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利強 孫艷華
摘要:本文通過對抗大一分校在沂蒙根據地的美術活動的梳理,回顧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簡要歷史,挖掘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文工團團員個體、抗大一分校教員在沂蒙抗日根據地的美術活動史實,探討抗大一分校在沂蒙根據地的美術活動的影響。
關鍵詞:沂蒙根據地;抗大一分校;美術;文工團;周抗
抗大一分校到沂蒙根據地后的美術活動及其所創作的美術,是沂蒙根據地美術、山東根據地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抗大一分校的美術基本上是由抗大一分校教員周抗、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從事美術活動的團員及以后分散到其他機構的美術工作者所創作的。探索沂蒙根據地抗大一分校美術,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沂蒙根據地的美術活動
(一)文工團東遷沂蒙根據地的前后概況
“抗大”的前身是1936年6月在陜北瓦窯堡創建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遷往延安,并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25日成立于陜西延安延長縣 ,歸八路軍總部建制。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第一次東遷,遷至山西太行山晉東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3月底,抗大一分校決定組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政治部文化娛樂工作團”。4月,文化娛樂工作團在山西屯留縣古賢村宣告成立。7月,日寇掃蕩晉東南,文工團跟隨校部遷移到太行山的長治、壺關、平順、陵川一帶,“文化娛樂工作團”改名為“抗大一分校文藝工作團”。1940年1月5日,完成第二次東遷,到達山東省沂蒙山區的沂南縣孫祖鄉張莊一帶。抗大一分校成立7年,6年在山東,對于山東解放區的發展和壯大做出巨大貢獻。
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隨一分校進入山東沂蒙山區沂南縣孫祖鄉張莊、東高莊。到達山東后,文工團又擴充了2批團員,其中包括宣教隊、女生隊的一些學員和干部也被調到文工團,成為專職的團員、隊員。
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第一批團員17人中達到山東的有王承駿、艾力、王杰、胡蔭波、沈默予、陳譜、乃初、蘇偉、石鋒等9人。這些人中雖然沒有真正的美術工作者,但是陳譜到沂蒙后也積極投入到寫大標語的宣傳活動中。
第二批18名團員,達到山東的有袁成隆、李永淮、白華、楊霖、姜堃、何止了休、蔡賁、伊洪、魯巖、李林、丁鑄鐵(后改名丁志剛)、史屏、饒潔、林立(女)、王玲(女)、阮若珊(女)等16人,其中蔡賁、魯巖、伊洪、史屏4人從事美術活動。
第三批團員18人是在 1940年春節后的2月至3月份加入的。他們是譚海君(任指導員)、劉知俠、喬志學(13歲,1940年2月至1941年1月在文工團工作)、付泉(14歲)、孫力軍(女)、丁冬(女)、劉謙(女,10歲)、劉藝文(女,12歲)、郭海(13歲)、曹石均、東平、戰堅、霍小四(13歲,后改為霍鑄鋼)、趙忠實(13歲)、郭樹科(13歲)、顏文珠(14歲)、徐如心(15歲,外號黑人牙膏)、徐達(13歲)。
1940年約10月間,第四批加入的團員只有4人,他們是柳成行(15~16歲)、袁超(15~16歲)、王冰,孫作棠(后改名姚煒),其中柳成行后來從事了美術及攝影工作。
1940年冬天,康矛召為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115師戰士劇社的部分成員在臨沭縣蛟龍汪村拍攝了一張合影照。以持球者傅泉為界,左邊的為文工團成員,右邊的為115師戰士劇社的一部分成員。合影照的背景墻上就有大型的美術字標語。柳成行不在其中。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有編審股、戲劇股、美術股、音樂股、總務股五個業務股,其中美術股股長是蔡賁,后來魯巖成為美術股股長。寫革命春聯、刷標語、畫墻畫的蔡賁、魯巖、史屏、陳譜、伊洪、劉知俠都在其中,他們構成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美術創作隊伍。
1942年5月,山東分局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組織抗大一分校文工團脫下軍裝到地方,投入到臨沭縣的“減租減息” 群眾工作之中。帶著美術布景和服裝樂器,深入敵后去演出,出色的完成了宣傳任務。為了壯大文藝隊伍,順利開展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工作,1943年春節后,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由組織決定脫離了原來的建制,在莒南縣洙邊鎮陳家石門澗村與抗敵自衛軍宣傳大隊合并,改稱“山東省文化工作團”,隸屬中共山東分局。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從此刻起圓滿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所具有的抗大精神,隨著分散到沂蒙根據地各處的團員們所繼承和發揚光大,繼續在根據地的文化宣傳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3年8月,濱海平劇團并入山東省文化工作團,改稱“山東省文協實驗劇團”,李永淮任團長,蔡賁任黨支部書記。1945年春,與戰士劇社合并組成“山東軍區文工團”。
