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
摘要:明朝蘇州府社會生產力的普遍提高,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迅速發展,該地區的紡織業中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其中繁榮的市鎮經濟被視為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例證,因為市鎮經濟反映出商品市場的規模以及商品供需的關系,市場的需求端刺激了生產的供給端,所以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因此探究市鎮經濟的本質是研究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領域。本文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蘇州府地區市鎮的空間分布、數量規模、市鎮類型、農業與手工商業的關系、交通條件等方面入手,運用數據量化、對比考證的研究方法,探析明代蘇州府地區市鎮經濟的發展及動因,力求對蘇州市鎮經濟有初步的認識。
關鍵詞:明代中期;蘇州地區;市鎮經濟;社會發展
市鎮的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其主要作用為拓寬商品市場地域范圍,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加強城鄉之間經濟的交流,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江南地區市鎮經濟在宋朝時期開始逐步的發展,經元朝時期經濟繼續穩定,為市鎮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至明代時期,江南蘇州地區社會生產力普遍提高,主要表現為戶口滋繁、商業興盛、農業產量增加、租佃關系契約化、農業商品化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推動了市鎮經濟的發展。
一、明代蘇州府市鎮的發展、類型及特點
明朝蘇州地區建制為蘇州府,隸屬于南直隸,《明史·地理志》記載:“太祖吳元年九月曰蘇州府。領州一,縣七。”明武宗正德年間蘇州地區的市鎮開始興起,依據樊樹志先生的考證,蘇州府下轄州縣市鎮數量大致情況為:吳縣有1市6鎮,長洲縣有5市3鎮,常熟縣有9市5鎮,昆山縣有4市5鎮,吳江縣有3市4鎮,太倉州有10市4鎮,嘉定縣有9市6鎮,蘇州獨府合計共74個市鎮。至明嘉靖、萬歷年間,市鎮的數量開始迅速增加,也出現了大量的大中型市鎮,如吳江縣增至為10市4鎮、嘉定縣增至為11市15鎮、常熟縣增至為16市6鎮、長洲縣增至為5市5鎮,而吳縣、昆山、太倉等地的市鎮數量卻未變。經過前后時期的對比統計,則該時期的蘇州府市鎮的總量為102個。
(一)市鎮的類型
前輩學者大都是以經濟層面入手,著重關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四個經濟的基本領域來討論市鎮的類型。生產型市鎮方面,蘇州地區形成的許多商品專業化生產市鎮,如在嘉定縣主要以棉紡織業為主要產業,如安亭鎮、新涇鎮所生產的棉花,“為棉花、管履所集,其卉織為布,出海寧硤者,是他縣為佳”、蠶絲業市鎮(震澤鎮)“居民以蠶桑為業,農家亦頗善治桑”、稻米生產(平望鎮)“粟米之聚,百物宣闐”,其他產品如鹽業(新場鎮)、冶鐵業(庵村市)等類型。
商品流通性的貿易市鎮主要有:糧食貿易市鎮、絲織品貿易市鎮、商品棉花交易市鎮等類型。糧食貿易市鎮的代表市鎮主要以平望鎮、黃溪市為代表,史稱平望鎮“粟米之聚,百物宣闐”;商品棉花交易市鎮以新涇鎮、鶴王市二市鎮為代表,該地市場貿易十分興盛,據載“市中交易,未曉而集。每歲棉花入市,牙行多聚”。交通樞紐型市鎮當首推平望鎮,平望鎮地理位置優越,地處蘇州府、湖州府、嘉興府三府的交通要道,為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
(二)市鎮的發展特點
蘇州府內的市鎮是江南地區中最具代表性的市鎮,其發展和江南其他地區市鎮具有一致性。對于市鎮的特點,學者普遍認為市鎮靠近農村地區,與農村家庭手工副業有密切的聯系,是農村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集聚點,所以市鎮興起的直接推動力量就是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在經濟活動中或適應經濟活動的要求自然形成的。蘇州地區的市鎮數量大,分布廣泛,大市鎮輻射周圍小市鎮,小市鎮輻射周邊農村地區,與周邊農村地區聯系密切。且市鎮大多位于河道沿線,交通便捷,市鎮之間聯系緊密,形成商品流通的市鎮群。
二、市鎮興起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優越,運輸便利
蘇州府地區地處江南水鄉,河網密布,又依傍大運河江南段和長江,西臨太湖,有婁江、吳淞江由西向東橫穿而過,經太倉州和松江府入海,“擅江湖之利,兼海陸之饒”外部形成了以蘇嘉湖三府地區為主的江南水路交通網絡,大運河的交通引力對沿岸的市鎮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內部之間河網縱橫,諸市鎮之間交通便捷,經濟交往密切,內外聯動形成強大的水陸交通網絡體系。如吳江縣的平望鎮是江南地區水路的中心樞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為“八省通衢中繁之地”,成為整個江南地區重要的米糧貿易和集散中樞。
(二)農業生產力提高,商品化程度提升
在明朝中后期,農業生產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傳統的經濟作物,如稻、麥等均廣泛種植,且出現眾多的優質品種,如占城稻、粳稻,農業集約化程度提高、便利的水利灌溉、優良的耕作傳統、定額租的廣泛推行、輪耕休耕制度的推行,種種的措施使得農業產量不斷提升。再加上明代中后期美洲地區的玉米和番薯等糧食作物大量的引進和推廣,為糧食的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糧食的大量增產,使得大多數家庭出現了糧食剩余,因此剩余的糧食成為商品糧,紛紛被運到市鎮交易或者成為家庭手工業生產的原材料。
