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歷史觀的立場上是高度一致的,二者都是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上也是統一的。但是彼此對唯物主義歷史觀進行系統闡述的切入點是有所不同的,為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唯物主義歷史觀,本文首先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概念進行考察,然后分別根據《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及《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二者對歷史觀的描述進行考察。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
一、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考察
首先,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的概念進行考察,可以初步的考證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存在著細微的差別。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在歷史觀的立場上都是唯物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當我們在使用二者概念時確有不同的使用傾向。例如我們在表明自己的歷史觀立場時,唯物史觀是與唯心史觀相對的,是以歷史觀為底蘊的,我們會選擇用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一詞雖然沒有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被直接提出,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對唯物史觀進行了詳盡、系統的闡述。馬克思指出“這種歷史觀是跟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按照馬克思的本意,這里“這種歷史觀”【1】可以定為唯物史觀。自此之后,馬克思恩格斯一直沿用該詞,直至1890年,恩格斯在致施密特的信中突然使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后來的多次場合恩格斯也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一詞,例如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恩格斯并沒有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的提出而舍棄了唯物史觀概念的使用,而是一起使用,進入19世紀,兩個概念被融合并傳播開來。直到列寧將二者進行了區分并予以說明。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2】。
當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概念進行考察時,不難發現恩格斯使用該概念具有極強的政治目的。歷史唯物主義一詞最早是德國的青年學者們在使用,他們為了體現自己學術的精湛,體現對馬克思哲學的深入理解,他們將唯物主義進行“套用”,好似什么都可以與唯物主義結合,在歷史上自然也可以結合。恩格斯起初是反對這種亂用與套用,但是當這種現象形成趨勢時,恩格斯試圖借用這種流行趨勢,將政治色彩注入其中,加深廣大學者對馬克思思想的認識也未嘗不可。
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歷史觀的考察
根據《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費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考察,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歷史觀的切入點是存在細微差別的。例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發表以后, 我同他不斷通訊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3】,雖然這里馬克思沒有明確指出恩格斯的另一條道路是什么,但是從馬克思的表述中我們是可以提煉出二者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切入點是不同的。馬克思在《<政治經學批判>序言》中側重的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角度去描述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例如,馬克思指出“與一定發展階段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4】。緊接著馬克思又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關系,“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 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 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 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5】然后,馬克思又對變革進行了區分,分為物質變革和意識形態形式變革。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論述邏輯是十分嚴謹的,環環相扣。
恩格斯則側重強調社會歷史發展有其客觀的內在規律,以此來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與自然歷史發展是不同的。例如,在《費論》中恩格斯提出“在自然界中( 如果我們把人對自然的反作用撇開不談) 全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動力,這些動力彼此發生作用, 而一般規律表現在這些動力的相互作用中。”【6】“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 全是具有意識的, 經過思想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 沒有預期的目的。”【7】并且恩格斯總結出“它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 歷史進程是受內在一般規律支配的”【8】這一結論。“盡管各個人都有自覺期望的目的, 在表面上, 總的說來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著”【9】,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 性支配的, 而問題只是在于發現這些規律”【10】。從這些表述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恩格斯對社會發展和合目的與合規律性統一的思想。
并且在《費論》中恩格斯還明確的區分了舊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同黑格爾哲學進行了區分。舊唯物主義在歷史發展中找不到“物”,探尋不出歷史發展的根源,認為精神力量支配著歷史的發展。而黑格爾在找尋歷史發展的源動力時,則不是從歷史本身去探尋,而是從思辨的思維中去把握歷史的發展。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的或不自覺的, 而且往往是不自覺的—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 那么應當注意的, 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民族, 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間又使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 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 而是持久的,引起偉大歷史變遷的行動。探討那些作為自覺的動機明顯的或不明顯的,直接的或以思想的形式, 甚至以幻想的形式反映在行動著的群眾及其領袖即所謂偉大人物的頭腦中的動因, 這是可以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在整個歷史中以及個別時期和個別國家的歷史中起支配作用規律的唯一途徑。使人們行動起來的一切,都必然要經過他們的頭腦;但是這一切在人們的頭腦中采取什么形式,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種情況決定的。”【11】這里可以清楚地知曉恩格斯在表達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思想,并且批判了唯心主義的英雄決定論,強調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隨后恩格斯又對歷史條件對理論發展起決定作用以及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進行了論述。從文本的考察不難發現,恩格斯并沒有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系統的論述,而是根據歷史事實來進行闡述。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觀的考察
在對《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觀進行考察前,我們首先應該清楚地知曉《形態》是在怎樣的現實背景下寫的。1845年6-10月的德國理論界堪稱“熱鬧非凡”,6月赫斯發表了《晚近的哲學家》,在文章中對費爾巴哈進行批判。該月25-28日,費爾巴哈的《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談<基督教的本質>》發表,在文章中費爾巴哈針對赫斯的批判進行反駁。10月鮑威爾發表《路·費爾巴哈的特點》,在文章中提出費爾巴哈的“類本質”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本質上是沒有區別。與此同時,施蒂納發表《施蒂納的評論家們》。以上就是在《形態》寫作之前的德國理論界動態。
所以,《形態》首先就要對以往的哲學進行清算。在圣布魯諾和圣麥克斯兩節中,馬克思分別就鮑威爾對費爾巴哈和施蒂納對黑格爾的批判進行了反批判,指出了他們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甚至是扭曲,并且對他們哲學中精華的部分予以了肯定和支持。并且指出當我們想要批判黑格爾哲學時費爾巴哈是不可逾越的。由于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出版,此文章中的無政府主義是與馬克思準備要論述的社會思想相矛盾的,所以《形態》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形態》中馬克思的核心問題意識是建立有關“人”和“社會”范疇的總體聯系,以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對《形態》中有關“人”和“社會”的論述進行考察時,可以發現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馬克思強調“社會的”“人”,而恩格斯則強調“人”的“社會”。在論述歷史的四重規定時,在底稿中可以看見馬克思在旁做了批注。在“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旁加上了“黑格爾;地質、水文等等各種關系;人體、需要、勞動”。在第四個事實之后的“意識”旁邊加上了“人們之所以有歷史,是因為他們必須生產自己的生命,而且必須用一定的方式來進行;這是受他們的肉體組織制約的,人們的意識也是這樣受制約的”【12】。從這里的批注我們可以看出,并不是對四重規定的強調而是批判性的補充,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此處是恩格斯所寫。在論述“社會”概念時,馬克思是完全脫離黑格爾與斯密的“市民社會”概念。而恩格斯認為“家庭”是歷史的起點,人在家庭中從事社會的“共同活動”,這一思想中的“共同活動”是沿用赫斯所創立的特殊用語。綜上所述,在《形態》中二者談到“人”與“社會”時是有所不同的。
四、總結
結合文獻學研究和馬克思、恩格斯兩人在以上三本著作中所展現出的各自思想發展過程,我們是可以具體分辨出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是有微觀區別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都作了系統而深刻的論述, 有著自己獨特的風采, 從不同的切入點論述的同時又有高度的一致性, 都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列寧全集[M].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4][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第四卷, 210—23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6][7][8][9][10][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第二卷,81—1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簡介:肖安琪(1994年3月-),女,漢,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黑龍江大學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及其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