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雄智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需要加緊現代化步伐,使我國的各方各面在國際上擁有競爭優勢。農業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小覷。然而事實情況是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充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還面臨著許多的困難與問題。在這種現代化過程中,我們需要吸收國際經驗,結合地方實際去研究我國的地方政府應當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去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地方政府
一、農業現代化的理論研究成果
在一篇2014年研究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報告中,研究者尖銳指出“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100年左右,這已成為中國現代化社會的一塊短板”。在以實現全面現代化為目標而奮斗的當下,需要進一步了解究竟何為農業現代化。
而談及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必須要提到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W·舒爾茨。其所著《改造傳統農業》一書對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有重要意義。在此書中,舒爾茨強調了技術對于傳統農業的影響,認為“在解釋現代經濟增長中,無論這種增長是來自農業還是來自其他經濟部門,技術狀況無疑是一個關鍵的變量”而技術的投資一旦取得成效,也就是農產品價值的提高,會引起“農業要素的某種追加投資”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技術的成分也會不斷提升,在這個由市場主導的過程中,便實現了農業的高附加值化,現代化。
舒爾茨并不認可馬克思主義所認為的“規模效應”這一概念,他更加傾向于“家庭農業”這一觀念。然而稍加思考便可以發現舒爾茨理論與中國及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狀存在不兼容的地方。在自然條件下,農村由于地理空間等最基礎的資源不平衡例如土地的肥沃程度而產生分化從而形成不平等的情況,而這種不平等又導致了技術投入的分化,進一步導致現代化水平的不同
為了發展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國的學者們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學者認為農業現代化涉及市場機制,科學技術,工業部門,綜合服務多方面的協作,從而改造傳統農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有人認為農業現代化是一場涉及生產手段技術,經營管理,產權制度多方面的動態的變革。也有學者將農業現代化具體到四個具體的表現分別是農業相關的社會結構的變革調整;農業生產的管理細致化科技化;對現有“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的協同程度的四個方面。
二、鄰國日本的實踐經驗
我們的鄰國日本有著較好的農業發展,而且同處東亞地區,飲食習慣與地理位置都與我國相近,因此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借鑒的案例。日本的農業現代化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隨著“版籍奉還”運動的開展,日本明治政府逐漸的將掌握在大名武士手中的土地收歸中央,將這些土地重新分發給普通民眾進行運營,激發農業生產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整個日本包括日本農業的重要發展節點,那時候日本百廢待興,而朝鮮戰爭的爆發以及美國的“第一島鏈”計劃給日本的復蘇帶來了絕好的發展機遇,日本的工業化進程發展迅猛,而工業化的發展就意味著農業人口的減少。1952年,日本制定《農地法》,允許農民合法占有土地,也就是說,許多無人耕種的土地被仍然留在農村的人所占有并使用,這實現了土地的集中化,而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又意味著便宜的機械生產工具,這有利于農業的機械化。以此為契機,日本農業發展迅猛。
隨著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業從業人口的話語權進一步加強。其實早在1947年,日本制定了《農業協同組合法》,成立了日本農協。日本農協按照日本的三級行政體制設計了自身的三級體制,也就是從基層到都道府縣再到中央的三級體制。這也意味著農協的體制是一種高度自治化的體制,各個地區的農協會根據地方特色與現狀開展農業生產活動,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在農協的幫助下還遠銷海外例如知名的北海道哈密瓜。雖然日本農協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組織,但是這套體系的行動力,話語權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是實際控制日本農業的組織。
三、日本經驗的啟示與我國改革實踐
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聯合集約生產的重要性以及高度自覺的農業從業者的重要性。然而日本農協的成功中國是沒有辦法復制的,關鍵在于日本農業聯合的經濟基礎在于土地所有權的私有,這與我國土地公有的基本制度是背道而馳的。作為土地的實際掌握者,地方政府必須擔負起農業現代化的重擔。地方政府需要在保證土地公有制的大前提下,根據地方發展的細致差異,協助甚至是安排農業的升級換代工作從而實現農業的產值質的飛躍。而事實情況是,我國的地方政府財政嚴重依賴于流轉土地所帶來的稅收收入,這種竭澤而漁的財政勢必會嚴重影響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如何提高我國農業從業者的自覺性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事實上,我國一些地區的村委會也就是村民自治團體長期處于缺位的狀態,如何逆轉這種狀態從而提高農業從業者的話語權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在我國一些地方政府的農業改革實踐中,經常出現利于大戶損害小戶的現象,顯而易見這對于地方的穩定有害而無益。例如在我國安徽一村鎮在農業改革過程中整備灌溉系統時打通小戶的坑塘以方便大戶的經營活動,在土地流轉時向大戶傾斜而變相的排擠小戶,這直接導致了當地社會出現了不穩定的因素,各項改革受到反對并停擺。這種怪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村委會沒有作為一個自治團體而是作為一個地方政府的執行者而存在,基層的聲音訴求無法有效上傳,因此地方政府在缺少全面考量的情況下制定了不符合當地現狀的改革方案。
綜上所述,在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國地方政府將發揮將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地方政府需要在維護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根據地方的發展現狀,發展方向及特色,重新聯合起相對分散的農業從業者,實現集約化發展,現代化發展。我國的農村治理體系也需要一次深度的現代化改革,以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龍冬平,李同昇,苗圓圓,于正松.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空間分異及類型[J].地理學報,2014.2:213-226.
[2]馮小.去小農化:國家主導發展下的農業轉型[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5:12-26.
[3]“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管理改革及對策研究”課題組.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管理改革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4-9.
[4]孫新華.再造農業—皖南河鎮的政府干預與農業轉型[D].武漢:高華中科技大學,2015.
[5]陸明.日本農業集約化發展特點[J].江蘇農村經濟,20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