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實施項目的依據和理由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發展畜牧業成為各級政府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切入點。大力發展畜牧業,一要依靠推廣優良品種,二要依據畜牧業科學技術進步。畜禽良種是發展畜牧業的第一要素,推廣畜禽優良品種,大力發展畜牧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西門塔爾牛具有體型大,增重快;出肉率高,大理石紋狀明顯;耐粗飼,飼料轉化率高;雜交優勢明顯;繁殖性能好;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等特點。
二、主要研究內容
1、應用良種肉牛品種西門塔爾凍精與當地黃牛進行改良型二元或三元雜交研究。
2、研究肉牛凍精適時解凍、母牛發情鑒定、適時輸精等影響生產中受胎率、繁活率等的關鍵性技術問題。
3、肉牛人工授精技術操作規程的制定。
4、肉牛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程的制定。
5、建立黃牛改良繁育體系,解決液氮、凍精調運及解凍保存等生產問題。
三、項目擬采取的方法、技術路線或工藝流程
西門塔爾牛是我區肉牛種群繁育提高的首選品種。在項目實施中,我們堅持“引進良種、雜交改良、試驗研究、綜合配套、抓點示范、規范推廣”的技術路線,以散養戶為基礎、規模戶為重點、科技服務為動力,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結合當地實際和不同生態環境特點,先試驗示范后推廣應用,由點到面,劃區發展,逐步擴大雜交改良面,建立肉牛改良生產體系。
四、主要技術指標完成情況
項目應用良種肉牛品種西門塔爾細管凍精進行二元或三元雜交改良當地黃牛5600頭,受孕母牛4928頭,生產西黃雜交肉牛犢牛4238頭,成活犢牛3899頭,受胎率達到88%,產犢率達到86%,繁殖成活率達到92%;對肉牛凍精適時解凍、母牛發情鑒定、適時輸精等影響生產中受胎率、繁活率等的關鍵性技術問題進行了適合性改進。
五、項目主要創新點
1、肉牛繁殖方式的轉變。將傳統的土種公牛本交配種改變為肉牛凍精人工授精雜交改良。肉牛的品種由單一的土種牛轉變為西門塔爾等優良品種肉牛的二元、三元雜交后代,大量的土種公牛全部被淘汰育肥,節省了飼養種公牛的人力物力,降低了飼養成本,?提高了牛的肉用性能和養牛業經濟效益。
2、肉牛品質顯著改善和提高。經雜交改良產生的后代初生重、體尺均有顯著提高(詳見表1),耐粗飼、生長發育快、易育肥、肉質鮮美、并表現出體格粗壯、抗病力強、對示范區環境、氣候、飼養條件適應性強等雜交優勢。
3、人工授精技術的改進。將母牛的發情鑒定和授精時間,由外部觀察為主確定轉變并提高到以直腸把握法視卵巢卵泡發育情況而定。提高了母牛的授配率和受胎率。
4、飼養管理方式的轉變。將傳統的粗放式飼養管理轉變為精細化高效養殖。
5、服務方式的創新。將原來單一的坐等畜主牽牛到站配種轉變為開通0972—8629023電話熱線,上門入戶開展配種等服務。
六、經濟效益
項目實施后,全區通過示范推廣雜交改良生產西黃F1、F2代雜種肉牛3899頭,輻射肉牛規模養殖戶315戶,實現新增產值1559.6萬元。實施區內的商品用肉牛的平均體重達到284.5千克,屠宰率達到56%,凈肉率68%,實現新增產值5768.1806萬元。
七、社會效益
1、實施區內的商品用肉牛的平均體重達到284.5千克,屠宰率達到56%,凈肉率68%,肉的品質明顯改善,產品達到國際食品安全衛生標準。項目實施后,可促進我區及周邊地區肉牛屠宰加工業、運輸業、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發展優質高產肉牛,不僅加快了全區畜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步伐,為養殖戶增加收入壯大了發展途徑,有力地推動了全區養牛業的快速發展,并且有效解決了農村部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社會效益明顯。
2、項目實施以后,在全區加大肉牛標準化養殖的技術力度,推廣肉牛凍精授配改良技術和肉牛高效養殖技術。
八、生態效益
1、采取“農戶繁殖,規模化舍飼育肥”的模式,通過秸稈的過腹還田,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進行舍飼育肥,形成良性循環,大大增加土壤肥力,使農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2、為牛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本項目以研究肉牛凍精適時輸精、受胎率、繁活率等生產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為試驗研究重點,應用綜合配套技術雜交改良當地黃牛。通過母牛的發情鑒定、適時輸精,提高母牛受胎率。
作者簡介:李鑫生(1965.05-),男,土族,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畜牧獸醫,從事工作:畜牧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