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平
摘 要:從原始社會到現在,舞蹈的發展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以及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到宗教祭祀、娛人娛神再到傳情達意,與人類的審美理想一同進步著,日新月異適應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舞蹈的長足發展,無論是滿足人類生存需求,娛人娛神還是傳情達意都需要舞蹈演員在表演時具有強大的藝術表現力作為支持。本文將從為何要提升藝術表現力以及如何提升藝術表現力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舞蹈表演 藝術表現力 提升藝術表現力
舞蹈表演時舞蹈演員通過強烈的藝術表現力來傳達思想情感與表現故事情節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使觀眾對舞蹈作品一目了然,激起觀眾的聯想,與觀眾在情思上引起共鳴,達到傳神的效果。表達情感,塑造形象蒼白無力,敘事舞蹈沒有跌宕起伏,舞蹈呈現的效果定會讓人大失所望,通過提升舞蹈藝術表現力,讓舞蹈更具生命力。
一、為何要提升舞蹈表演中的藝術表現力
第一,舞蹈作品的呈現更具感染力。舞蹈表演給人帶來欣賞愉悅,傳情達意的效果,諸多因素影響著舞蹈作品質量的高低,要使舞蹈作品深入人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來舞蹈作品更能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引起共鳴,在人們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逐步成為一個時代舞蹈領域的符號;二來也會讓舞蹈演員的表演能力得以提升,在表演方面有獨到的理解與感悟,進而為我國的舞蹈事業做出貢獻。最后也會使舞蹈作品表現的故事情節清晰易懂,塑造的人物生動形象,傳達的情思細膩入神。
第二,舞蹈演員自身的表演要求。舞蹈演員是舞蹈表演的主體,舞蹈藝術呈現的主要承擔者。首先,舞蹈演員在肢體條件、技術技巧、舞感等多方面較為出色,提升藝術表現力是在這些基礎上舞蹈演員對自己更高的要求,為了舞蹈動作與思想情感交融結合,進行反復訓練使舞蹈作品藝術表現力更為強烈,是舞蹈演員對自己的要求使然。其次,舞蹈表演是由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欣賞共同完成,其目的是為了使觀眾欣賞美、感受美、理解美進而融入作品中,激起聯想,這都需要舞蹈演員作為載體引領觀眾。
第三,舞蹈作品故事情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動貼切,思想情感深刻細膩。首先,《舞蹈藝術概論》中寫道:“舞蹈根據反映現實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特點來劃分,舞蹈可分為抒情性舞蹈、敘事性舞蹈和戲劇性舞蹈三類”。其中敘事性舞蹈是以敘述某一事件為主,具有跌宕起伏與清晰易懂的故事情節內容是敘事性舞蹈內容中的主要部分。增強舞蹈表演時的藝術表現力不僅讓肢體動作和情感思想與作品主題更為貼切得度,而且畫面感更具沖擊力,讓故事情節層層遞進,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其次,舞蹈演員是可被具體感知,是舞蹈作品中塑造形象的載體,我們要使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動,就要從藝術表現力即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情感傳達等方面下功夫,若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為勞作的婦女,勞作的動作,身體姿態,面部表情等方面通過動作與情感的表現力來把活生生婦女勞作的形象再現給觀眾,動作姿態表情用舞蹈語言進行表達。最后,舞蹈作品最終要給觀眾傳遞思想情感,情思的傳遞通過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展現來實現。喜怒哀樂,都能夠通過演員的神態表情以及動作呈現,毫無情感修飾的肢體動作顯得蒼白無力,難以與觀眾進行溝通與共鳴,明白每一個動作與呼吸所蘊含的情思,讓整個舞蹈作品的情思串聯,牽住觀眾的思想情感,傳達深刻細膩的情感思想。
二、如何提升舞蹈表演中的藝術表現力
第一,提高舞蹈演員對舞蹈作品的理解。藝術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藝術品,舞蹈作品內容有表現歷史故事與人物,圖騰崇拜,民族風情等。舞蹈演員剛接觸到一部新作品,可能對內容撲朔迷離,難以展開理解與聯想,不知該如何運用情感與表情來配合肢體進行表演,導致舞蹈作品沒有表現力,這就需要舞蹈演員通過圖書,電影,紀錄片等方式掌握理論知識,包括人物形象性格特點,故事情節來龍去脈,圖騰祭祀的來源以及目的,不同民族的律動以及風格特點等。有關于中國古代題材的舞蹈,舞蹈演員應提前去了解該主題內容所處的歷史時期,文化背景,舞蹈風格特點,基本動律,事件發生過程等,掌握這些基本信息,能夠為舞蹈表演提供更為準確的方向,所呈現出來的舞蹈作品將會是精彩絕倫。舞蹈作品由編導一度創作與舞蹈演員二度創作支撐完成,人與人之間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與經歷的事情不同,對事件理解上存在偏差,同一動作讓不同的演員去表演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演員與編導對作品的理解也會存在差異,演員應該與編導進行溝通交流,充分了解動作所要傳遞出怎么樣的情感,這一技巧是為了表達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一調度是需要在什么情感狀態下進行表演等方面,把作品中呼吸到動作再到情感的表達全面了解分析,為舞蹈表演提供堅實的基礎,如果按照自己想法進行表演,所呈現的效果缺乏表現力,觸動不到觀眾的內心,差強人意,無法與觀眾進行情感與精神世界的溝通。
