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禮浩
摘要:為了進一步貫徹國家關于精準扶貧以及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指示,中央以及省委對扶貧工作的重要部署,決定進行全面的落實,推動“非遺+扶貧”的實施、開展。要使用傳統化的技術促進扶貧工作的開展和有效的結合,保障扶貧以及文化建設具備針對性,使得文化扶貧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本篇文章主要對于“非遺+扶貧”可行性與可持續性做簡單的介紹,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目前,文化扶貧屬于扶貧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都需要使得其文化自信心得到增強,始終堅持使用文化對人民造福,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與基本國策相呼應。因此,所有的地區都在響應國家的呼吁,積極的開展相應的群眾文化活動,強化文化人才培養,使得人民的基本文化權利得到一定的保障;充分的利用非遺資源的優勢,和農村戰略相結合,始終堅持文化扶貧及智慧、藝術等相互結合,保障貧困地區人民的創造力以及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得文化自信心得到增強,進一步促進文化自立性的樹立。
社會一直在非常迅速的發展,部分地區的非遺文化正在消失。一方面,由于缺乏“有用性”,這些民間藝術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另一方面,其屬于一種較為罕見的傳統技藝,這些非遺項目迫切需要有人進行繼承。因此,不管是從扶貧效益的角度出發,還是從非遺保護、研究的角度出發,都屬于具備深厚文化底蘊地區脫貧致富的一種全新的途徑。
當然,觀察各地的具體習俗,“非遺+扶貧”不僅指的是村民集體對傳統手工藝品的開發,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各地都需要對傳統手工藝重視起來,在一些貧困地區要強化非遺文化的傳承。特別是那些從業人員比較多,面比較廣泛的傳統技藝,可以大大的提升就業率。在對傳統品牌工藝項目進行打造的過程當中,政府一定要制定關于傳承人群的培訓計劃,高校實施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扶持計劃,可以為貧困地區當中存在意愿以及具備基礎的非遺傳承人群免費的培訓,輔助他們加強基礎以及開拓眼界。與此同時,要組織團隊(由專家、設計師、高校教師以及非遺傳承人等組成),輔助貧困地區完成傳統工藝產品的發展以及提升。引進有渠道、平臺的相關企業以及知名電商企業,使用訂單生產以及以銷定產等模式,使得之前傳統化的工藝產品得到進一步的銷售,鼓勵以及支持貧困地區舉辦關于傳統技藝的具體交流活動。當然,實施非遺項目的廣大從業者要具備主動意識,在核心制作技藝保留的過程中,使得其審美、使用、消費以及時尚等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提升產品的品質,進而加大市場的競爭力。
國務院扶貧辦、文化以及旅游部實施通知:對各地貧困縣(特別是國家級的貧困縣)的傳統技藝非常的重視,在目前擁有非遺項目的基礎上,創辦一批具備帶動作用以及特色鮮明的就業工坊,輔助貧困人群學習傳統技藝,使得就業得到大大的提升,保障脫貧成果得到鞏固。
傳統化的非遺工藝把千家萬戶聯系起來,其在整個城鎮村莊得到了遍布,與人民群眾的生產以及生活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關系,具備較大的優勢,對貧困地區群眾的就業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各部門一定要對縣市以及國家級貧困縣的重點扶貧創新重視起來,在各種各樣非遺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的吸引貧困戶以及收入較低人群加入到其中,保障“非遺+扶貧”對于就業增收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需要不斷的強化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輔助貧困人口學習相應的傳統技藝,輔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保障發展能力得到可持續的提升,使得非遺保護、研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化,輔助貧困地區的傳統技藝的企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得從業者的技藝難題得到解決,提升產品質量以及設計水平,進一步的鞏固脫貧成果。
2020年屬于脫貧攻堅的重要一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投入大規模的扶貧資金進行對口援建、實施合作共建,鼓勵各地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推動非遺扶貧就業的工坊建設,這樣具備一舉兩得的作用。一方面,一些地區可以脫貧,但是這種脫貧成果需要持續性的進行鞏固、提升,需要對產業形態進行不斷的更新,設置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趨勢的大背景之下,強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相互結合,一些利用口授以及行為傳承的非遺文化在經濟效益方面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傳承的過程中受到了非常多因素的阻礙,甚至正在逐漸的消失。然而,在“非遺+扶貧”的基礎上,可以把兩項工作進行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可以完成各自短板的補充。比如:縱觀彝族的皮胎漆器制作技藝,其屬于比較傳統化的一種技藝類,關于此非遺項目在一定的群體中存在傳承人,可以完成彝族皮胎漆器的制作以及后續的售賣,但是其需要利用純手工完成制作,產量比較低,工期非常長,制作的過程中會花費非常長的時間,并且其售賣形式單一、傳統,無法更好的滿足“非遺+扶貧”的進一步發展,當然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彝族建筑技藝,雖然具備此項目的傳承人,但是傳承人的年紀較大,體力較差,想要承接大量的建筑制作,想必是難以實現的。
想要使得上述的問題得到進一步的解決,就需要使得貧困人口自身的就業能力得到大大的強化,使得內生動力得到激發,想要使得非遺事業得到重大的發展,同樣需要對這一點進行重視起來。近些年來,國家制定了非常多的政策,比如:稅收優惠、財政獎補、發放傳承人補助等,促使貧困地區出現了非常多的人才、技術、資金以及管理等優勢,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脫貧工作的開展。貧困地區的交通路網一直在持續的改善,在線銷售以及網絡直播等方式逐漸普及,進而為脫貧攻堅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氛圍。
縱觀互聯網時代,其具備跨界融合的具體特征,為非遺項目以及貧困地區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動力。一些地方會搭建宣傳平臺,創新實踐模式,進一步使得傳統技藝以及民眾生活相結合。這樣“非遺”項目在市場當中就會具備全新的生機,最終會使得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實現雙贏。保障“非遺+扶貧”的具體乘積效應得到大大的提升,要不斷的強化“非遺+創意”以及“非遺+網絡”的發展,積極的和互聯網經濟等新渠道以及新行業相互結合,為市場運營以及文化歷史資源的結合創造良好的條件,進而使得地方及部門在實施扶貧以及發展非遺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得到切實的解決。
為了進一步對“非遺+扶貧”工作進行推動,一定要突出特色,深入到實際當中。非遺項目中存在比較獨特的地方特色,技藝的傳承也有一定的門檻,有關地區以及部門在實施脫貧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目標對象以及個人特長進行詳細的了解,綜合的考慮地區的資源特征以及非遺項目的獨特屬性和可行性進行詳細的討論、評估。不斷的強化人員的培訓、宣傳推廣,使得政府的保障以及引導作用得到大大的發揮。要逐步的設置長效以及穩定的非遺工坊運行機制、建設機制、管理機制,保障“非遺+扶貧”得到長遠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佳,王翠玉.基于紡織類"非遺+"的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000(024):P.48-50.
[2]張之紅.精準扶貧視角下民族地區推普脫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新疆社科論壇,2020,000(001):64-71.
[3]王鈺,喻曉玲.農戶非遺扶貧效應感知與參與行為的相關分析[J].可持續發展,2019,009(002):P.280-288.
[4]張旭東.民營企業參與扶貧攻堅的困境及對策——以唯品會貴州Z縣"非遺"公益扶貧項目為例[J].決策與信息,2019(1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