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雋西 潘獻忠 段威
摘要:大學生干部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服務青年學生成長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是創建良好學風校風、營造健康校園文化、豐富社會實踐責任的積極承擔者和先鋒。在新時期,由于社會、學校、家庭、自身的因素對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產生不同程度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產生了阻力。因此要突出對大學生干部思想引導、組織管理、載體培養,提升大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使大學生干部能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以便吸引、團結廣大青年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組織建設;反饋激勵;載體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大學生干部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培養主體中的骨干力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一支有責任、勇擔當的學生干部隊伍,不僅有助于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更有益于彰顯優良的校風。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時代進步和歷史發展,都折射在青年人這張“時代晴雨表”上,多元文化、個性鮮明、成長訴求都在影響著青年的責任意識的形成。回望大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思想變化,即受到外部社會、學校、家庭、朋輩的影響,又是其自身思想特征轉變的體現,這種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影響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主要因素
影響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是多方面、多因素誘發的結果,而來源于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思想行為等方面是主要因素。
(一)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首要因素
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形成的首要因素,兩者對于大學生干部的影響是基礎性和持續性的。因此,在造成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淡薄的因素中首當其沖。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折射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變化
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的獨生子女,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都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念、突出的自我意識、踴躍的自我表現、熱愛虛擬網絡社交等特點,大學生干部作為大學生中的佼佼者,同樣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上特點 。在工作中,他們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批判精神,同時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大局意識。加之,由于社會閱歷的欠缺,遇到困難時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沒有獲得的有效疏解的情況下,就會導致開展工作的責任意識的降低。
2.家庭教育影響了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形成
家庭環境對子女的思想品德行為的影響特別突出,這種影響具有以下幾種特點:一是“家庭環境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長久性”[2]111,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同時每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家庭,因此,家庭對子女責任意識培養的影響與社會對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培養的影響是一致的,沒有責任感的家庭教育理念對大學生干部的影響是長久的。二是家庭教育體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不良言行、不和諧的家庭關系與氛圍、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將會通過耳濡目染滲透到大學生干部的思想意識中。
(二)學校教育是影響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因素
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思想品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存在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有消極誘因。
1.相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效性不強
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吸引力不強以及活動的聚集力下降,使得教育活動的實效性不足,以致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淡薄。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種新的社會問題也在不斷顯現,高校思想政治灌輸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同時,也因大學生干部的張揚個性的影響,都不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大學生干部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迭代更新,以往的教育活動方式已經不足以應對現有的發展需求,形式與內容都沒能把握好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特點,這對廣大學生干部在組織活動時的主體參與度不強。
2.相關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高
高校共青團是大學生干部培養的主要載體,對大學生干部政治素養、文化知識、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團組織在進行隊伍建設過程中對學生干部的管理和培養中存在不足:一是缺少對大學生干部時事政治、黨團知識等方面的有效引導,使得大學生干部缺乏政治素養。二是在選拔大學生干部時存在任期短的客觀問題,導致大學生干部缺乏系統的科學的培訓,能力不足不利于建立工作信心。三是隊伍結構不合理,很多團組織由低年級學生擔任,其眼光格局的廣度不足,對事物發展認識理解的深度不足,很多想法雖然有新意但不盡成熟。四是缺乏合理的反饋激勵機制,“大學生干部在工作中缺少正面反饋,會造成思想困惑,同時在發展入黨、激勵獎懲、個人發展等方面缺少機制保障。”[3]因此,導致大學生干部積極性受挫,在工作中表現出不負責任、紀律散漫的狀態。
(三)個人思想行為矛盾是影響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關鍵因素
在大學生干部的工作中,個人的思想行為矛盾直接影響大學生干部自身的領導組織能力、責任心高低以及工作的創新創造等多個方面,是影響大學干部責任意識的關鍵因素。
1.學習與工作之間的心理矛盾
