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像畫在油畫中是個特殊的繪畫題材,它來源于社會中真實的生活,與其他繪畫一樣,肖像畫是通過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然后傳達內在精神世界的一個獨立的畫種。在古典藝術中,藝術家們都注重對象的外形特征和環境對對象產生的心理影響,能表現出被畫肖像者的瞬間的心理狀態。在中世紀,中西的肖像畫藝術發展達到全盛時期,而到了當代,肖像畫受到一些外界的影響放慢了前進的速度。當代肖像繪畫無論從內部的心理特征、外部的表面特征,還是從繪畫形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肖像畫的一些功能已經被攝影技術所代替。但是肖像畫所表達的不止是“肖似”那么簡單,而是一種個人體驗和精神層面上的表達。肖像畫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對人物進行面對面的摹寫,而是追求人性、超越自我,進行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創造。本文通過研究油畫肖像畫的歷史背景及發展現狀,對比梳理當代藝術家的肖像畫創作,思考中國油畫肖像畫的當代文化價值及其所蘊涵的現實意義,結合時代發展,創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當代油畫肖像畫創作。
關鍵詞:肖像畫;當代藝術;人文精神
第一章 中西方油畫肖像畫的發展背景
西方肖像畫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最初的宗教畫到后來的脫離宗教文明的限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畫種。歐洲中世紀,肖像畫題材被宗教信仰和腐朽的思想所禁錮,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尊重“人”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也在這個時候得以傳播,人們的關注點漸漸地從宗教上投向周圍的日現實生活中。到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時,肖像畫也隨著社會的變革而擴大了其受用范圍,不僅僅是宗教、王室,人們開始把目標轉移到商人、貴族、以及普通的百姓等等角色的人物,這些恰恰又為肖像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發展平臺,藝術家們分院結派,形成了學院古典派、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等多個畫派體系,使人們對肖像畫的定義進行改觀并表現出一種自信。19世紀末,相機技術發展起來,人們在審美思想上有了改變,美術創作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改變,呈現出極為鮮明的時代特性。畫家從對事物其形象的模仿轉變成對事物造型進行變形的處理,肖像畫從對人物形象的描摹轉變成多種的藝術表現形式。
西方傳統肖像畫的發展從一開始的把神人性化、感性化,到后來的表達最真實的本身,這些可以概括為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兩種繪畫表現形式。而在中國美術史中,人物肖像畫的美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國藝術與文明的核心思想,其發展歷史溯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彩陶文化時期。但我國接觸西方藝術要到明清時期了,后至清末年間,受西學東漸的影響,許多畫家開始研究西方的繪畫表現形式,學習西方繪畫。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后,后現代主義的出現,油畫作為西方傳統繪畫藝術開始正式進入中國,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中國的藝術家在學習西方油畫技術的同時加上國畫中的精氣神,開啟了中國油畫肖像畫藝術的融合和發展的道路。二十一世紀至今,在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時代下,藝術家們的肖像畫題材創作也在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社會需要和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需要為指導,在吸取中國傳統人物肖像畫的思想文化下,借鑒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創造出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彰顯時代創新精神和反映現實生活的,追求人本主義精神以及大眾熱愛的油畫肖像創作,這也使中國肖像畫進入了發展的繁榮時期。
第二章 當代繪畫中油畫肖像畫的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油畫的迅速發展,肖像畫作為一個油畫重要組成部分也呈現出日趨繁榮的態勢。進入科學時代后,由于相機以及攝影技術的影響,加之經濟發展的同時,物質生活也得到提高,卻缺少在精神上的追求,使肖像畫陷入窘困的境地。
