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水畫論的學習過程中對于黃賓虹筆墨藝術深刻認識與了解,在“五筆七墨”的探析中詳述有關七墨的具體內容,選題黃賓虹“墨法”角度,主要是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筆墨”對中國畫的影響深遠意義,并且進行深度的理解,墨法有益于黃賓虹在中國繪畫的表現著重強調山水畫“黑.密.厚.重.創”的顯著特點。筆墨語言不僅體現著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氣質的發展。黃賓虹的用筆用墨之美,在包含東方文化蘊涵同時展現其獨有的美學價值。
關鍵字:墨法;黃賓虹;筆墨
一.對筆墨概況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黃賓虹是一位20世紀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叉點上的一位重要畫家。他“黑密厚重”的畫風、渾厚華滋的筆墨蘊涵著自然內美取向和深刻民族文化精神。筆墨是黃賓虹山水畫外在形態和內在價值的集中體現,筆墨觀念與筆墨實踐貫穿了黃賓虹平生繪畫藝術生涯,是其思與行的統一和執著。我們在梳理黃賓虹大量論藝文章言論以及題跋時發現,他很少單純地就筆墨論筆墨,孤立地看待筆墨,而是常常言及書法對筆墨的內在支撐和實際功用。特別是他在言及用筆、筆法時,總是金石學、書學相提并論,直言用筆根抵本質書法,強調書法和畫法的關聯性。
二.“筆墨”
對于了解山水畫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更深入了解在用筆上“筆墨”的用法,從字面意思首先筆墨,首先在繪畫中”筆”的用法,這常常也是在書法聯系過程中所經過訓練的。書法的不同書體的練習的是為繪畫做準備,例如:繪畫過程中想更灑脫那么就采用行書,或者草書,那么要在繪畫中用筆更穩健,就需要練習寫楷書,隸屬。在繪畫中更能表現章法那么就需要練習寫隸書。這些書法的練習都是對繪畫方面具有幫助的。其次對于“墨”是對于繪畫中的不用表現形式。筆墨作為一種形式語言,乃中國畫所獨有,筆是否妙,墨是否精,墨是衡量中國畫家水平高低之主要標準,黃賓虹能成為20世紀四大家之一,正是因其筆墨有高度,不似而似,不知者茫然,卻成為知者所欣賞。黃賓虹終其一生就是在用筆用墨上,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最后無法而法,達到實踐與理論之最高境界。
三.黃賓虹“五筆七墨”
黃賓虹“五筆”.“七墨”論,可以說是20世紀筆墨論精華,可以說是20世紀筆墨精華,借古開今,格高無與倫比。
“五筆”:平,圓,留,重,變。“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平”非板實,要有波有折,起訖分明“;圓”則是講究筆法線條婀娜中保持剛勁,圓渾潤麗亦不流于柔媚;“留”講的是筆意,筆意貴留。“筆欲向右,勢先逆左,筆欲向左,勢必向右”;由此我們可以窺探出黃賓虹用筆的核心之所在。他曾說:“用筆之法全在書決中,有一波三折之語,最是金丹。歐人言曲線,亦為得解。院畫縱橫習氣,就是太剛。”一波三折本是來自于書法用語。但這里黃賓虹賦予了它繪畫性“,起要鋒,轉有波瀾,收筆須提得起”,這樣既確立了書法式的氣、力和筆法,又為積點、積墨運用作了鋪墊。觀察黃賓虹的作品,長線變短,短線變點,點線用筆重疊呼應,用筆柔韌圓曲,一波三折,綿中藏剛.骨肉勻停,渾樸沉雄。這種線與點走勢,動感所體現的氣脈相連也是他山水畫取得渾厚華滋氣象的一大要點。
黃賓虹的“筆法五字訣”之所以對書法與繪畫都有意義,就是因為他跨越書畫具體形態,以書畫通用的毛筆為著眼點展開的。“筆法五字訣”中“平”、“圓”、“留”三種筆法分別概括了書畫通用的毛筆在書寫過程中的平動、使轉、提按三種基本空間運動形式。而“筆法五字訣”中的“重”和“變”所指的卻并非具體筆法,而是對用筆的品質要求和變化。平動是世界上所有書寫工具的基本運行方式。然而,若要實現中國書法、繪畫用筆上的平動,在技術要求上難度就要大的多。因為,中國書畫所用毛筆、宣紙均為軟性物質,而所用墨汁又是水質,無形中就給具體操作增加了難度,特別是毛筆多以動物毛發所制,毫軟鋒尖,平,動行筆時需垂直向下用力的同時,還要向上提起,在上下相互制約中才能完成粗細相對均勻的筆跡,稍欠功夫便難以掌控。那種用毛筆在紙上拖筆而行的所謂平動,是書畫用筆的大忌,是不為行家所取的。
四.筆墨與金石關系
黃賓虹認為,中國畫用筆的正確性是保證筆墨品質的重要環節。但由于黃賓虹所處時代的許多畫家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視了用筆法度,使筆法正軌消弧于物形的輪廓和水墨的滲化中,正確的筆法逐漸失傳。黃賓虹之所以推重金石書法,就是因為金石書法中尚存書畫用筆正法。他指出:“蓋自畫法失傳,古人用筆,存于篆隸。故畫筆以金石家為上;工書法詩文者次之;作家當行,得與文人熏陶者,又次之。”看來,黃賓虹“引書入畫”的著眼點是放在了漸被書畫家們淡忘的筆法上,并從書畫最基本的環節恢復中國畫的筆法基礎。基于對金石書法的深刻理解,黃賓虹常以金石書法為坐標,審視著古今繪畫流派的筆墨品質。黃賓虹不僅崇仰清道咸金石家之畫,也在許多題跋、文論、信札中表示出對明啟禎年間繪畫的認可,但每每也流露出對后者不足之處的微詞。他在與友人信中說:道咸中《藝舟雙揖》言北碑書法,而畫之墨法始悟,古法勝明賢,然明賢啟禎間畫亦不朽千古。”而篆印由應用于繪畫的印鑒之屬,獨立為專門之學。
綜述:
黃賓虹的“五筆七墨”論是在古人書法原則的基礎上,將用筆方式和用筆品質、功夫體認與形式內涵整合貫通,豐富了現代中國畫畫法理論,并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為保持文人寫意繪畫的書法品性和向現代轉化提供了某種可能性。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書法、繪畫畢竟不是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著各自的獨立性和自律性,書與畫混同一氣的結果會使得各自藝術特色的全面喪失。“五筆七墨”論,對黃賓虹而言,不僅是他“引書入畫”的重要依據,也是他從書法到畫法的分水嶺,繪畫構成領域。
作者簡介:王爽(1992.7—),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綏化人,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人物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