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活動載體,而大學生干部是其組織和實施的骨干力量,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設計和籌備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這難免會與學習發生沖突。對于大學生干部而已他們往往比普通學生承擔更多的學生工作。于此同時,大學的學習模式與高中有很大的區別,在思維與方法上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干部而言,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調整自己,因此更難把握和處理學習與工作在時間、精力上的分配,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在兼顧學習的同時,也有可能在工作上產生失誤[4]。在無法有效疏解情緒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對學生工作的的動搖情緒,從而造成在工作中責任意識下降。
2.人際交往的矛盾
人際交往關系的是大學生干部對自己在團學組織中獲取認可度的較大困惑之一。在處理與老師、同學、以及組織內部的成員時,需要表現出不同角色的心理和行為轉化,表現為:首先,面對老師的工作要求,如何進行策劃與加工并付諸實施;其次,面對組織內部的同事,要怎樣整合團隊力量與合理分配任務;再次,面向廣大同學,要怎樣進行有效宣傳鼓勵參與。在不同的身份中完成有效的心理和行為轉變的過程對于大學生干部而言是非常困難和難以把握的,工作中出現問題往往都是在其中一個環節上產生了與其他人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因此,大學生干部的人際交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良好的溝通、有效的協作,彼此間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否則會因為與他人之間的沖突給大學生干部自己造成心理負擔,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二、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培養的路徑
要實現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提高其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必須在思想建設上武裝大學生干部的頭腦、在組織建設上健壯大學生干部的肢干、在載體建設上優化大學生干部的行為。
(一)加強思想建設,深化責任意識培養的思想內涵
要培養大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首先要在思想上產生正確的意識,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內心解決責任意識淡薄的問題。
1.加強大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
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是大學生干部加強責任意識的關鍵。大學生干部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武裝自己的頭腦,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人生觀。自覺地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來,結合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工作定位、大學生干部的崗位定位。大學生干部在學校接受理論學習的時間有2—4年之久,但是部分大學生干部只是為了應付教學安排,理論并沒有進腦進行為。高校應利用多種創新途徑,靈活開展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課程,利用網絡微課、名家講解、參觀基地等各種形式讓大學生干部自覺接受政治學習,并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其在社會中形成問題意識,能夠全面地發展地看待問題,并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強責任意識培養。
2.將習總書記青年觀融入到大學生干部的內心深處
時代是思想之母。習總書記鮮明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飽含滄桑與苦難的中華民族正迎來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歷史重要轉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習總書記從理想、學習、奮斗、品德等方面對青年一代的諄諄教誨。因此,在培養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當中,也應當結合習總書記的青年工作思想。首先要樹立起堅定為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勤奮刻苦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再次,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與時代同向而行;最后,要發揚艱苦奮斗作風,錘煉高尚道德品格,讓自己成為一個熱血、積極、樂觀且有責任心的人。[5]
(二)加強組織建設,優化大學生干部的培養與管理
大學生干部都是聚集在高校團組織當中,高校共青團有責任對大學生干部進行培、歷練與管理。增強大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高校共青團發揮著重要作用。
1.加強大學生干部隊伍培養與歷練
大學生干部思想意識、性格行為、價值取向、身心需求等方面的變化,對大學生干部進行適時的合理的培訓提出新要求,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做好大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一是要根據實際需求量身定制培訓計劃,組織以"多次培訓、培訓多人”為目標的團干部隊伍培訓,并且重點強化責任意識的灌輸與教育,在反復教育過程中逐漸積累起責任意識。二是要把大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教育培訓做成系統的、固定的、長期的培訓,結合實際情況,定期開展不同專題的培訓,既注重業務知識的專項培訓,也開展一些針對大學生干部未來發展的綜合培訓,充分挖掘大學生干部的潛能與積極性,增強工作幸福感。在社會實踐鍛煉中提高工作能力,提高服務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發揮黨建帶團建優勢,引導大學生干部齊心向黨
新形勢下,主動把團的的建設納入基層黨的建設布局中來,主動接受黨的領導,使大學生干部在新的歷史時期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更好地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服務,不斷鞏固黨的青年群眾基礎。一是要建立健全黨建帶團建的教育機制,對大學生干部進行遵守紀律教育、責任意識教育、先進典范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要幫助大學生干部正確認識責任意識,使大學生干部自覺遵守紀律、擔當責任,約束自我。同時,在模范黨員的先進事例的感召下,向優秀黨員看齊,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發揮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精神。二是要建立健全“下班黨員”駐班管理制度。由高校黨組織委派高年級優秀學生黨員負責監督引導低年級學生班級的黨建工作,鼓勵同學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同時,深入到所下班級中去,及時了解所下班級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并及時做好引導工作;對于有嚴重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干部要立即向輔導員老師匯報情況,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三)加強載體建設,多方位拓展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維度
