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很多當班主任的老師都會頭疼學生調皮沒規矩、做事拖沓作業不按時完成、自主管理能力差等問題,瑣碎繁雜的日常工作也讓老師們身心疲憊。而這些,在鄭英這里都不是問題。
從教20年,她從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后來的基本適應,到現在成長為全國名班主任,正是在一次次的反思與總結中不斷突破自我。在她心中,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業,從“育”開始,致力于培養一個個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潑的人。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于她而言,就是詩和遠方。
首抓“規則意識”
作為一名資深班主任,鄭英無論是在班級管理還是教育教學上,效率高、效果好是她的一大特點。她帶的學生,懂規矩、會學習、愛勞動,學得好還玩兒得開心。孩子們喜歡稱呼她“鄭小姐”“小鄭英姐姐”“小鄭英媽媽”,可以看出師生關系非常融洽。
對鄭英來說,當了這么多年班主任,越做越輕松,是一件挺好玩兒的事。但是,這樣的輕松和好玩兒,是用帶班伊始的辛苦換來的。因為只有在一開始把班級規則做得極其嚴格,為班級定好調子,后面學生才能按著這個方向順利往前走。
剛接手一個班,鄭英不會對孩子們提什么要求,讓他們的各種問題自然地暴露出來。這個時候,鄭英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制定規則。這個規則不是由老師說了算,而是大家一起商定。比如,規定早上7點10分到校,但是到校之后很多同學還要慢吞吞地交作業,做完這些再坐到座位上,就超過了規定時間,還影響了早讀。于是,大家一致決定交完作業坐到座位上的時間不能超過7點10分。這樣不僅提高了效率,還節約了時間。
規矩立起來之后,班上的每一個人包括老師都必須遵守,不管誰違反,都會受到懲罰,比如失去一定自由。懲罰一定不能是看書、做作業或者勞動、跑步等,因為這些事情是美好的,或者是對身體有益的。在這樣的“沒有自由”的懲罰中,鄭英希望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樹立清晰的界限感。
在鄭英看來,高效率做事就是為了節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她也把這樣的理念融入在班級管理中。每年的9月份開學,學校還是執行的夏季作息時間,會有午睡。鄭英要求大家,中午搞衛生的時候動作要快,這樣至少會比別的班多出15分鐘。“這15分鐘用來做大家想做的事情,比如班上會放《貓和老鼠》的動畫片,讓平淡無奇的時刻瞬間充滿笑聲。”
鄭英常對學生說:“我們高效率的做事情是為了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理念已深深地根植在學生的心中。鄭英告訴我們:“很多老師要求學生做這做那,學生感覺都是為老師在做,心不甘情不愿。現在,我用規則、制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約束學生的行為,他們認識到做這些都是為了自己。在這樣的規則下,人人平等,我們也絕對不允許有灰色地帶。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寓教于樂,“玩兒”出精彩
每到開學,學生都會對假期依依不舍。而鄭英班上的學生卻會由衷地表示:“終于開學了!”。為什么他們如此向往開學?因為,在學校“鄭小姐”會帶他們玩兒。
說到玩兒,很多老師、家長都會認為是“不務正業”。但在鄭英這,她不僅帶孩子們玩兒,還玩得有模有樣。
一個春風和煦的三月,孩子們感嘆:“要是能酣暢地放一次風箏那該多好啊。”“那就去找唄。”鄭英笑著回答孩子們。
于是,師生一起熱火朝天地在網上查找,結果還真在杭州發現一位獲得國際風箏大賽第一名的高手——王紀儀先生。孩子們想方設法聯系上王老先生,然后去王老先生家參觀、采訪,并學習簡單的風箏制作技巧。全班同學還親手做了風箏,王老先生隆重出場,為大家演繹了一堂精彩紛呈的風箏課。最后,大家一起把自己做的風箏連在一起,齊心協力放上天空。孩子們說:“這樣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這件事會帶給自己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課下“玩兒”得嗨,課上也“玩兒”得樂。鄭英喜歡在課堂上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她的課,成了孩子們每天最深的念想。班上有不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這些孩子普遍對“民工子女”“農民工”“外地戶籍”等字眼比較敏感。因此,鄭英專門設計了一個活動,請大家用方言說一句話或講一個笑話,讓其他同學猜猜是什么內容。頓時,全班同學興致高昂,他們甚至還為《簡·愛》等經典影視片段配音。各具特色的方言,給了同學們一種“下里巴人”的熱鬧享受,樂得大家前仰后合。悄然間,淡化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對戶籍的敏感和自卑。
在鄭英看來,老師要敢于“放手”,也要在“放手”之后收得回來,這其中還藏著教師的教育智慧,與前面所講的帶班之初建立大家的規則意識,自律與自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是一個正向循環。而這樣的“玩兒”所帶來的精彩校園生活,對學生是一個非常好的熏陶與洗滌,今后,無論他在哪里,這都將成為他生命的養分。
美,是一種希望和力量
在鄭英眼中,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業。她說:“美,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目的地,沒有必要給它下一個定義,美就應該是向上的,向光的,它代表著一種希望和力量。”
這樣的美,在日常。鄭英班上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留言本,孩子們每天都會在下面寫一句話,可以是分享、傾訴、困惑、思考等等任何想說的話。每一個留言本鄭英都會認真批改并留言。
“很多老師覺得批改這樣的留言本是負擔,但它對我是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這個小小的本子可以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狀態和奇思妙想,了解班上的大事小事,甚至孩子們的小秘密。”現在,翻看“鄭小姐”在留言本上的回復成為了孩子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事實上,回復學生留言很考驗老師的水平,如果回得不好,他們會覺得不好玩,也就不會認真寫了。
這樣的美,也在細節。班上一位女孩的接受能力特別弱,隨之而生的是更加弱的存在感。鄭英留意到她掃地工作非常認真,一絲不茍,邊邊角角都不放過。在主持每周例行的“本周我最感謝XX”和“本周我最想贊美XX”小結活動時,鄭英在眾多入圍者名單中,特意增加了她的名字。
女孩聽到自己的名字后,眼神一亮。鄭英煞有其事地宣讀完名單,帶頭鼓起掌來,全班同學也跟著響起掌聲。沒有人知道,她讀的是一張空白的名單。鄭英相信,這樣的鼓勵如同一絲光,會點亮女孩的心,會在她心中形成一種向上的力量。
這樣的美,還在點滴。一次鄭英感冒,一位男孩馬上打電話讓媽媽把家里的一小包藥送來給她,說是泰國神藥,治療感冒效果好;一次晚上在辦公室加班,一位男孩氣喘吁吁跑上來,說看到老師辦公室燈亮著,猜想老師肯定還沒有吃晚飯,特意送來一個蘋果;一次鄭英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第二天班上一名同學帶來了一個新的杯子,特意選了不容易碎的不銹鋼材質……
教育,本應是成人之美。這些年,鄭英努力朝著“美”的方向,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晴天。正如她所說:“一個真正美好的老師,無論對待工作還是生活,都是虔誠的,把每一天都過成典藏版。因為,對他們來說,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是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