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

基層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將黨的建設放在首位,推進黨的組織體系與基層治理體系深度融合,提高基層治理整體效能。樂山市五通橋區強化黨建引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8·18”特大洪澇災害的嚴峻考驗中,堅持用建矩陣、筑堡壘、活因子的“紅色密碼”,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和治理效能,全力構建黨的領導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
搭建“紅色矩陣”,織密體系打通“微循環”。五通橋區鮮明黨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第一時間將黨組織建在抗疫、防汛第一線,織密織牢組織“矩陣”。疫情防控中,五通橋區創新“一核多元”基層治理模式,構建黨的組織、自治組織和網格單元“三線合一”的“1+N+n”治理體系。組建社區“大黨委”,分片建立“N”個黨支部,片區下組建“n”個黨小組、居民小組和網格,大力推行社區黨委委員、片區黨支部書記、黨小組長三級交叉任職和黨小組長、居民小組長、網格員三線交叉任職,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控網絡。抗擊“8·18”特大洪澇災害中,五通橋區采取“黨支部+指揮部”工作模式,由區級黨員領導同志帶隊,迅速動員集結區、鎮、村、組四級黨員干部組建搶險救援突擊隊,連夜連續開展險情排查、河堤搶險、群眾安置等工作。
筑牢“紅色堡壘”,提能增效暢通“微治理”。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處于核心地位,五通橋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災中的“軸心”和“龍頭”作用。實行“鎮黨委—社區黨委—片區聯合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高效聯動機制,組織黨員干部以網格為單位開展地毯式“敲門行動”,及時掌握第一手疫情防控數據。抗擊“8·18”特大洪澇災害中,各級黨組織“聞汛”而動,應急(消防)、公安、水務等20余個部門黨組織快速反應,分工負責物資配發、交通疏導、轉移群眾等工作;8個鎮黨委、119個村(社區)黨組織全員出動,“兩新”組織積極響應,共同筑牢區、鎮、村三級抗洪救災“紅色堤壩”。
激活“紅色因子”,共建共享激發“大能量”。五通橋區將疫情防控和抗洪救災作為全區廣大黨員干部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結合黨建帶團建、帶工建、帶婦建等工作,充分發動群團服務隊、公益組織等力量,組建疫情防控黨員志愿隊伍。通過黨員示范帶動,廣大群眾自發組成群眾服務隊,爭當宣傳員、勸導員、服務員,參與到重點街道、“三無小區”的宣傳勸導、點位值守工作中。抗擊“8·18”特大洪澇災害中,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投身搶險第一線,組建“黨員突擊隊”“醫療服務隊”“轉移安置隊”等,包村包片包戶帶領群眾提前轉移財物、避險自救。(作者系中共樂山市五通橋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