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 謝美鈴 周嬌嬌 萬釗
摘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創新教育、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競賽、大學生創新意識、高校創新教育機制等的現狀與其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內各高校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進創新教育機制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科技創新;創新教育;創新機制改革;成果轉化
引言: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提出至今,國內各高校的創新教育機制建設已進入初步階段。由于 “雙師”型教師缺乏、國內沒有比較成熟的經驗、資金不足,高校在建全創新機制和引導大學生創新時,出現了許多問題。雖然地方政府、高校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一定的引導與支持,但是社會輿論、大學生的主流觀點仍然認為創業風險大,大學生不具備創業條件。我們應該思考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改革及目的應該通向何方。
一、當前高校創新教育發展現狀
(一)“填鴨式”課堂教育阻礙大學生創新思維
新式大學課堂長期以來是熱門話題,而目前高校課堂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課上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內容學習,缺少主動思考的空間,長期以往地被動灌輸知識使學生的積極性減弱,形成不愿主動探索知識的慣性,造成眼界的局限,妨礙創新思維的形成。
(二)創新教育沒有深入大學生群體
大多數高校已經相繼建立創新競賽組織,增添創新創業課程,與產業孵化器建立創業實踐平臺,組織參加國內各項競賽。但是許多改革措施處于探索階段,創新競賽組織規模較小,創新實踐課程類型少。小規模的創新教育的重心只放在愿意參與其中的少部分學生身上,學校對創新教育的宣傳也僅限于為數不多的講座和選修課。
因此,大多數學生少有機會參與到創新競賽組織中。“創新”這一詞以抽象的概念呈現在學生腦海中,讓人感覺陌生且觸不可及。參與競賽的學生,大多是創新競賽組織內部成員,而其他學生少有參與——不熟悉流程和缺乏指導是主要原因。即便是組織內部成員,也存在對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學校給予的相關支持措施缺乏了解的現象——這與組織內有經驗的成員的水平、對新成員的經驗傳授有關。
受本身專業的影響,大學生創業創新與科技創新人數分布不均,有學院存在為達到參賽人數指標而湊數的現象。比如在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通常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對科創競賽無人問津,而在工科類學院則反之。創業需要核心技術和商業模式,學生對此應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三)大學生創新作品難以得到充分利用和保護
一些具有潛在價值、具備成果轉化條件的作品難以被充分利用。競賽作品轉化過程漫長、繁瑣,需要學生負責人在學業與實踐活動中作出抉擇,學生以學業為重的價值觀和對兩者的風險判斷都促使學生放棄成果轉化。
大學生如何保護有潛在價值的作品也是一個難題。在科技創新競賽中,常常要求展示作品并詳細闡述,在此之前應申請專利以防被竊取或搶注,申請專利的過程同樣漫長、繁瑣,如果沒有創業意愿,申請專利對于學生是不必要的。
(四)大學生創新平臺體系不完善
多數學院有獨立的學生創新競賽組織,在組織發展過程中,學院給予的資金通常只供維持組織基本運作的辦公經費,學院老師忙于工作和科研,疏于對組織提供引導。組織中但起主導作用的是有經驗的學生,而學生能力有限,且不會長期留在組織內,低年級經驗不足,高年級準備考研或求職,導致組織發展緩慢,缺乏紀律性。
目前大多高校已經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之類的大學生創新教育管理部門,但 “雙師”教師的缺乏與相關建設缺乏指導是國內各高校面臨的難題,導致創新教育難以普及到學生群體。
各個學院的創新競賽組織少有聯系,創新競賽組織、學校相關機構、創新創業平臺之間對接不到位。由于各個組織沒有形成規模較大的統一體系,相互之間缺乏交流,無法充分發揮本身的作用。
二、相應的幾點建議
(一)使創新平臺融入學生群體
通過媒體、廣告、課堂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學生群體對創新的理解。通過擴大學生創新競賽組織規模、創新平臺融入學生社交平臺、以創新為主題的團建、聯合學生會組織創新活動等方式將創新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增加學生對創新的關注,
(二)促進創新競賽組織、學校創新管理部門、創新創業平臺交流
創新競賽組織之間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鑒學習;創新管理部門與創新競賽組織的交流有利于問題至下而上反饋,加快組織體系的形成和規則制度的完善;創新競賽組織與創新創業平臺的交流有利于培養潛在的創業團隊,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有規模、有體系的完整的創新組織體系能更好的全面開展創新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各組織作用,擴大其影響力。
(三)制定良好的大學生創新規章制度
首先通過積極宣傳引導大學生群體參與到創新隊列中,其次引導大學生制定未來規劃以減少其將來對深造、求職、創業的迷茫,最后制定保護大學生知識產權的措施,引導科技創新團隊加強創新深度和進行成果轉化,實現創新-轉化的良性循環。
(四)培養“雙師”儲備力量
對本科學生,應用型高校應兼顧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本科生任務只是學習理論知識”的局面,為培養“雙師”人才打好基礎。
對專碩研究生,高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有效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途徑。例如充分利用科技園和產業孵化器培養有“雙師”潛質的學生——科技園和產業孵化器是高校與企業聯合搭建的高校生創業實踐訓練平臺,增加其用途能解決其利用效率低的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國內相關研究與普通高校的創新教育現狀,通過分析提出了建議。一方面,高校要擴大創新教育廣度,真正實現“大眾創新,萬眾創新”。另一方面,要健全創新管理機制,為大學生創新提供引導、保障,促進創新內容向深度發展,為將來創新教育環境打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黃栩. 大學生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2]袁玖.大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畜牧獸醫雜志,2018,37(03):59-61+64.
[3]曹巍,宋冰,王曉琳.國內外高校創業教育狀況述評[J].煤炭高等教育,2004(04):57-59.
作者簡介:
鄭成(1998-),男,漢,四川省南充市,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電
謝美鈴(1999-),女,漢,四川省南充市,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電
周嬌嬌(1997-),女,漢,四川省廣安市,本科,研究方向:水利水電
萬釗 (1999-),男,漢,湖北省荊州市,本科,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