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來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根據文本的內容,結合學情分析,將本課從說教材,說教學流程,說課后拓展這幾方面去說課。
一、說教材
(一)文本的解讀
《云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家沈從文用他精妙之筆描繪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每個場面的描寫各具特色,內容各有側重,表現手法各不相同。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這篇散文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展示了云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二)教學的設想
1.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布置學生查找文資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民歌的表現手法及云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中篇小說《邊城》,要求學生了解其藝術特色。介紹上世紀的電影《阿詩瑪》,《五朵金花》,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有個初步的了解。介紹上世紀的電影《劉三姐》,學生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歌表現手法有個大致的了解。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抓住文本的寫作特點。沈從文的散文《云南的歌會》以“歌” 為線索,根據唱歌的不同地點和形式,將“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大塊內容貫穿在一起,表現“人物美”,“環境美”,“風俗美”。
3.引領學生細讀文本, 深入探究作品的藝術特色。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給讀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和“自然”融為一體。本文所表達的是歌美,人美,景美和民俗風情美。特別是景物描寫,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表現手法,人和自然相互映襯,兩者融為一體。第四自然段,描寫戴勝鳥的“發生了興趣”, “沉默”,等詞語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它的習性,體現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寫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卻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也運用了擬人手法,把云雀寫成了調皮的孩童,炫耀自己的本領。寫山坡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也是運用擬人的手法,描寫報春花確實可愛。第五自然段,寫“村寨傳歌”上每桌人輪流唱歌,“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 ,有點龍吟鳳噦意味”。運用了比喻手法,把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的松濤,刻畫出聲音雖微弱但雄渾有力,氣勢恢宏的特點。通過這些表現手法,語言中浸透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細讀文本,學生領悟到散文語言的形式之美過渡到散文描寫的內容之美。
(三)學目標
1.了解民間文化的基本知識,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表現手法。
2.領略民族風情,熱愛祖國民族文化。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品味云南民歌的藝術特色。
2.教學難點。民歌的表現手法。
二、說教學流程
(一)學生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交流。
(二)簡要介紹沈從文的人生歷程,主要作品。將作者在1934年完成的中篇小說《邊城》的藝術特色進行簡要的介紹。
(三)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對課文中唱歌的三個場合進行概述。
教師,學生對話后進行歸納: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拼比。通過外貌和神態的刻畫,突出人物美。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通過花,鳥,人的神態的刻畫,突出環境美。
第三部分:山寨傳歌。民歌的展覽,也是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大,氣勢壯觀。通過傳歌場景的描繪,展示云南地域的風俗美。
(四)指導學生品讀課文,結合語段,探究其文本的寫作特色。教師,學生對話后進行歸納:
1.點面結合。歌會有一個人的獨唱,幾個人的對歌,還有眾人的群歌,充分體現了云南少數民族能歌善舞,豐富的民族文化。
2.精雕細刻。課文第三段,描寫年輕女人的面容,牙齒,衣飾,筆調細致,人物突現在眼前。另外,又以寫實為主,突出人物的面目神態,細膩真實。
3.動靜結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各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斕的;戴勝鳥和云雀邊飛邊唱;嬉戲鳴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感強烈的自然畫卷,美不勝收。
(五)指導學生對人物描寫在語言寫法上不同進行分析。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強求一致。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細致分析,體味。不能隨意而談,憑空分析。
參考:
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著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突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這兩段人物描寫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態;第二段側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
三、說課后拓展
1.查找文獻資料,了解沈從文從事文學創作的主要作品,結合研討與練習二,說說《邊城》的藝術特色。
2.搜集有關反映云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民歌,寫出歌詞大意及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