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過程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科學合理的運用載體,并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及大學生干部的思想變化,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內容,選擇適合的載體,有利于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
1.優化文化載體,通過校園文化影響指引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培養
校園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無法頂替的重要作用。積極的、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優化大學生干部的成長環境,影響大學生干部的思想認知。而大學生干部又是建設校園文化的有力保證,肩負著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任務。大學生干部在提升學生工作質量,運用自身感召力、影響力、向心力去感染身邊同學的過程中,自己也已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校園文化的熏陶。而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校園文化能夠達到樹立起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目的,從而撕下大學生干部信仰缺失、價值困惑、精神渙散的標簽,重塑大學生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廣大學生及學生干部中間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良好個人思想進行宣傳發揚,不斷提升個人品德修養,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當做個人的不懈追求,共同構建民主、文明、和諧的大學校園,最終為建設和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奉獻出青年團干的力量[6]。
2.優化活動載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帶動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
優化活動載體就是要有意識地組織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啟示我們,實踐活動是人的發展的決定因素。大學生干部形成責任意識需要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形成認識與觀念,達到增強大學生干部理論認知、加強大學生能力培養的目的,使大學生干部在接受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中形成責任意識。
首先,在優化活動載體中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干部形成責任意識并促使他們將其外化到行為活動上,而大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才能得以形成和鞏固。要把活動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增加活動的教育含量;引導大學生干部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調動大學生干部的主體能動性,使其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自主完成各項活動,形成一種發自主體內部的、由內而外的積極主動的自我教育過程,達到增強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目的。
其次,在優化活動載體中要發揚與繼承優良的教育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高校黨團組織都非常注重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對學生黨員、學生團干及廣大普通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有豐富的寶貴經驗,形成良好的教育傳統[2]250。然而過去的方法面對新的社會形勢就顯得不夠豐富與合理。因此,除了繼承原先多次積累形成的優良傳統基礎之上,還必須要與時俱進,要讓大學生干部主動接受社會的洗禮,走出校園積極參加青年志愿服務、關愛留守兒童、暑期三下鄉等一些列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責任意識的自我培養。
3.優化網絡載體,借助新陣地新平臺強化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的培養
優化網絡載體就是要通過互聯網這一信息交互的平臺,向大學生干部傳播正確的、豐富的教育信息,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在新陣地中實現責任意識的培養。一是利用“網絡載體信息海量化和專門化”[2]261的特點,通過豐富的信息資源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實現對大學生干部責任意識培養的全方位的教育態勢。其次,利用“網絡載體信息傳播和更新”[2]261的快捷特點,及時、準確地掌握大學生干部的思想動態和他們關心的興趣問題,開展豐富生動而有針對性的責任意識培養活動,增強活動的動態性和時效性。二是利用“網絡載體良好兼容性”[2]261的特點,加強與其他活動載體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促進。運用網絡傳媒手段為大學生干部提供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建設一個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絡氛圍,在和諧氛圍中促進責任意識的形成。
綜上所述,面對新時代新機遇,大學生干部應該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強化責任意識培養。不斷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上的新問題,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努力成為優秀的時代追夢人。
參考文獻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0).
[2]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張宜劍.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2015(15):154.
[4] 王陸一,王猛.高校學生干部主觀能動性提升的思考與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128.
[5] 牛田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略論[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17):3.
[6] 于家傲,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2017:25.
作者簡介:甘雋西(1994-)男,壯族,廣西田東人,單位: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歷: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潘獻忠(1994-)男,壯族,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歷: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
段威(1994-)男,漢族,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歷: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