路。本文研究觀眾拓展與公共教育、社區文化活動、日常生活中美學和藝術的賦能價值,推動專業與社區文化優勢資源互補發展。
關鍵詞:舞蹈傳播 優勢資源 舞蹈受眾
民族藝術與高雅藝術的市場實現、文化獨立與國際接軌的矛盾等問題,日益成為困擾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文化發展的關鍵。因此,終結藝術與市場之間的歷史性隔閡,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已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一項基本文化政策。回到民族舞蹈的觀眾接受問題上,可以結合接受美學、傳播學理論、藝術營銷原理,從橫縱兩個方面入手,梳理出舞蹈文化接受問題的興衰點,在實踐層面注重“藝術介入社會”、“社區藝術治理”、“藝術民主化”思路,圍繞觀眾拓展與公共教育、社區文化活動、日常生活中美學和藝術的賦能價值。
一、舞蹈藝術的非語言傳播功能與舞蹈接受的先天優勢
基于藝術社會學進行民族舞蹈接受問題的理解與剖析,可以從其概念、方法與基本原理理解。民族舞蹈有其本身學科的屬性,理論創新需求是民族舞蹈發展的需求,而從當今舞蹈跨學科研究角度看,舞蹈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興起標志著民族舞蹈跨學科的趨勢是客觀存在的,如舞蹈政策學、舞蹈管理學、舞蹈產業學、舞蹈傳播學、舞蹈教育學等。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承接、融合著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的文化,其特征為立足個體表達和群體傳統的舞蹈藝術探索。立足于藝術社會學、文化經濟學的基礎上,如何理解舞蹈高等院校內外的民族舞蹈,這里可以援引葛瑞斯伍德“文化菱形”——藝術家層面,藝術家的創作內容與形式均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不同層面的多元跨界實踐激發了理論研究的創新,無不實現了藝術本體的可接受化程度;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變化,社會實踐也產生了深遠的變革,生產關系得到了改善,人與人、藝術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明顯的接近效果,特別是藝術生產與消費的結構性變化,而非職業群體的介入與舞蹈藝術大眾化的趨勢,使得“象牙塔”不再是社會之中的那個“唯一”。
葛瑞斯伍德“文化菱形”包括的元素為藝術、藝術家、社會、消費者、分配者,其五者以藝術社會學定性、定量與綜合分析為基礎,同為結構功能主義的“互塑共生”關系。民族舞蹈的接受問題,可以從舞蹈(藝術)社會學的五個層面進行劃分與理解:(1)舞蹈作品及舞蹈文化現象;(2)舞蹈藝術創作與藝術生產;(3)舞蹈接受與傳播;(4)舞蹈市場與產業;(5)舞蹈社會介入與藝術教育。具體而言,從舞蹈藝術作品研究的角度看,可以舞蹈(藝術)社會學研究思路和方法,重新解構舞蹈作品解讀體系,將民族舞蹈作品(諸如風格、類型)與社會結構性關系通過舞蹈語言文本呈現進行理解:一方面,藝術舞蹈系統社會學層面包括個體與集體創作、經典與范式的確立、藝術舞蹈的傳承與教育、藝術舞蹈的傳播與推廣;另一方面,大眾舞蹈系統社會學研究層面包括陜北秧歌、街舞、廣場舞、流行舞舞蹈現象,可以從其政治因素、變革因素、大眾文化需求因素等綜合分析與理解。
在民族舞蹈民眾拓展中提倡一種新的拓展路徑的理念與方式,舞蹈的社會整合功能具有其它文化藝術門類所不能取代的實際操作價值:(1)民族舞蹈的創意管理價值,通過研究性、主題性舞蹈教育和拓展項目,建構提供個案式的、信息網絡式的集成服務機制,以此提升我國民族舞蹈生態環境系統;(2)公共空間的激發與活化是舞蹈藝術拓展的關鍵要素,公共空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它的規模和尺度因不同評量標準而不同;(3)民族舞蹈教育要求專業舞蹈管理及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適應舞蹈學科發展的新趨勢,重視國際化教育合作。
二、民族舞蹈的傳播機制與新媒體舞蹈接受現狀
“文化菱形”的中介研究點,如舞蹈“把關人”、舞蹈傳播與走出去、新技術環境下的舞蹈傳播。對舞蹈作品的接受層面而言,舞蹈欣賞是一種認知行為。普通觀眾或者是“圈內”人在評價一部舞劇時,均是進行舞蹈欣賞這種舞蹈審美行為的,這里面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行為要求進行闡釋。
從藝術管理觀眾拓展理論的角度,在理想藝術活動條件下的觀眾分類及觀眾支持程度上,除去出席觀眾、權威觀眾,仍需將有興趣但未出席的觀眾、無興趣的觀眾作為一定程度的潛在觀眾。當下,觀眾拓展、市場營銷并不矛盾,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突破邊界與提升觀眾的參與度成為了舞臺表演藝術觀眾市場可以大有作為的一個方向。
從舞蹈藝術家的角度看,可以結合個人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關系,進行舞蹈藝術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塑共生”的關系分析,在藝術概論視角里,針對其關系可以概述為集體創作與個體創作、學派與流派、風格與市場等。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國際影像舞蹈節的舉辦在撮合舞者與影視工作者的基礎上已經催生了一種新的獨立的藝術類別。盡管今天所有的舞蹈工作者都在以某種方式使用著影視技術,舞蹈創作者用影像手段來紀錄排練過程、保存現場表演,他們還攝制現場演出的宣傳推廣片或融資用的樣片等,舞蹈研究者也會在課堂上使用舞蹈影像資料片。但是,作為獨立的當代藝術類型,影像舞蹈等新媒體舞蹈形態卻鮮為人知。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的長期互動磨合,事實上已經催生了影像舞蹈等獨立的新媒體舞蹈藝術形態。
