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雪 鄭昕宇 周夢潔
摘要: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中梳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闡釋了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傳統和“安、足、靜、定”的內在精神。在作者看來,由于自然環境因素,中國逐漸形成了比較發達的農耕文化,農耕文化重視土地,自給自足,順應天時,這些特點使得農耕文化注重向內求索,重視安定與長久的發展,錢穆將這一態度稱為“安足感”。
關鍵詞: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文化;安足感;包容性
引言:
中國文化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經受挫折而愈加堅韌,究其原因,離不開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中所闡釋的中國文化的安足感與包容性。本文以《中國文化史導論》為基礎,從中國文化的起源、國家凝成和民族融合以及中華民族的民族觀與宗教觀等章節,梳理本書對于中國文化特性與內涵的闡釋,挖掘中華文化的安足感與包容性。
一、源于農耕文化之安足感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新石器時代是全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時代,在這一時期人類的許多成就中,最為重要的是農業發明。人類借此得以從根本上改變了在舊石器時代被動依賴自然的局面,從而使生產發展獲得突破性的進步和質的飛躍,為最終進入文明時代打下堅實的基礎。世界上迄今已知的主要古代文明都是植根于各自地區發達的新石器時代農耕文化的基礎之上,中國更是如此。地形復雜、有著縱橫交錯的水系,土壤與水源是農業的產生發展的必要條件,山脈與丘陵作為天然的屏障使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免受外敵侵擾,在這種環境下,人類文化逐漸萌芽。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農業的起源,主要包括南方稻作農業的起源與北方粟作農業的發明,并由此奠定中國后來幾千年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
(二)農耕文化的特性促進安足感的形成
《呂氏春秋·審時》有言:“夫稼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養之者天也”[1],意在說明作物生長依賴于天、地、人的協調配合以及自然環境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氣候影響著風霜雨雪、陽光和溫度;土地方面又有地形和肥沃貧瘠的不同。這些方面大都是人類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地理環境自有其規律和變化,若要發展生產,人類只能信任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由此可以看到,中國農耕文化產生的安足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人們依賴著一方水土,敬畏著天地自然,可以說安足的心態為“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為何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能屢經挫折而不屈、屢受打擊而不敗,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中華文化獨有的包容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一特質使得華夏文明能夠兼采眾長、不斷發展,隨時間的積淀和歷史長河的洗禮而愈發厚重和堅韌。錢穆先生在書中多次強調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一氣貫通的特點,也就是說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中國的農耕文化,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中成長自足,并一直保有一種安足的心態。這種整體性與安足感都促進了中國文化包容性的孕育與發展。
包容性在國家凝成與民族融合中的體現:
錢穆先生認為,古代文明的萌芽和發展,大都在一個比較小的環境開始,其缺點在于限制了古文明發展的地域,使其不易形成較大的國家組織。但中國文化的發展自開始便在一片較廣大的環境下展開,促進了中華民族對于政治、社會等關于人事方面的種種團結與處理之方法與才能[2]。最終促進中國人組織建立一個內部統一的廣大的國家,這是同時期世界其他民族所做不到的。
1.中華民族包容的民族觀念。
古代中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也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族系,各族系間并沒有很清晰的民族界限。各族系間,或由于長期的互通婚姻而感情加深并日趨融合,或地理位置接近而生產生活方式相近,因此文化傳統也相似。如西周部族,在與商王朝關系破裂之前,兩部族之間便有通婚。
2.中華民族強大的同化力與包容性。
在論述古代中國的民族融合時,錢穆先生將這一過程比喻為眾多的小河與支流共同匯入一主干大流,他將這一過程分時期劃為四個階段。第一期,從上古到先秦,這是中國民族融合與統一最基礎的一步。這一時期內,中國民族即以華夏民族為主干,而納入許多別的部族,如古史所城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類,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融合統一促進了秦漢時代之盛世。第二時期為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民族的大流加入許多“新流”,如匈奴、鮮卑、羌等部族,而進一步融成一個更新更大的中國民族,這一階段的民族融合促進了隋、唐時代的全盛。第三個時期為隋、唐至元末,在隋、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與華夏木民族逐漸交流融合,形成了明代的中國人。第四期為滿洲入關至現當代社會,中國民族又繼續融合了滿族、羌、藏、回、苗等新流。在不斷吸收、融合和不斷的擴大與更新中,中華民族這一主干大流一直鮮明的存在著,表現出其“堅強的持續性”和強大的同化力。這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民族之德性與文化內涵。
結語:
中國文化在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孕育并形成了安足感和包容性的特質。這兩種特質在中國歷史進程和文化發展進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助力了光輝燦爛、延承不綴的中華文化的鑄成。生于土地、安于土地、歸于土地的中國人民不僅追求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統一,更期望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定,也即“協和萬邦”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M].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911.
[2]王秀梅譯注.詩經[M].1版.北京:中華書局,2014,707.
[3]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