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在2020重慶英才大會上,兩院院士、知名高校負責人、知名企業負責人、“獨角獸”企業負責人和行業領軍人物等與會嘉賓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對重慶的人才工作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為重慶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為此,重慶市委黨刊全媒體(CQDK)特意擷取部分嘉賓觀點(排名不分先后),以饗讀者。
關于如何為重慶未來產業培養人才,如何將研究從科學理論轉移到產業化發展中來的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優秀科學家,由他們將科學發現應用到產業發展之中。因為大多數產業產品都是基于以前發現而成,大多數科學發現都是基于好奇心。人們發現不同的現象,僅僅是為了解決一個最初的問題,在它成為重要的科學成果之前,它有時需要經歷許多曲折。所以,要促進科學研究,我們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必須讓孩子們對科學感興趣,或者至少對科學發現感興趣,這樣他們在上大學后才能具備尋找新發現的能力。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阿里耶·瓦謝勒
今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與重慶市政府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同時,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揭牌成立。對我來說,上海交大與重慶情感相連、理念相同、使命相通。我也相信我們在把握新機遇、服務新戰略中,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三大方面開展合作:一是聚焦“科教創產”載體建設,打造重慶產學研融合發展、先行先試、開放合作的策源地;二是聚焦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推重慶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及高端產業基地;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林忠欽
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經濟逆勢增長可以看出,數字經濟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們也迫切需要培養更多既懂經濟又懂技術的高層次人才。重慶的數字生態屬于發展成長型,在“十四五”期間,西部(重慶)科學城應該爭取更多國家大科學裝置、科教基礎平臺落戶,大力推進新型科研機構建設布局。如今,北京大學與重慶高新區簽訂了合作協議,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共同打造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我們希望將該研究院作為集應用研究、成果轉化、智庫服務于一體的高端研發平臺,致力于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大數據產業集聚,更好地為重慶數字經濟發展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 張平文
堅持高質量科技供給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西部(重慶)科學城要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分析和研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破口,加快建設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要園區,充分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升科技供給質量。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建設過程中,要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強調市場體系在構建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發揮市場對創新資源和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建立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臺,減少科技計劃項目重復、分散、封閉和資源配置“碎片化”的現象;建立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流程,從而探索科技開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實現區域內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電子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陳鯨
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是成渝地區的重大機遇。為了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兩地可以聯合共建重大科技設施,比如開展“空天”與智能立體交通領域的研究。一方面,兩地在“空天”一體、深空探測、智能交通等領域有重大需求。另一方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可以給予優勢技術支撐。此外,成渝兩地還要發展氫能智能立體交通科技與產業,布局等離子體健康環保產業鏈和創新鏈。重慶可以通過發展氫動力航空交通來緩解交通壓力,而等離子體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凈化空氣,還在腫瘤消融、醫療美容、活化水等方面有很多應用場景,這對于重慶發展大健康產業將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軍工程大學教授 李應紅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病理學的研究也進入新時代。目前醫學研究已邁入分子檢測與生物信息、生物技術與分子醫學、生物醫學資源與大數據、學科交叉與多學科融合、人工智能與智慧醫療的新時代,這也為病理學的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我將帶領團隊建設可承擔集人才培養、醫療服務、學科發展、技術研發、臨床研究等任務于一體的先進病理研究院。按初步規劃,研究院將擬建病理診斷、國家疾病診斷示范與推廣、專家遺傳資源和診斷大數據、疾病診斷試劑和設備臨床試驗、智慧(病理)診斷技術創新、醫學病理教育等基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教授 卞修武
社會的發展帶來城市建設用地的緊張,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目前,高層建筑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宜居性不強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向天借地”則能解決有關問題,助力城市減輕用地壓力。因此,我們提出了“天空城鎮”理念,設計出了一種集中式群體高層建筑方案,打造普通百姓住得起的高層“聯排別墅”。重慶是著名的山城,山多、風力小、地震烈度低,有雄厚的工業基礎,鋼鐵業、制造業發達,還有豐富的建造經驗,是最適宜建造“天空城鎮”的城市。目前,我們正依托重慶建筑科技職業學院的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相關工作,希望“天空城鎮”能盡快在重慶落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結構專家 江歡成
我們正處于大國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人才已經成為大國之間全力爭取的戰略資源。當前,對中國來說,最急需科技人才的不僅是AI領域,還包括芯片、高端智能制造、新基建相關核心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好“工程師紅利”這一最大的科技競爭優勢。與此同時,企業也應該做好留才用才的工作。首先,企業要給人才以夢想,給人才以愿景,讓人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其次,要有一個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同時,要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優質的生活保障。此外,還要給人才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發展環境,這樣企業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于英濤
