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線裝書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的現狀進行深入研究,從線裝書的背景及創新方面展開論述,并從裝訂工藝、線裝書形態的改變、裝飾與象征功能等方面做詳細分析。進而提出線裝書在概念性書籍設計中的創新的實踐方法,如何將傳統工藝更好的融入進現代設計提出了思考與理解。
關鍵詞:線裝書;概念性書籍;設計;創新
第一章傳統線裝書的產生
(一)線裝書的背景
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標志,書籍中蘊藏著文化發展的根源。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文字的出現,而這也是組成書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部分。
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書籍的進步很大一方面也依賴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而在造紙術出現以后,我國書籍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裝幀形式,包括卷軸、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等等,一直到明代才發展成一種比較成熟的裝幀方式—線裝。
(二)代線裝書的裝訂及工藝
線裝書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因為它承載了眾多的傳統
文化,以至于其本身就成為一種意象。
在書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線裝書”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線裝書的裝訂是由手工穿線將紙張與線結合起來,訂線露在外面的裝訂形式。傳統的線裝書主要材料是綿紙宣紙為主,印刷采用冊頁方式,將封面、封底前后各一張裁成與書頁一致大小,打孔、穿線、裝訂,這便完成了線裝書的制作。
線裝書有簡裝和精裝兩種形式。簡裝書采用紙封面,訂法簡單,不包角,不勒口,不裱面,不用函套或采用簡單的函套。精裝書不易損壞又追求形式上的美觀,則采用布面或者綾子、綢等織物做封面,訂法較為復雜并且用書函將書籍包裝起來,體現了書籍的整體性和實用性。
第二章線裝書形態的轉變
線裝書的形態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對于線裝書的發展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并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加以應用。而線裝書最顯著地兩個特征便是打孔與穿線。
(一)線裝書打孔的改變與創新
中國最傳統線裝書的典型形式是四眼訂法,可見古代線裝書打孔一般采用偶數。傳統線裝書在打孔時追求打得正而小,這似乎成為時代背景下線裝書籍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而現代設計師打破了這一原則,他們提取了線裝書中孔、線元素,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與情趣的線裝書。將“孔”視為“點”,將“線”視為平面設計中的線,進而把二者組合在封面這個“面”上進行排列設計。這一靈活的運用,給傳統線裝書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的線裝書在孔數上也更加自由化,設計師可根據設計需要隨意增減。雖然自由,但也不失傳統書的形式與美感。而打孔位置相比傳統線裝書而言也更自由靈活。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受西方裝幀方式的影響,現代的線裝書也大多采用西式為主,打孔位置也變化多端,如書籍上方、中間、甚至書脊位置。雖然打孔位置發生巨大改變,但是也必須以為書籍內容服務為基礎,否則一切將毫無意義。
(二)線裝書走線方式的改變與創新
幾何學說,線是一個看不見的實體,它是點在移動中留下的軌跡。線可以表現任何事物,亦靜亦動,他的存在使整本書活躍起來。
直線型走線方式是線裝書的經典裝訂方式,具體可分為垂直走線、水平走線和垂直線與水平線相結合。如《藝東西》是一本線裝書,但在走線方式上采用了環繞書本裝訂,以增加書籍的裝訂牢固程度。由此說明,線裝形式在書籍裝幀的創新方面,有很大的創造空間和價值所在。線可以幫助設計師激發靈感,這也正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關注傳統線裝形式的原因。
自古以來,線裝書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傳統文化指代意義。設計師們正是用這種線裝的手法來反映書籍的內容,最巧妙的地方在于通過打孔數量的增減和不同的走線方式對線裝書的形式進行創新。
(三)線裝書表達功能的變化
傳統線裝書打孔穿線是為了固定書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審美的變化,線裝的裝訂功能漸漸退化取而代之的是裝飾功能以及傳達功能。利用線裝形式,向讀者傳達信息,讓讀者對書籍內容有更直觀的了解。同時線裝也有象征功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史、文學等題材內容。
第三章線裝書在概念性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
(一)概念性書籍未來的發展趨勢
當代社會是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時代,各種新的文化藝術層出不窮,既有回歸傳統的也有與當下時代緊密相聯的文化現象。現時代的文明進步同樣促進了概念性書籍設計的發展,概念性書籍設計在內容上并不是簡單地排版設計,而是通過重新整合與構建,再造與創新,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文字、圖形、空間等各種因素有更深刻的認識。概念性書籍更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將交互設計運用到書籍設計中,將會引發更多的新型閱讀模式。
(二)線裝書與概念性書籍的融合與發展
現今概念性書籍設計創意理念的指向使設計者的創造帶給社會大眾以精神滿足,并對提高社會化文明有積極意義,書籍已經超越了商品而成為現代文化的見證。
線裝書具有特殊的符號,設計師要利用自身的修養和專業知識,對線裝書的設計進行提取應用,并且不盲目跟從國外設計而脫離其原本的意義。
中華文化三千年文字記憶告訴我們,只有延續靈魂,拓展其內涵,才能真正傳承中華書籍文化。線裝書以其積累的厚實的底蘊和現代社會賦予的審美內涵,在現代設計師們的不懈研究下,營造出了獨創的中國書籍美學風格。
現代書籍設計師,應該孜孜不倦的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現代設計理念設計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書籍形式。綜上所述,當代設計者不僅從傳統線裝藝術中吸取養料,并且結合新時代的設計環境和理念,無論從形式、語言符號、裝飾效果等方面,都為概念性書籍的裝幀藝術提供了新的靈感和設計思路。
結論
線裝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工藝,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技術的提高,很多優秀的設計師通過在線裝書中提取元素,并且完美的與現代概念性書籍進行融合,在不斷地創新過程中,將傳統線裝書文化注入了新的靈魂。設計師應承擔起創新的使命不斷從傳統線裝書中汲取精華,為現代化設計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書籍裝幀》,楊永德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設計美學》,李龍生著,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徐穎穎(1995.11.09-),女,漢族,籍貫:山東威海人,魯迅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專業:視覺傳達,研究方向:書籍與交互媒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