(二)文工團在沂蒙根據地的美術活動
1. 隨時隨地進行美術宣傳
1940年春節前后,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沂南的張莊一帶,舉辦了連環畫展覽,寫春聯宣傳抗日。此后,文工團及其它所培養的宣傳隊轉戰魯中、魯南、濱海等山東敵后,走到哪里就把宣傳抗日帶到哪里。每到一個村莊,有美術基礎的學員隊、文工團就提著石灰桶在墻上刷抗日標語、寫墻頭詩、畫墻頭畫,從事群眾文化美術宣傳工作。
2. 紀念文工團成立一周年的美術活動
1940年4月,文工團在沂南縣孫祖鄉東高莊,舉行了紀念成立一周年的活動,在一間農屋中,布置了展覽室,四壁掛滿了各種圖表、統計數字,以及自制的道具和簡單的美術布景,還有柳條做的畫眉筆,豬油化妝油彩等,展示了一年來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徐向前、朱瑞、周純全、李培南的贊賞。
3. 舉辦“宣教隊”,開設美術課目。
抗大一分校受山東分局的委托,由文工團舉辦“宣教隊”培訓。從1940年夏天到1941年,“宣教隊”招收來自魯北、膠東、魯南、魯中等地的學員170余人,學員一般來自部隊和地方劇團的文藝工作者。“宣教隊”的政治指導員由校文工團主任袁成隆兼任,隊長由楊霖擔任,“宣教隊”和文工團一起活動,學習美術、戲劇、音樂等課目,魯巖擔任美術教員,柳成行就是“宣教隊”畢業擇優留文工團的6名學員之一。
(三)文工團團員的美術活動
1.蔡賁(1919~1973),曾用名蔡光鎮、蔡卓如,祖籍廣東新會,生于香港的一個店員家庭。抗戰爆發時,他正讀高中,1938年7月離開香港,奔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學習時改為采賁,人稱“阿采”。193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冬季阿采隨抗大一分校遷至敵占區太行山,畢業后分配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政治部文藝工作團”1,簡稱“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任美術股2股長,作戰地演出宣傳工作。阿采擅長作畫、書法,他經常提著標語筒沿路、沿村畫漫畫、寫動員抗戰的標語。1939年冬不久,阿采隨抗大一分校第二次東遷挺進山東沂蒙根據地,他一路上寫和畫了二千五百里路的標語、漫畫。1940年1月到達沂南的張莊、孫祖、垛莊一帶。春節前夕,文工團在駐地張莊集市上組織了街頭宣傳,阿采給老百姓寫過年的抗日春聯,受到群眾的歡迎。蔡賁不只是一位能書善畫的宣傳多面手,又是舞臺設計裝置的能手。31940年3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山東省沂水縣劉家店子進行合影。此后,文工團活動在魯中、魯南、濱海三大根據地,從事繪畫、演劇等群眾文化工作。1945年8月10日,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進駐費縣城。9月3日,日本國無條件投降。抗大一分校在費縣城召開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大會,文工團進行繪畫、演劇等活動。蔡賁在文工團后期,長期擔任支部書記,直至山東實驗劇團政治指導員、山東軍區文工團副教導員、副政治委員,帶領全團同志進行繪畫、演劇等抗日宣傳。蔡賁在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文化》社副主編,主編《鹿水報》,他的美術活動, 集中體現在《山東文化》的封面設計和木刻上。1946年6月,他創作了《山東文化》第3卷第6期的封面木刻,7月,設計第4卷第1期封面,8月,創作木刻《請看汪精衛的下場》刊登于第4卷第2期封面,9月,創作木刻《為孩子們復仇!》刊登第4卷第3期封面。1946年9月中旬到1947年2月春節過后,山東新華書店轉移到聶家莊,駐扎了4、5個月。蔡賁也隨山東文協轉移來到山東新華書店駐地。1947年,他隨部隊西線出擊,挺進大別山,在行軍、作戰中,仍始終帶病堅持編報、宣傳。
2.魯巖(1914.11.4-2013.10.9),生于河南省鞏縣人。1937年,魯巖在河南豫西宜陽縣師范學校任教,積極開展抗日活動。1938年,抗日宣傳隊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轉赴晉東南總部所在地活動。此年10月,魯巖考入抗大一分校,在校期間,他主持過抗大一分校宣傳隊的工作,組織宣傳隊演出劇目、刷寫標語、張貼標語、寫墻頭詩、演唱歌曲。1939年,魯巖被吸收進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擔任美術股股長,1939年4月至11月,在戰斗空隙,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作學校的文藝宣傳工作,也做地方群眾宣傳工作,魯巖手里總是拎著一個小的柳條提包,里面裝著顏料、畫筆、畫紙等繪畫的工具材料,需要的時候,魯巖就開始創作,每逢重大節日或重大政治事件,文工團就創作或排演,有時也用連環畫等形式進行宣傳。1939年7月,文工團在壺關等地,魯巖和阿采、史屏一起寫大標語、寫墻頭詩、畫墻頭畫,宣傳抗日。1940年1月,東遷到沂蒙根據地,在張莊集上,魯巖和伊洪,把一張張的連環畫用繩子在樹之間掛起來,向老百姓宣傳講解畫面的內容。1940年12月,在抗大一分校畢業。1940年夏至1941年夏,魯巖任文工團宣教隊美術教員,先后培訓了來自山東部隊的170余名中的部分文藝工作者,其中包括柳成行。由于魯巖有較好的文化基礎,隨著革命戰爭的工作需要,他從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的美術股長,轉任戰斗記者工作,1943年7月《山東畫報》創刊,魯巖被調入畫報社,任山東軍區政治部《山東畫報》副總編,寫文章、創作美術作品。1947年4、5月間,《山東畫報》改為《華東畫報》,魯巖任華東軍區政治部《華東畫報》副總編輯,以木刻、戰地照片為主要形式,進行鼓動宣傳,為山東根據地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無比珍貴的歷史信息。