隨著重慶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不斷深入,“環境+人才”正在成為重慶的新名片,吸引著眾多企業來重慶投資興業、合作發展。關于重慶接下來的引才引智工作,我認為,一是要建立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大力實施高端專家項目、首席科學家等專項計劃,通過聯合攻關、人才交流等多種渠道引進領軍人才,逐步拓寬科技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補齊“高精尖缺”人才短板。二是要給予核心領軍人才和技術帶頭人最大化的領域方向與技術路線的自由裁量權,全力支持資源配置,采取靈活、開放的團隊負責人機制,逐步完善科技高層次人才引進保障機制。三是要加大技術空白領域的培訓選學力度,開展人力資源合作培養,擴大交流平臺,不斷提升科技人才核心能力。四是要探索構建多元化激勵機制,設立科技進步獎勵,明確創新獎勵體系,加大對職務發明人及成果轉化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力度;探索建立中長期激勵機制,完善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試點員工持股等激勵機制,合理設計團隊及人員的績效激勵機制。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祥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繼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之后打造的中國經濟“第四極”。成渝地區人口數量多,內需和發展潛力很大。重慶和成都兩座大城市各自的輻射半徑是150公里,剛好形成兩圓相切的局面。因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重慶)科學城應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加強科技經濟的融合,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資源集中的優勢,加強政產學研協調互動,構建城鄉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的創新型社會。根據成渝兩地的優勢和特點,可通過公共服務建設共享共建、產業化分工協作、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等方式,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群;打造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特色農業等產業,構建金融、商貿、物流、科創和文化中心,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 肖金成
經過多年發展,中關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新路子。除了園區的發展,中關村也在積極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在重慶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不斷加強與重慶的創新合作。比如,2019年2月,中關村軟件園就與重慶高新區共同推動了“重慶·中關村智酷人才與產業創新平臺”項目落地。今年4月,中關村軟件園又與永川區簽約,共同建設“重慶·中關村智酷人才創新實踐中心”,目前已經組織了100多名研究生開展相關活動。今后,我們希望與重慶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共同體。
——中關村軟件園總經理 張金輝
大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要互相支撐、互為促進。以原子能、計算機、生物工程發展應用等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大學成為創新驅動的源泉和動力,要通過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化,推動大學與產業、社會三元一體融合共生。西部高校與東部高校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人才吸引力等現實基礎和發展條件上存在較大差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還需增強,急需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到西部落戶,深化合作交流,優化高等教育區域結構。
——重慶大學校長 張宗益
針對人才培養建設,西南大學將突出自身優勢特色,聚力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聚智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未來,西南大學將強化協同合作,彰顯擔當作為,包括聚焦西部地區教師教育振興,利用“雙一流”建設這一契機,創建一流教師教育改革示范區,爭取中央有關部委支持,創新教師隊伍編制核定、崗位設置、績效評價等機制,打造振興西部教師教育發展共同體;聚力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健康土壤、循環農業、智慧農業取得突破;聚智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爭在大數據、智能化、生物醫藥方面取得突破。
——西南大學校長 張衛國
大學對社會的貢獻主要是人才培養和知識創造。在人才培養方面,市校合作就是要為地方輸入更多優秀人才;在知識創造方面,希望大學教授在實驗室做創新鏈的前端,將后端工程和應用留給社會。同濟大學和重慶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聯系,今后在人才培養、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突破等方面也將進一步合作。市校合作想要發揮最大效益,一定要實現雙贏,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最大值”。對學校而言,要對學科發展有好處,對地方來講,要通過市校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同濟大學副校長 顧祥林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創中心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推動全院的國家科創中心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頂層設計,目前正積極謀劃成渝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川渝在新能源、航空航天、汽車、綠色食品、新型材料、醫藥健康、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方面都很有優勢。中科院將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與重慶市合作共建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在成都與四川省共建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此外,中科院還將建立中科院成都學院和中科院重慶學院。其中,成都學院主要圍繞光電技術、生物、地質災害、生態環境、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優勢學科,重慶學院則主要圍繞人工智能、生態環境、新材料等領域,打造科教創產融合發展的學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 王嘉圖
川渝擁有普通高等院校近200所,其中“雙一流”建設高校共3所,“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7所,是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要力量。成渝兩地的高校要共建西部科技中心,就要從頂層設計提升區域內的協同發展創新能力,從而形成一體化發展。要從6個方面著手建立“成渝高教新區”,包括建立成渝高等教育的區域質量保障體系、技能職業資格互認體系、課程學習和實習成果互認體系、聯合攻關重大問題合作機制、教師實踐培訓與支持幫扶機制、跨校交流與輪崗學習機制,這樣更有利于從教育、人才資源的基礎上保障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協同方面,要以川渝高校的“雙一流”學科、特色學科為抓手,建立高校協同聯盟機制,支撐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