新媒體舞蹈的定位問題:(1)就接受傳播機制而言,媒體舞蹈無疑是一種類似于電影藝術的媒體作品,具有一定的大眾文化產品特征;(2)就其創作機制而言,研討與合作的生產模式使媒體舞蹈帶有一定的試驗性質,是一種需要通過后工業時代生產流水線制作完成的個人化作品,通常需要跨界協同合作來完成;(3)數字攝像技術和實時交互媒體技術等新技術研發與應用,使網絡媒體原創藝術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講,新媒體舞蹈又是一種典型的多維互動的虛擬時空里的新型視覺藝術。
突破藝術邊界的多重文化表意系統:自我確認的人——以科技的名義徹底顛覆科技理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觀,建立新的人類身體空間意識;全息互動的方法——徹底顛覆傳統藝術邊界,實現了科技與藝術兩大人類精神部類的完整合作,打造了跨國界、種族、性別、專業和文化人機互動全息藝術生產模式;立足實踐研究的文化傳播價值——基于身體記憶無意識和視覺傳播無邊界所造成的身份塑造能力,新媒體舞蹈具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文化傳播能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舞蹈創制與傳播
中國民族舞蹈的孕育發展的過程相對較為封閉統一,這是這個課題的文化語境,但是如今看來,中國的民族舞蹈觀眾審美心理卻也有了一個十分穩定的態勢,從大眾心理研究的角度看,這是一種社會群體性的心理定勢,具有民族特色。如果說民族舞蹈具備民族特色,也相對擁有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性,也許我們的很多旁人并不是經常或者熱愛前往劇場觀劇,但是他們內心中對美與藝術的追求仍是客觀存在的,就算是以潛在力量存儲,也具備了觀眾資源的可開發性。
民族舞蹈的接受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民族舞蹈作為人們審美心理定勢的物化形態(藝術形式),天然蘊藏了能夠滿足人們審美心理的需求的可能。這是民族舞蹈的溯源,如果從時代的發展變遷看,當下民族舞蹈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民族舞蹈可以對人們的集體無意識產生深刻的影響。在很多的情境里,民族舞蹈的教學、訓練、作品都在觀演之間推動,包括了觀眾、編創、演出、經營各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舞蹈藝術文化項目的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提上日程,這個議題具備現場性、在地性、社群化性。利用互聯網,無論是皇家的舞蹈團體,還是當代的小型舞團,都會利用數字化技術在網上提供視頻欣賞與相關教程,提供相應的網絡資源。
現代大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基本職能包涵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經濟全球化、文明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舞蹈教育事業需履行好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對于舞蹈高等學府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助于舞蹈在更高層次上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出積極貢獻。
四、公共文化服務視域下的舞蹈社區介入實踐
舞蹈項目依靠民眾拓展的方式,需要通過居民的舞蹈參與。社區的舞臺與專業的舞臺都需要一套可執行的“工具”,就像每一場演出都需要專業的舞臺監督流程來實現一樣,社區也同樣需要滿足娛樂大眾和體會創造過程的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空間。社區舞蹈策略是社區文化場館公共文化服務不可缺少的動力,社區舞蹈藝術融合大眾趣味,讓不會跳舞的人也可以融入,真正實現社區空間共享。說到“工具”的使用,這是一個集聚的概念,會形成不同的創意合力,產生多功能集聚效果:生活氣息不斷增強,創意不斷生長,人們之間有了自主性,社區文化活動主體不斷探索與討論,形成展示、分享的效果。
關于社區舞蹈平臺、場館的觀眾拓展,了解哪類人群來參觀社區文化場館,他們對場館的看法是怎么樣的,他們究竟能在場館中學到什么,他們在場地里完成學習的情況是怎么樣的,他們的學習收獲又如何才能得到評估等。大數據時代依靠的是數據信息,活動現場依靠的是多角度信息,社區舞蹈文化建設需要人性化傾向的策略信息等。
將“供給側”機制放在民族舞蹈上看,“供給側”機制的一方是民族舞蹈服務作為主體的“供給側”,另一方則是民眾作為主體的“需求側”,即民族舞蹈 “舞蹈服務者”(生產者)與“舞蹈需求者”(消費者)。民族舞蹈“需求側”注重“舞蹈消費者”的參與,舞蹈的社會整合功能具有其它文化藝術門類所不能取代的實際操作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朝霞.中國社區舞蹈發展趨勢研究[J].燕京創意文化產業學刊2017年卷(總第8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列寧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鄭新文.藝術管理概論(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舞蹈學科理論體系項目子項目《民族舞蹈社會學》階段性成果(子項目編號:RCMDXM20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