但是肖像畫從傳統的古典風格演變到現在的多種風格并驅,所承載的藝術文化素養與人文主義思想是不容忽視的。新發展、新技術會替換原始的事物,但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學習藝術、學習繪畫,也仍然也有很多人去博物館欣賞繪畫作品,揣摩藝術家們的心思和技法。雖然攝影能快速的記錄人們的形象,但是肖像畫從人文精神及文化思想方面更具有收藏價值和意義。攝影的圖片迅速產生并復制,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節奏。圖片泛濫地復制使我們的視覺疲勞,充滿著工業的氣息,在我們跟自然之間產生了隔閡。在圖像時代,我們很少注意到一瞬間的神態,也很少能靜下心來品評生活,人們的精神狀態受到抑制,生活質量也受到影響。所以,當代肖像畫在內容上放棄了崇高的追求開始轉向日常生活題材,不再只是對形象的描摹,在不同藝術樣式的形式和技法上都表現出了內心精神的追求。真正的藝術是我們的感官上和本體的統一,就像畫家在畫布上所創作的不僅僅是一種生命或者感覺的意義,而應該是畫家對待這個世界所產生精神世界,實際上是對藝術家自我的再現。不管肖像畫在何種藝術語言下,它都是人的內心感受和對外在形象的觸碰而產生的,這種藝術沒有符合正常的邏輯,它是藝術家某個瞬間產生的意識。對于藝術家的這種意識,是對審美狀態的迸發和整合,這樣所產生的藝術語言,是世俗化向平民的情感轉化,實現世俗與社會意識相同步,滿足大眾對后現代主義的思考,遠離傳統的審美范疇,幫助人們在視覺上向觀念形態靠攏。當代肖像畫的發展受到抑制的同時也在以科技為背景的視覺潮流中在形式開始追尋新的高度。
第三章 當代肖像繪畫的發展趨勢
在時代的歷史背景下,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既是由現代科學進步帶來的新的文化發展趨勢,也是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隨著攝影技術的迅猛發展,繪畫越來越少地擔負記錄歷史和繪制紀念性肖像的社會責任,因而“現代繪畫”逐漸走上了半抽象化、抽象化的道路,時至今日,已很難找到類似照片的繪畫圖式研究了。所以,當代繪畫并非一定要建立在歷史包袱下,當代藝術家們通過對以往繪畫語言的借鑒和編排,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特色和個人分風格,在創作中追求更多的突破性,尤其在肖像創作中體現的自由表達更為濃烈。但是作為架上肖像繪畫的功能性有限,肖像畫從傳統的模式演變到現在的各種形式多元化發展,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肖像畫有很強的自覺性,其創作核心還是“以我為主”,它有往內走的、趣味性的,就像中國的傳統藝術一樣,不是一覽無余的圖式形式,是一種深厚的力量感,這是藝術家自身對繪畫的堅持與理解的積淀,不僅使藝術作品獨樹一幟,也讓肖像繪畫回歸到最淳樸的、最真實的生存面貌中。
我們現在所處的藝術階段過去的在藝術史中,是沒有概念,無從借鑒的。藝術家面對時代的個人選擇對其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信息時代的發生,使人類生活和娛樂的邊界模糊,人性的自由本質也會將肖像畫的內在研究帶向一種娛樂。當代藝術中嚴肅的理想精神固然存在,從近幾年全國性的畫展中可以看出,理性傾向在當代中國畫壇已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意識,這預示著這種傾向在當代畫壇中必然逐漸變成一種普遍認同的繪畫發展趨勢。照相寫實主義的功能轉向對肖像畫的未來發展起導向作用,大眾對于肖像畫的關注不再是主要描繪紀念性題材,更多的轉為對科學技術的崇拜,對人類手工所能達到的模仿機器效果能力的贊美,從這一意義上看,肖像畫已不再是單純的圖示創作,而更接近理性的科學技術研究。
結論
肖像畫在傳統意義上只對人物形象上的模仿,到在畫中隱藏個人的思想感情,達到表象與內在的結合,肖像畫發展到現在成為一種獨立的畫種,它是藝術家們不可缺少的表現題材。隨著時代的發展,肖像畫的內在精神文明成為了當代藝術的競爭砝碼。人們迷失在當今社會的各種視覺圖像中,需要一種藝術形式能使人們走出迷茫,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這使得肖像畫必須符合人類變化的審美眼光,又要承載人文關懷,能清楚的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況。所以,肖像畫不僅僅是傳達畫家內心情感的途徑,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隨文化特色和大眾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
參考文獻
[1]劉治貴:《大師的自畫像一從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8 年 6 月。
[2][法]蒂埃里·夏巴納著、 陳帆譯:《西方現代肖像畫》,世界美術 1996 年第 1 期。
[3]呂澎著:《20 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2 月第 1 版。
[4][英]貢布里希著《藝術發展史》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
[5]丹尼斯·哈伊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背景》李玉成譯,1988 年 4 月第 1 版。
[6]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山東畫報出版 2002 年 1 月。
[7]邵大箴主編:《西方美術的歷史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2 月。
[8]何多苓:《技藝即思想》,〔J〕,《中國油畫》,2002 年 5 月期。
[9]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第 1 版。
作者簡介:徐立(1995.1—),女,漢族,籍貫:山東棗莊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