3.伊洪,東北丹東人,滿族,會畫畫,伊洪的美術底子是跟他學父親的,伊洪的父親是一個很會畫畫的風流才子。伊洪以秘密黨員的身份到了當時的八路軍總部屯留,被分配在抗大第五期二大隊五隊學習,沒多久,抗大成立了文化娛樂輕騎隊,后來改名為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因為伊洪愛畫漫畫,西安事變時伊洪還在城門樓上畫了一幅大的反蔣宣傳畫,所以抗大第五期一畢業,伊洪就被調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東遷沿途伊洪積極刷標語、畫墻畫。
4.柳成行(1924.3-2015.8.23),山東沂水人,原名劉成珩。10歲就讀于私立廬山小學堂,后讀私塾。1938年秋參加抗日民主政府舉辦的青年訓練班。1939年參加八路軍。1940年進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宣教大隊(簡稱“宣教隊”)學習,畢業后留校在文藝工作團做美術工作,成為抗大第一分校文工團團員,后來喜歡攝影。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在山東省文化工作者協會(簡稱山東文協)創辦《兒童之友》雜志(1943年4月創刊)任編輯。1943年8月《山東畫報》創刊之初,省戰工會(省政府的前身)的柳成行積極為《山東畫報》供稿。1945年5月,山東抗日根據地向日偽軍發起了全面大反攻,為及時報道前線信息,5月3日,山東軍區組成前線記者團,把記者分派到各地戰場去采訪。記者團由3個單位的6名成員組成,大眾日報社1人,山東畫報社3人,山東軍區文藝工作團2人。記者團成立的當天拍攝的前線記者團在魯中”的合影中。前排單獨一人就是柳成行,后排從左至右依次是郝世保、劉知俠、龍實、宋大可、邢路。抗日戰爭勝利之后,1945年10月,柳成行離開了沂蒙根據地奔赴東北,后來成為頗有名氣的攝影家。
5.劉知俠(1918~1991.9.30),原名劉兆麟,河南衛輝人。1938年夏,劉知俠奔赴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底,劉知俠跟隨抗大一分校從太行山來到沂蒙山區,足跡遍及沂水、沂南、蒙陰、費縣、莒南、臨沭、日照、贛榆等地。他經常在《抗大文藝》上發表作品,經常搞墻報、畫偉人像、寫美術字。1940年,他被分配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編審股工作。1943年,劉知俠調到山東省文協。
6.史屏(1913.1.24~2007.1.18),曾用名張池萍,江蘇無錫人, 1938年10月參加革命,在洛川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學習后,留校任校文工團團員、股長、黨支部書記。1939年底由延安抗大一分校隨軍東進,1940年1月進入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到達沂南的張莊、孫祖、垛莊一帶。文工團在駐地張莊組織集市街頭宣傳畫展覽,史屏和魯巖等一起寫大標語,向群眾宣傳抗日。1940年至1943年一直擔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黨支部書記,在此期間,1940年12月被黨組織派往上海做地下工作。1942年3月任山東省文協干事、秘書。1943年7月任山東《大眾日報》報社發行科科長、山東新華書店經理。1945年11月奔赴東北。
二、抗大一分校教員周抗在沂蒙根據地的美術活動
周抗,原名周鳴韶,字子聞。浙江諸暨人。1914年2月生。1930年至1931年冬肄業于浙江大學工學院附設高級工科中學電機科。1932年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1933年轉入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1934年夏畢業。畢業后走上教育崗位。1936年春回諸暨擔任民眾教育館戲劇指導,創辦了“苧蘿劇社”,排演了許多受國救亡的話劇。1937年10月加入了地下黨領導的浙江流動劇團,作演員和歌誦指揮等工作。1938年10月投筆從戎,并于1939年初到晉東南敵后初建的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學習,8月成為抗大第五期的畢業生。1939年秋, 周抗被選入山西省太行山抗大一分校政治教員訓練班繼續深造。1939年11月初,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的命令,抗大一分校到山東省沂蒙地區辦學。到山東后不久,政教班學習期滿。1940年2月,周抗畢業后留校到二大隊工作,擔任社會科學教員,講授社會發展史,抗大學員大多出身于工農家庭,文化程度低,對于理論學習和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周抗就利用自己的繪畫特長,將教學內容用繪畫的形式轉化為的教學掛圖,教學效果明顯得到提高。1943年,周抗被調離開抗大學一分校,到臨沂大學的前身濱海中學擔任教導主任。從1943年2月到1949年2月,周抗在山東解放區深入基層達6年之久。
