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初 萬靜
美是人們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題。在美的體驗中,美的鑒賞與體驗,時刻滌蕩著人的心靈,進行著靈魂的陶冶和凈化,這是個性發展、人格提升的必然趨勢。
一.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最高層次
從人格的角度來看,“審美鑒賞與創造”應該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最高層次。
古人云,“意在筆先,神余言外。”這里的“意”與“神”,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來看,實際上就是語文美學視閾下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在高中語文“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培育過程中從人的內心逐步構建起來的人格、心理素養,體現了人的人文素養、精神境界。
從人類精神世界的歷史發展來看,“文化傳承與理解”是一種精神建構。語文美學認為,“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果”,而不是它的“因”。從人文角度來看,審美鑒賞、創造與語言發展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關系也是“道”與“技”的關系。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讀來美不勝收,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大量的疊詞,寫春雨的凄凄冷冷:“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潮潮濕濕……”延綿跌宕又出神入化,情緒與意境渾然天成。“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把雨的形態、神韻、聲響描摹得細致入微,沁人心扉。
美育的力量在于激起人無限的生命情感,浸潤文化的底蘊和人格的魅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永久魅力所在,顯示了核心素養的耀人光輝。
二.審美鑒賞與創造是人格陶冶的精神園地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品位,以及審美體驗、評價能力和審美表現、創造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學習中,應該讓學生突出感受美、鑒賞美與創造美的體驗,顯示語文核心素養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力量和人格感召。
魯迅筆下的楊二嫂、祥林嫂,是形態逼真的舊中國婦女形象,通過特定情形下的言行,反映了那個時代底層婦女的美學追求和精神個性;焦仲卿與劉蘭芝、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愛情生活的精神園地,有著她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精神棲息;梁祝化蝴蝶、焦劉化鴛鴦,成為了精神永恒的追求,堪比《巴黎圣母院》最后浪漫主義的情調,中西方文學審美,有著共同的美學理想。
語文教學要圍繞“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的培育,建構校本化的教學目標框架,通過開展“審美鑒賞與創造”相關語文鑒賞任務群活動,通過“審美鑒賞與創造”培育的校本化的課程、活動,以及審美鑒賞的實施途徑、方法、評價等研究,使語文學習場景更真實、融通,學習方式更靈活、多樣,閱讀鑒賞等更扎實、有效。
新課程實施,要開展好審美鑒賞案例研究,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培育校本化的課程、活動、評價等實施為背景,通過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審美鑒賞典型案例、典型經驗的整理和研究,優化語文新課程實施。
案例,就是人們在鑒賞活動中所經歷的典型的、富有多種意義的事件陳述,基于案例的審美鑒賞活動,是通過案例向人們傳遞有針對性的、鮮活的教學樣本的有效載體。案例研究以“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培育為主軸,關注知識技能和任務群的分層遞進,凸顯語文實踐的真實情境和關鍵能力培養,強調閱讀載體、鑒賞能力等的滲透和融合,為核心素養培育提供可借鑒的樣本。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是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
文學教育的品格追求是審美教育。審美是人格的熔鑄和提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美感體驗、鑒別欣賞和審美創造等審美能力取向和品質追求。課程標準旨在引導高中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文學作品,通過審美鑒賞任務群教學的讀和寫,提高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欣賞能力,發現獨特的美學價值,獲得審美體驗。
洪宗禮老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文的教學中,結合課后“探究·練習”要求學生聯系杜甫生活處境,談談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的情懷與哪位古人抒發的情懷基本一致?洪教師將《茅》詩進行整體“抽離”,置于“心憂天下”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探究母題中,引導學生回顧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體會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以及“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內心的呼喚,表達了期盼天下寒士能擁有風雨不可撼動的居所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大家一致認為,洪宗禮老師是教學,獲得了介入詩人人格建構的美學追求,體現了美學的人格取向。
通過閱讀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以文學作品為任務群教學載體,感受詩詞藝術或文論的美,體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境界,從而建構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培育的目標細分和能力框架。
通過詩文鑒賞任務群教學,可以在“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內涵取向、愿景框架、學理要求和實施途徑、策略優化等方面,研究如何進行年級化、層級化、校本化的科學、合理系列建構的案例。
我們采用群文教學“1+N”的形式,即從教材一篇課文,引出相關的N篇文本。以部編版必修選修教材為依據,就古今中外的詩歌、小說、散文、劇本教學,分別制定若干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專題,結合文獻研究和本校教學的典型案例,進行校本化的實踐研究,出刊《鄉土中國》《小詞大雅》《陽羨詞鑒賞》等整本書閱讀鑒賞各年級、各專題鑒賞專題案例集。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陸寶初,邵琴.高考語文復習中滲透“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8(18):24-25.
[3]潘永華.情境化 資源化 個性化——高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實踐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9(11):52-53.
項目基金: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語文“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培育案例群研究》、無錫市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高中語文詩文閱讀的實踐研究》、《語文核心素養校本化實施研究》、無錫市“課題進課堂”項目《基于CDIO理念的CoI模型混合式審美鑒賞與創造教學》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