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主持人語
行穩致遠,在變局中開新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的新要求。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提出“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要求“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對外開放,加快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提升開放平臺能極,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質量,更好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近年來,重慶在對外開放戰略的引領下,緊抓時代發展機遇,不斷拓展開放通道,建設完善開放口岸,打造對外連通的立體交通體系,逐漸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
1997年,重慶江北機場開通了首條國際航線,正式拉開山城飛向世界的序幕;
2017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建成投用,江北機場率先成為中西部地區擁有3座航站樓、3條跑道同時運行的機場;
2018年,中歐班列(渝新歐)年總運行數突破600列,實現同期超10倍增長,“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更多節點被打通;
2019年,重慶果園港成為“十三五”時期長江上游唯一獲批正式開放的水運口岸,長江黃金水道的綜合性功能進一步提升;
2020年,萬州機場納入國家口岸開放審理計劃,川渝地區對外開放的東大門被進一步敞開……
口岸,不僅是重慶經貿產業向外延伸的重要窗口,也是重慶連通世界、提升開放水平的重要橋梁。
展開中國地圖,只見重慶地處內陸腹地,不沿邊也不靠海,距離出海口2000公里,這曾是阻礙重慶對外開放的一大短板。正因如此,重慶加快推進對外開放廣度、強度與深度的步伐從未停歇。
從單打獨斗到“13+1”省區市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的目的地已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小型碼頭躍升成為全國最大的內河水、鐵、公聯運樞紐港,果園港通過長江連接太平洋,運貨線路已通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僅有11條航線到擁有370條航線,江北機場通航216座城市,遍及33個國家和地區,為重慶搭建起了溝通世界的空中橋梁……
重慶不會止步于此,對外開放發展還要跑出“加速度”——果園港的“智能理貨系統”極大提升了分揀效率,江北機場安檢系統的人臉識別技術讓單人過檢驗證時間從原來的9秒縮短到2秒,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中心的數據監控系統實時掌控班列運行動態……日漸擴大的貿易范圍、智能便捷的操作系統、穩步提升的服務質量,無不彰顯了重慶口岸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
眼下,重慶正科學編制口岸發展“十四五”規劃,將發揮好國家戰略疊加、區位條件獨特、開放歷史悠久等優勢,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基于此,重慶市委黨刊全媒體(CQDK)記者深入一線采訪,挖掘了一組有關重慶口岸建設與發展的鮮活事例,為加快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奮力開創重慶口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營造積極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