(三)市鎮經濟參與者群體的擴大
在市鎮經濟的商品貿易活動中存在著三個主要的參與群體,即分別是商業化生產的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商業化生產的農民是指農民以種植大量的經濟作物、從事經濟作物的加工制作為主業的群體。農民在經營農業的閑時進行手工業的生產或直接從事商業活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民棄農從商,促使商人群體不斷地擴大,大大小小的商人參與到市鎮經濟的活動中,不僅如此,市鎮里還出現了眾多的地域性商幫,紛紛在蘇州市鎮設立會館,參與到市鎮經濟中,如盛澤即為眾多區域的商人聚集地區,“商賈輻楱,雖彈丸地,而繁華過他郡邑”,儼然成為了商業中心,各地的商人群體活躍在蘇州府的棉布交易和絲綢交易市鎮當中,使得該地區的市鎮經濟發展愈加興盛。
三、市鎮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關系探討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是學術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的學術難題,被列入上世紀史學界的“五朵金花”之一,眾多學者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資本主義萌芽的本質,認為在明朝中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生產方式,即雇傭關系。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資本主義萌芽進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研究上,即學界普遍認為明代江南地區的社會生產力提高,并且在手工業生產中出現了雇傭關系,商人在生產和貿易的經濟環節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資本主義萌芽主要考察的是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發展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即所謂的產品的供給端,當勞動分工擴大、生產規模擴大、生產效率提升,產品的供給數量即不斷地增加,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的表現方面。
市鎮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是經濟活動的橋梁。其橋梁的表現主要有倆方面,即一方面市鎮鏈接著農村和城市,處在城鄉交匯地區,連接著農村的農業和城市的手工、商業;另一方面,市鎮作為經濟活動的場所,鏈接著商品的供給端和需求端,明清市鎮的不斷發展,從而使得市場逐漸擴大,市場的需求擴大不斷刺激著生產,從而使得生產端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者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農作物的商品化和手工業工場規模的擴大。
因此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看,市鎮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即市鎮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表現形式,并不斷刺激著生產端調整生產關系,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市鎮成為商業資本匯集的地方,市鎮的發展,并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因此不論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還是從市場的發展方面,市鎮經濟對明朝商品經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標志著該時期的商品經濟達到了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的高度。
總結
明代蘇州府地區市鎮經濟的發展是明代后期社會生產力進步,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將整個蘇州地區的農村地區容納到商品經濟的活動中,大量的商品原材料、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眾多的商人小販、雄厚的資金都聚集到市鎮經濟之中,使得諸多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從而推動整個蘇州地區的社會經濟進步。還原市鎮經濟的基本面貌,得出其運行的內在規律,將其作為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或許能激發資本主義萌芽的研究動力。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明史》卷四○?志第一六 地理一.
[2]清·周廣業.《寧志余聞》卷四,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抄本.
[3]明·韓浚.《嘉定縣志》卷二 風俗,上海博物館藏明萬歷刻本.
[4]李炳華.《盛澤鎮志》[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5]樊樹志.明清長江三角洲的市鎮網絡[J],《復旦學報》,1987年第2期.
[6]趙岡.中國歷史上的城鎮與市場[J],《食貨》,1983年第5期.
[7]何榮昌.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發展[J],《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