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歷了上千年歷史演變至今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在未病先防、已病治療、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西方體育思想的沖擊,如何在社區中引入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成了一大難題。本文擬通過調研,分析如何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應用到社區體育文化建設中,提出建設性、實踐性強的意見及建議。
關鍵詞: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社區體育;中醫視域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是在中國古代養生學說指導下,逐步形成了目前多種體育活動與健身方法的總稱[1]。這些活動和健身方法,結合了傳統中醫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逐步形成了集醫學保健、體育養生、醫學與體育為一體的系統與實踐,它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吐納、導引、推拿按摩、長拳、太極拳等各種徒手練習方法和騎馬射箭、狩獵劃船、蹴鞠踢毽等借助器械鍛煉身體的運動項目[2]。在現階段高壓力,高節奏的生活背景下,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需求日趨強烈,全民健身已成蔚然,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思想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對國民體制提升有著積極地影響,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潮流。
1 以健身氣功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現狀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受到了古代中醫藥學、哲學、宗教等學科影響,形成了一種屬于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傳統體育養生是傳統體育與傳統養生的交叉產物[3]。自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健身氣功管理中心以來,以健身氣功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活動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健身氣功發展規劃(2019-2021年)》,預計到2021年,健身氣功中心的站點將輻射全國,將在31個省區市和新疆兵團建立達1000個中心站點,新建5000個以上的健身氣功站,氣功的習練人口將預計增加100萬人;此次規劃還強調,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建立起氣功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形成涵蓋國家體育總局與省、地、縣級健身氣功項目的總體數據與信息管理服務體系[4]。
2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面臨的挑戰
2.1 場地受限及經費短缺
中醫養生傳統保健運動在社區體育發展中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社區體育場地匱乏,部分省市城市的社區可能連公共體育場所都沒有。經費短缺情況下,人們對中醫養生傳統保健運動的熱衷度降低,影響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推廣與傳播
2.2現代體育項目的沖擊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選擇上,更傾向于節奏快能短時間見效的現代體育項目,而傳統體育養生更偏重于以靜養神,精修新本,容易被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所壓制,成為無法與現代體育項目相抗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夠
現代快生活對快運動的熱忱,傳統體育養生被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所不推崇,加之高校開設相關傳統體育養生相關專業少之又少,要想將傳統體育養生文化融入廣大人民群眾中,既需要有相關的傳授者,又需要相應的指導者,沒有政策支持和價值導向無法開展。
2.4人民群眾的自身能力
人民群眾的修身養生意識與能力各有不同,對體育養生文化理念的理解和應用也各有不同。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對象具有復雜性、差異性,在調查研究和應用推廣過程中,接受力各有不同,給研究工作帶來了難度。
3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發展的途徑
3.1 “一帶一路”背景發展帶來的機遇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利于國外友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打造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傳播的示范單位,搭建文化傳播平臺[5]。以沿線孔子學院加大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宣傳力度,再將成功經驗在國內宣傳,借助國外發展帶來的機遇刮起一股國民傳統體育健身熱。
3.2 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線上推廣宣傳、線下活動賽事相結合的平臺體系,發揮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品牌效應,借助健身氣功的傳播契機,將中國傳統體育養生融入社區,遍地開花,從而促進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發展。
3.3 借助廣場舞帶來的契機
在“全民廣場舞”背景下,在廣場舞中融入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元素,憑借全民對廣場舞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契機,高校培養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傳授者,政府支持指派相應的指導者,讓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成為如廣場舞一樣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
3.4 時代發展帶來的契機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整合“醫養結合”和“醫體結合”模式,在政府引導,借助健康管理師指導,在社區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相關體育機構共同干預下,將中國傳統養生體育方法貫徹于廣大社區居民疾病預防、治療以及康復的全過程中。
經過數千年歲月洗禮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是中醫藥學發展的智慧結晶,是中華人民優秀文化遺產的瑰寶,利用時代發展帶來的契機,政府參與,政策支持,各種機構干預,健康管理師指導,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社區體育中推廣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鄭金玲,胡文梅,賈愛明,張紅,吳慶連.醫養結合背景下中醫藥教育現狀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7(9):81-83.
[2]胡期麗,劉維蓉,張鵬飛,陳耀輝.中醫院校中醫醫養結合人才培養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19(6):68-70.
[3]孫亞,秦亞男.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武術研究.2019(8):106-108.
[4]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體育總局健身氣功中心關于印發《健身氣功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通知[EB/OL].http://www.sport.gov.cn/qgzx/n5402/c910872/content.html.
[5]潘挺.一帶一路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對外傳播途徑的研究[M].碩士學位論文.2019.
作者簡介:楊芳:1984-1,女,四川廣安,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項目管理方向,西華師范大學。
項目名稱:西華師大體育文化研究基地(17TC010)“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思想在社區體育中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