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提出是高效課堂的良好開端,有了高效的問題,我們的課堂研究才更有價值,我們的課堂才更接近高效。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遇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關鍵詞:問題提出;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效課堂日益成為改革的焦點。小學科學課是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探究為主的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探究活動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操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其中,提出問題是這一系列探究活動的首要環節,問題不明確,學生就無從探究,教學就無法展開。因此,課堂上如何有效的指導學生提出研究的問題,是我們科學教師必須研究的一個課題,是展開有效探究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但是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拋出問題后,得到的回應少之又少,仿佛沒有人愿意去思考、回答,整個課堂死氣沉沉。原因在哪里呢?在與我們的問題沒有打動學生,沒有引發他們的思考,沒有讓他們碰撞出火花,因此,我把這種問題稱為無效問題。于是,怎樣能夠提出高效的問題成了我幾年來一直在探索的領域。在聽課時,也成了我關注的點。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探索,經過不斷的與老師們磨課,我也有了一點收獲。
問題提出是高效課堂的良好開端,有了高效的問題,我們的課堂研究才更有價值,我們的課堂才更接近高效。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遇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首要環節。在今天構建高效課堂的理念下,教學中,學生提出的“高效”問題,有價值的問題,是學生科學探究的起點,也是引起學生主動探究興趣的導火索,更是高效課堂的基礎。然而,總有那么幾堂課,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不是我們想在課堂上解決的一些問題,或者說這些問題根本稱不上是有價值的問題。這就影響了我們的課堂,那么,我們在課堂中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的學生呢?
一、問題在情境創設中提出
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使教學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使教學切合學生的經驗和情感需要。在形象的教學中,學生感受到生活而忘了是在課堂,才有真切的感受,才有可能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提出問題。例如有位老師在執教《水和水蒸氣》一課時,老師在一上課給學生出示了自己提前拍攝的照片:魚缸里的水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天天的減少,學生覺得奇怪,同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出了問題:水到哪兒去了?水為什么會減少?水是不是蒸發了?蒸發后變成了什么?……這些問題的產生教師沒有費吹灰之力,也沒有過多的語言引導,只是幾張照片就引發了學生一系列的思考,提出了這些問題。又隨著他們的思維迸發出來,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問題在觀察比較中提出
觀察是思維的窗口,學生通過觀察,攝取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觀察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我們來造環形山》一課時,我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觀察了環形山以后,學生只是感嘆在月球上有如此壯觀的環形山,其它的卻談得很少。于是我讓學生又看了地球上的山,讓學生作對比,在這樣的對比下,學生的思維也被打開了:地球上的山是由于地殼運動形成的,那月球上這些凹凸不平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在月球上也有這樣的“月震”嗎?有火山嗎?是不是隕石撞擊形成了這樣的環形山?那這些隕石又到哪兒去了呢?這些問題吸引著學生,一個小小的對比,引發了學生這么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再比如在教學《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時,我先給學生出示了一段視頻:有兩組同學在做拉人游戲,相同時間下,看哪組同學拉得距離遠。讓學生作對比,學生就不難發現問題:他們穿的鞋不同,他們的體重不同……也隨之有同學提出了問題:我們在運動時的快慢和鞋與地面有關系嗎?如果都很光滑會不會運動的就快?如果體重都輕了會快嗎?這種摩擦力的大小于什么有關呢?……通過對比,學生自然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問題在實驗操作中提出
實驗是直觀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實驗操作能幫助學生存儲一定量的感性經驗,為過渡到抽象的認識做準備。實驗中有學生進一步探究的余地,把實驗變成產生認知沖突的搖籃,讓學生在實驗中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更多的問題。比如,我在教學生用碘酒去檢驗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時,我首先要求學生用碘酒滴在十來種的食物上面,結果學生就發現問題:為什么有的食物顏色會變藍,而有的食物則不變?當他們知道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會變藍這個道理后,他們又會因為藍色的深淺不一樣而產生問題:是否藍色深淺會跟淀粉含量的多少有關呢?再比如:在教學《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時,學生在驗證了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可能是鹽水后,它們也有了新的問題,這些是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里面真的是鹽嗎?我們怎樣知道這些是什么液體?如果在水里放入其他能溶于水的物質,馬鈴薯也會浮起來嗎?在水里面放入多少鹽才能讓馬鈴薯浮起來?……
四、問題在課后拓展中提出
一節優秀的課堂不僅僅是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渠道,在結束課堂時給學生一個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拓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不僅僅在課堂,還在生活中,以此激發他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執教《水和水蒸氣》一課時,有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師在結束課堂時播放了一段關于水的三態循環視頻錄像,學生在這段錄像中知道了水在自然界中有其他的形態,那他們又是怎樣相互變化的呢?這些不同的形態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形成的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走出課堂,即延續了他們的探究欲望,又為下節課奠定了基礎。
真正的好問題都應是高效問題,既具體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又具有研究價值。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達到最佳效果。而教師正確的引導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活動設計上要注意明確科學問題及其相關的準備性概念的建立。高效課堂是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構建高效的課堂已成為我們共同的目標,而逐步完善則是進步的基礎,因而我們會積極主動的為高效課堂提供良好的氛圍,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作者簡介:尹海靜(1977-11),女,漢族,山東濱州博興人,本科學歷,山東濱州市博奧學校科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