第二,舞蹈演員深入并體驗生活。《舞蹈藝術概論》中寫道:“生活是舞蹈創作的源泉”。舞蹈是由人類靈魂升華而呈現出來的藝術,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情感上的釋放。前人言:“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自然賦予了人類所有,藝術也不例外,包括舞蹈音樂美術等都是與自然界緊密相連,來源于自然界生活中,所以說生活是我們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中原始的動作經過人類提取組織美化了的動作卻又比生活中原始的動作更具美感與藝術表現力。由彭松和于平編寫的《中國古代舞蹈史綱》一書中寫道:“舞蹈的來源學說有模仿論、勞動論、游戲論、巫術論、性愛論、表情論“。而其中舞蹈模仿論就是古代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能夠獲取食物或者為了抵御兇猛動物的襲擊得到生存而模仿動物的習性動作所產生的舞蹈,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舞蹈勞動論是人們在日常的勞作中因為豐收或者祈求下雨希望能夠莊稼收成與勞動之后放松自我勞累的身體與心靈而出的舞蹈,其動作特點就是日常勞作時的動作,也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舞蹈巫術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祈天祭神、除病消災難等時巫術所表演的舞蹈,其舞蹈動作也時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祈求祭祀所表現出來的動作。綜上舞蹈來源學說所述,舞蹈是從日常生活中發展而來的,是經過美化的動作來進行表演,所以為了達到舞蹈藝術呈現的效果即舞蹈內容豐富精彩、呈現的畫面震撼人心、思想情感直逼人心等效果,舞蹈演員必須要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身臨其境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氣息,去了解此動作的背景與意義以及表現意義,探究其細節的處理方式,能夠更好使演員的情感更加充沛的滲入到動作之中,使其動作更具靈性,烘托出氣氛,使藝術表現力強烈到撼動人心。深入舞蹈起源地進行學習探索,這不僅能給舞蹈演員更加細致的了解其舞蹈特點,而且更能使舞蹈演員的情感表達的更為準確,情感的表達對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加強舞蹈演員的動作表現,節奏處理,情感表達的能力。舞蹈作品想要深入人心,提高舞蹈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是必要條件,舞蹈是由舞蹈演員通過有節奏的人體動作表達作者所要敘述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與抒發的情感等,所以我們需要從舞蹈演員的舞蹈動作表現,節奏的處理,情感的表達方面來一一進行提高。首先,一部舞蹈作品中肢體動作貫穿于始終,用動作連接成舞蹈片段,再用舞蹈片段組成一部舞蹈作品,舞蹈動作在提升藝術表現力中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點,舞蹈動作張力的大小,動作與節奏的切合度,動作與呼吸的配合,動作中是否帶有情感等都影響著舞蹈動作的呈現,所以從我們日常的訓練中,就應該對舞蹈演員的肢體開發嚴格要求,以適應不同舞蹈動作的需要。其次,舞蹈是通過有節奏的人體動作來呈現,不僅強調以肢體動作為主體,節奏在此過程中亦同樣重要,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里面會呈現出不同的節奏,用來表達情感情緒的遞進。例如,以《中國媽媽》為例,以音樂節奏區分,大致可將作品分為三段:第一段以60速節奏并在每小節末拍給予重音,來強調出中國媽媽的“恨”,接著又以四二拍來訴說“救”的糾結,之后又以歡快的節奏,以一長樂句,加兩個短的補充樂句,形成一個單樂段,表現出中國媽媽的對日本遺孤的撫養過程等,所以節奏在舞蹈作品中可以用來區分不同舞段的情感,以使舞蹈作品的藝術變現力得以提升。最后,舞蹈是人類感情最集中、最激動時的表現形式。聞一多先生曾說過:“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人的形體動作能抒發最激動時的心態,表達豐富的內在情感。舞蹈作品中,演員亦是通過肢體傳遞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演員可以通過對舞蹈形象塑造的肢體表達,情感表達,把肢體動作外化成可視性知覺感受,深入理解舞蹈作品,體會編導的審美理想,使演員表演的作品更具藝術表現力,從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詮釋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以至于和觀眾產生共鳴,從而使舞蹈作品的可視性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大大提升。可通過表情訓練,肢體訓練,人物代入感訓練,實景訓練方式來增強舞蹈演員的情感表達能力,進而讓觀眾沉浸于舞蹈作品中,產生思想與情感上的溝通與共鳴。
結語
舞蹈表演不止是肢體動作的展現,更是鮮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情感的塑造與傳遞,著重表現其他藝術手段難以表現的人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與情感。舞蹈表演中藝術表現力的提升不僅影響著人們的審美理想,審美情感,甚至能對人們精神和意識的提升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彭松,于平.中國古代舞蹈史綱[M].浙江:浙江美術出版社,1991.
[3]劉曄.舞蹈表演中藝術表現力的提升研究[J].河南:許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5.
[4]楊思媛.探析舞蹈表現力及其培養途徑[J].甘肅: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