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11月16日9:30,渝北區回興街道居民李舒的手機鬧鈴響了。
鬧鈴提示李舒,該啟程趕往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航站樓了——不久后,他將飛往新加坡。
打開手機應用,一張航線圖映入李舒眼簾:以重慶為中心點,這些年他走南闖北,飛向世界各地的航跡像是一張網。
看著手掌般大的航線圖,李舒突然覺得世界好小。
世界有多小?離家10余公里的江北機場就是答案。
作為重慶連通世界的藍天窗口,江北機場既是李舒走向世界的出發地,也是他從世界回歸的目的地。在出發與抵達、離去與回歸之間,世界與李舒的距離,不過是江北機場與李舒的距離。
展翅高飛:搭建連通世界的空中橋梁
從前路途遙遠,車馬很慢,要去趟遠方很是不易。
“要是能在家門口坐飛機就好了。”李舒盼望著。
如李舒所愿,飛機來了。
1990年1月22日,江北機場正式投運,那些遙遠的距離從此有了可具體量化的標尺。
1997年2月,重慶至曼谷的包機航線出爐,江北機場有了第一條國際航線;1998年,江北機場成為國際機場,正式開啟了擁抱世界的萬里征途;2004年12月,江北機場T2B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擴建后的江北機場改變了重慶不能直飛歐美的尷尬歷史,為開辟更多的中遠程國際航線打開了廣闊的空間;2011年11月,江北機場開通重慶至多哈的航線,從此有了遠程定期航線……
此后,江北機場持續暢通“空中動脈”,優化國際航線布局,逐步構建起連通世界的客、貨運航線網絡。世界與重慶的距離,就這樣變換成了目的地機場與江北機場間的飛行里程。
投運時僅有11條航線的江北機場,如今擁有航線370條,通航城市216座,通航國家(地區)33個,為重慶搭建起了溝通世界的空中橋梁。
2006年,李舒第一次坐上了飛往遠方的航班。千里江山萬里云,便捷的交通讓李舒無比享受,他也由此開始了看世界的旅程:日本、泰國、英國、西班牙……航線圖顯示,目前李舒共飛行66次,去過23座城市、10個國家(地區),飛行里程達16萬多公里。
“以前覺得世界遙不可及,現在覺得世界近在眼前。”李舒說。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連通世界,江北機場還持續暢通“血脈”,打造無縫銜接的立體交通體系,為振翅高飛蓄勢積能。
與此相聯系的,是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的變化。
隨著國際航線的日益完善和便捷的綜合交通優勢,江北機場吸引了陜西、四川、貴州等不少周邊省市的旅客選擇從重慶乘機走出國門。2019年,有約800萬來自周邊省市的旅客進出江北機場,實現了“重慶飛”。
再回首投運當年,江北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為44萬人次,而2019年,江北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478萬人次,是通航當年的100倍。
貨通全球:打造內陸國際航空物流樞紐
集散的不僅有旅客,還有貨物。
作為重慶連通世界的藍天窗口,江北機場不僅讓旅客與世界相擁,還讓貨物與世界相通。
2019年11月14日22:47,伴隨著“隆隆”轟鳴聲,天津航空GS7945航班從江北機場順利起飛。
與一般航班不同,在這趟航班上,碼放著重達305公斤、貨值逾3萬澳元的牙科材料。這批材料乘坐海南航空HU718航班從巴黎而來,到達江北機場后,又改坐天津航空GS7945航班,經過長途跋涉后,最終抵達墨爾本。
這是江北機場開展中轉業務以來的首票國際轉國際“空空中轉”貨物,天津航空GS7945航班的順利起飛,也標志著江北機場國際轉國際“空空中轉”貨運業務正式開通。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復工復產階段,江北機場針對日益旺盛的國際航空貨運需求,開通了“客改貨”航班,有效緩解了因客運航班縮減、空運物資需求猛增的壓力。
另一方面,為加快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建設,江北機場還暢通物流“地面通道”,建成投用了3.5萬平方米的國際航空貨運站、14.4萬平方米的專用貨機坪和4個專用貨機位等物流設施,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空港保稅港區與機場的無縫銜接。
無論是“進來”還是“出去”,貨物要與世界相通,就得保障其品質與運輸效率。
因此,江北機場持續提升航空物流保障效率,一邊引入澳洲航空、國泰航空、空橋航空等12家貨運航空公司及中外運、民生物流等70余家物流企業到機場開展航空物流業務,使其航空物流整體保障能力在中西部地區處于領先水平,一邊又與海關等單位聯合推出“國際貨物24小時通關”服務,還打造“生鮮貨物1小時提貨”綠色通道,使來自世界各地的鮮活、易腐貨物最快1小時內就能抵達百姓的餐桌。
“我們還面向所有國際進港貨物推出了專屬通道服務,只要貨主提前申請,江北機場都可為其開通專屬通道,實現先提貨、后交費,最大限度縮短貨運時間。”江北機場有關負責人表示。
截至10月,江北機場平均每周執行國際(地區)全貨機及“客改貨”航班40班,渝貨出海、“海貨”進渝更加便捷高效。
得益于矢志不渝的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建設,江北機場的全年貨郵吞吐量從不足4000噸,飛速增長為如今的41萬噸,貨通全球成為現實。
云端逐夢:為藍天窗口注入智慧力量
到達機場時,離登機時間還有30分鐘,時間有些緊迫,可李舒并不著急。
“現在機場方方面面都很智慧,值機、安檢都快得很。”他深諳其道。
在T3航站樓出境和入境聯檢通道,15臺邊檢自助通關設備一字排開。李舒走上前,刷護照、進行人臉識別等,不到1分鐘便自助通關了。
對比江北機場投運之初,機票還是紙質的,旅客的姓名、始發地、目的地、票價、航班號等信息,都要由工作人員手動填寫。旅客若是要托運行李,還需要工作人員來來回回地跑。
跨過江河方知行船重要,飛越重洋方知航線重要,經歷過繁瑣人工方知高效科技的重要。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和廣泛運用,江北機場又將目光投向機場的智慧化建設。
為此,江北機場陸續引進機場大數據平臺1.8G綜合調度系統、托運行李可視化、人臉識別、無感支付、智能手推車等技術項目,基本實現了旅客保障的智能化。
作為重慶國際物流樞紐的重要一環,江北機場還加大科技手段應用,不斷提升國際貨運保障的智能化水平。
2019年,江北機場啟動國際進港智能倉庫系統設計,計劃通過智能化、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建立集自動立體倉庫、貨物追蹤定位、倉儲狀態實時監控、智能化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倉庫。
“智能倉庫能實現貨物自動入庫、自動分配庫位以及自動出庫,從而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倉庫利用率以及貨物處理效率。”江北機場有關負責人表示。
除此之外,江北機場還實現東航站區機坪作業崗位手持PDA全覆蓋,有效降低貨物裝卸、分揀時間;啟用機場貨運地面運行系統,實現貨物配載數據在地面與飛機間的電子化傳輸;設置3條具備快件包裹預布控下線、X光機圖像判別、貨物開包檢查和暫扣功能的快件查驗線,國際快件包裹處理能力達到每小時2000件。
“未來,江北機場還將持續推進智慧航空物流的規劃與建設,助力打造國際物流樞紐。”江北機場有關負責人表示。
12:35,飛機起飛了。
歸去來兮間,世界與李舒的距離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