三、抗大一分校沂蒙根據地美術活動的影響
抗大一分校的美術活動,分散到其他機構以后的封面畫、獨幅畫、刊頭畫、插畫等美術作品多見于《山東文化》、《山東畫報》、《華東畫報》等期刊。抗大一分校的美術活動及美術作品在沂蒙根據地及相鄰根據地,發揮了巨大的宣傳作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 為宣傳黨的政策,發揮了一定的動員和組織作用
在那個目不識丁、文盲占大多數的社會環境中,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及其成員的美術活動,形象直觀的美術創作充當了最直接的輿論宣傳手段,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為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做出了貢獻。
2. 擴充了山東根據地的紅色美術創作隊伍
抗大一分校的美術人員雖然不多,只有寥寥幾個人。但是他們也是沂蒙根據地紅色美術創作隊伍中不可或缺的美術工作者。雖然他們中一些人并沒有創作出藝術性很高的美術作品,但是,他們在特定戰爭年代里也創作了符合時代需要的紅色美術,他們的功績也不容抹殺。他們常在連隊的救亡室(俱樂部)和街頭舉辦畫展,通過創作活動“體驗了生活,收集了素材,鍛煉了思想,增長了才干”,成為沂蒙根據地紅色美術創作隊伍的一員。
3. 擴大了山東解放區在國內的藝術影響力
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及其團員在文工團演變之后,在沂蒙根據地的美術活動和美術創作,豐富了沂蒙根據地紅色美術的內容,豐富了山東解放區美術的內容,在其他解放區,也形成了一定影響。
4. 周抗的美術活動提高了抗大一分校的教學效果
周抗的教學掛圖,使得學員能夠把原本難懂的理論通過直觀形象加深印象,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二大隊教育處和抗大一分校訓練部,把周抗這一直觀的教學方法,在抗大一分校全校加以推廣。
本文為2017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山東解放區木刻版畫藝術研究》(201706206)、2019年度臨沂市社科課題《沂蒙革命根據地山東新華書店美術研究與傳承路徑探索》(2019LX37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在敵后的抗大一分校》(上冊),原子能出版社,1993年。
[2]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在敵后的抗大一分校》(中冊),原子能出版社,1994年。
[3]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在敵后的抗大一分校》(下冊),原子能出版社,1995年。
[4] 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在敵后的抗大一分校》(續集),原子能出版社,1998年。
[5] 夏征農:《烽火歲月——華東文藝兵風云錄》,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5月。
[6] 傅泉:《1940年冬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115師戰士劇社在臨沭合影》,2015年7月。
[7] 伊洪:《伊洪回憶抗戰經歷》,2010年8月。
[8] 李志:《學習戰斗在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數字報,2015年9月2日。
[9] 阮若珊:《憶阿采》,《憶》,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32-234頁。
[10] 臨沂地區報史志編纂辦公室:《臨沂地區報史資料匯編(一)》,1988年。
[11] 董士君:《沂蒙紅色文獻》,政協沂南縣文史資料委員會,2015年3月。
[12] 山東省文化廳史志辦公室:《山東省文化藝術志資料匯編 第三輯》,1985,42-66。
[13] 喬志學:《我是抗大一分校“未留在碑文上”的文工團員》,2007年2月。
[14]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史》,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15] 鄭德厚:《抗大一分校》,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6月。
注:
①成立于1939年4月,簡稱“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抗日戰爭勝利后,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改名為山東省文協文工團。
②此時,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有五個業務股,分別是編審股、戲劇股、美術股、音樂股、總務股。
③ 阮若珊:《憶》,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232-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