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發展史上,社會對教育的政治功能重視政治論而往往忽視認識論。運用哲學之思維還原、認識教育政治功能的本質,教育政治功能的本質應有對政治人的教育,在政治教育過程中滿足人的需要,促進或實現人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變,從而達到教育政治功能工具性與目的性的平衡
關鍵詞:政治功能;本質;政治人
教育確立其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有兩種,即通過兩種教育哲學對社會進行價值選擇。一種主要是以認識論為基礎,另一種哲學則是以政治論為基礎。
在教育功能中,不論是“認識”人還是“改造”人,都蘊涵了政治性。當蘇格拉底的知識由自然轉向人事的時候,政治便將其顯性權威或社會輿論的隱性權威施加于教育,教育的政治功能獲得了優先發展,教育政治功能的自身體系也因此很大程度的殘留著歷史的印記。
基于對兩種哲學的不同價值取向,衍生出兩種導向的政治教育功能觀,即目的性功能觀和工具性功能觀。它也是教育的兩大基本功能即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表現。
一、教育政治功能的工具性本質
人是政治性的動物,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在本質上是政治性的。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它通過自己的產品而影響社會的發展,社會通過政治教化確保現存統治秩序的穩定。在教育政治功能的發展進程中,教育政治功能的工具性性質被重視,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是社會與教育政治功能雙向選擇的結果。
教育與政治的聯姻有其深刻的歷史性根源。中國教育幾千年的發展史上,教育基本上是從屬于政治這個社會上層建筑的,社會資源自然而然的向政治集中,教育也成了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從教育理念到教育內容再到教育效果無不“完美”的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政治傾向。中國古代的“學在官府”、“學而優則仕”和科舉制度自不必言,就是近代清政府的“??婆e”、“設學堂”和“獎游學”到革命派的中國教育會、愛國女校和愛國學社,再到國民黨的“黨化教育”等都是教育政治功能工具性的表現,這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和選擇,因為教育出于社會資源的考慮,依附于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工具性強化不只是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制推動,教育的發展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政治經濟的烙印。
我們要重視教育政治功能發展的內在邏輯,重視政治論價值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認識論價值,要去尋找一條既能追求教育政治功能工具性本質的同時而又能考慮個人社會價值因素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平衡路徑。教育政治功能不應只發揮其政治論的社會功能,也應該發揮認識論的個體功能,傳承與發展政治知識、自由思想、民主和法制觀念,這是教育政治功能中最為重要的。
二、教育政治功能的目的性本質
人因教育啟蒙而成為人,教育以知識為內容實施對人的教化。教育起源于人類傳承、改造、完善自身的需要。這種需要首先是表現在人類個體從自然的自在存在變為一個社會化的自為存在的人。既然是自為存在的需要,那這種知識在探求人的“成人”、人性的發展與完善的基礎上也要符合社會現實的需要。教育政治功能的個體本位和社會本位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它們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要探求的是不是非此即彼的機械選擇,而是尋求二者的一個合理平衡點。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政治功能的社會性,教育業界應融入社會、服務國家并與政治目標一致,如果政治教育一定要保持知識獨立、價值自由,那么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可以發芽生根的土壤。
三、工具性本質與目的性本質的平衡
教育政治功能研究總體呈現出對人的關注,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為基點,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逐漸平衡化的趨勢。
對人的關注就是能促使人“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1]
二者的平衡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正確的教育政治功能觀應該是二者之間的辯證和諧統一。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教育政治功能體系完整性需要。作為復雜的、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教育的政治功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其功能體系的完整性關系著人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教育政治功能的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在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意義,二者之間不是一種僵化的單維對應的關系。(二)只注重教育政治功能的社會功能的會帶來一些弊端,在突出為維護現存統治秩序服務的同時,會淡化社會民眾的基本政治需要。
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了教育政治功能工具性本質對于社會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不能無限制地夸大教育政治功能的工具性,要重視我國今天的國情。
教育政治功能的本質不僅是其工具性,即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培養政治人才實現社會穩定。其另外一本質目的是政治人的教育,在政治教育過程中滿足人的需要,促進或實現人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變。 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和諧的政治教育。教育政治功能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訓練有素的、掌握“政治科學知識”的專家,并在某種政治圖景的支配下運用政治技能去制服和控制社會。教育政治功能的目的是塑造一個以道德、信仰、法律為基本構成要素的公民,形成其政治人格,并由之構成一個公民社會。一味的依靠政治宣傳或思想控制是難以形成完善的公民社會的。
我們的政治教育特別強調培養掌握社會主義理論知識的人,卻缺少考慮培養由信仰、道德和知識作為內在精神結構的具有理性的公民。實際上,政治教育不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政治知識,而且還要培養理性和形成信仰。蔡元培先生說,“共和時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標準,乃得有超軼政治之教育?!苯逃鳛榻膛c學的統一體,要讓每個受教育者堅守自己的真實,教人學真,學做真人,而教會和學得知識其實是次一級的問題。把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育人,真正確立“人”在中國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只有這樣才能認識教育政治功能的本質,也才能行使教育的使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形成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指出:“政治結構的基本單位是個人角色。[2]培育現代政治人格,其關鍵就是要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的單純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以社會發展中提升人的價值,培養人的獨立自主意識,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一切國家和一切時代的教育都是社會的,不管它的意識形態是怎樣反社會的?!盵3]作為肩負任務的政治教育,教育的目的性在那里依然有限,它既不會完全的傾向于個人的超社會的自然發展,也不會任由社會強加給個人的發展目標,而是由人發展的需要出發,滿足人的政治文化需要,實現對人的精神引道。
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使思想在人的意識中獲得生命力,是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政治教育固然有工具化的傾向,但從根本來說它的功能“是一種文化性的功能,是一種思想上的把握人的功能?!盵4]教育的政治功能引導人們實現自我精神上的塑造,帶給人們的不是政治知識的堆積,而是通過昭示政治價值、政治理想,引導人們思考自身,發展自身,導向人的本源,實現質的飛越。
“教育的意義的本身就在改變人性以形成那些異于樸質的任性的思維、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5]政治教育應該是一種導向教育,是一種關注人的靈魂的教育,它所想實現的正式巴拉圖主張的心靈的導向。
事實上,政治教育知識因其在人的精神建構與對人的思想影響方面的特性與巨大功效,對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著方向指引。它對人所產生的導向作用,深入到了人的靈魂深處,既幫助人們進行理性的思維,又引導人們去追逐理性的社會與理想的人生,實現自我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鷗.課程改革:教育本體功能的回歸[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7(7).
[2]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方法[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62.
[3]俄,維果茨基:教育心理學,龔浩然等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半,104頁
[4]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半,447頁.
[5]美,約翰,杜威)人的問題,傅統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半,155頁.
作者簡介:高慶國(1979-),男,山東聊城人,浙江傳媒學院助理研究員,政治學碩士,從事政治學理論、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浙江傳媒學院校級科研目(ZC10XJ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