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美麗鄉村基礎,不但可以為農民帶來幸福感、獲得感,還有利于塑造農村新面貌,對國家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民作為改善人居環境中的主要群體,主動參與進來,發揮主體作用,一起共建、共管、共享,有利于建設中監督,管理上細化,長效上保持。為此,海永鎮認真貫徹黨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積極學習浙江經驗,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工程,群眾參事議事,調動百姓積極性和參與度,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關鍵詞:人居環境;農民;主體;監督
我國約有6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地區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以上[1],這就意味著農村人居環境的發展情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多硬仗要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受益主體是農村、農民,只有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把百姓的力量投入進來,改被動為主動,農民主體做好長效監督管理,運用資本運作,提高農民收入,盤活農村經濟,才能豐富生態,做到農村人居環境本質改變。
1目前影響農村人居環境主要因素
影響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因素很多,總結下來就是人的因素,錢的因素,機制因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這些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作為基層農村工作者,只有認清方向,理順思路,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行,才能逐步把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上來。
1.1人的因素
人是生活在環境中的,老百姓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會產生習慣思維,即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樣子,經常深入農村的人就知道,有的老百姓家里干凈整潔,有的就臟亂邋遢,這和有錢沒錢是兩回事,這就是人的因素,農戶因受教育水平、生活習慣、自我認識的制約,普遍認為治理是政府、村委會的事情,與自身沒有多大的關聯性,這是一個習慣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改變。有的農民家中很大一部分東西都舍不得扔,如雜草、木頭、器械亂堆亂放,進而影響整體。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使命和目標,60年代溫飽,90年代信息化,現在我們這個年代有實力和能力去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
1.2錢的因素
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與改善需要大筆的整改資金,在城鄉二元體制背景下,政府對于城鎮環境整治的投入遠大于農村,在人居環境投資上呈現“重城市,輕農村”現象,主要是農村治理面積大,內容多,回報少,目前,很多經濟不發達鄉鎮缺乏產業支撐,財政收入不足[3],投入人居環境上的資金少之又少。總書記說過,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資金投入后能更直觀的改變農村人居環境,并且能促使觀念的形成,對于人居環境的提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1.3機制因素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但要建、改、更要管,怎么管?管什么?需要制定一套機制,利用農民管農民,農民管干部,農民管事情,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發揮老黨員、老干部帶頭作用,傳達政策,宣傳精神。積極探索新的機制,搞出特色,不讓村規民約成為一紙之談,充分調動獎勵處罰機制,讓遵守的人得到榮譽,讓破壞的人付出代價。同時還要堅持規劃引領,政府引導,財政投入,農民參與,幫扶共建,社會支持的投入機制,堅持條塊結合、統籌安排的工作機制,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撬杠作用[8]。
1.4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是影響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兩大因素, 也是新時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內容。弄清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產生及處理情況, 對全面認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緊迫性、艱巨性具有重要作用。海永鎮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對接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種處理模式也有其明顯的弊端, 即對經濟條件的依賴性。
2農村人居環境情況,以海永為例
海永鎮坐落在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上,隸屬于南通市海門區管轄。50年的風沙,50年的沉積,50年的圍墾,沙背變良田,鎮內綠樹河清,被“江北人”稱“世外桃源”,她從小沙洲變成如今的瀛洲,從3000畝蘆葦蕩變成了14.88平方公里的生態小鎮,是歷經幾代人不畏困難,辛勤圍作而成的。轄區內有兩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共6000人,全鎮85%土地實行流轉[2],主要產業生態休閑農業、旅游業,全鎮無污染工業企業。
2.1農村環境變化
近幾年,隨著海門區委區政府推出海永“綠色發展,協同發展,特色發展”,海永的農村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土房變成了洋樓,水泥路戶戶通,解決了老百姓交通問題,農村旱廁100%實現改造,農村生活污水完成集中區改造,河道建立長效管理,黑臭水體全部消滅,農村生活垃圾按照崇明四分類法對接處置。
2.2以點帶面,人居環境工程獲得百姓點贊
海永鎮沙南村向華灣工程是2019年10月份開工建設的,面積8000平米,涉及周邊百姓48戶,依托上海知名設計公司設計,投資200多萬打造的人居環境示范點,集小公園、健身走廊、河道觀景平臺、村級道路美化、周邊農戶建筑提檔升級改造,綠化布置,與當地民風民俗相結合,突出特色、特點,不是一味的照搬照建,一到夏天傍晚,成為周邊百姓飯后散步打卡必經之地。回顧本次工程之初,老百姓不支持,甚至不同意工程進來,老百姓擔心工程虎頭蛇尾,擔心后面沒有人員管理,最后荒草成片,蚊蟲滋生,這些問題都在開始之初統統考慮到了,所以工程起點高,與百姓交流多,通過經常走訪,簽下“協議”,承諾建好、管好、維護好。有了萬事開頭難,才有建造標準高,整體效果美,后面老百姓紛紛到村里報名也要將自家門前院后打造成“花園”式環境。同年12月份投資100多萬建造的永北村“園圃”人居工程主要圍繞“花園、菜園、果園”進行三園打造,涼亭下,小河邊,微風拂來,花草舞動,好一副農村詩意美景。
2.3以農民為主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海永鎮在今年3月開展清潔周行動,通過廣播、微信、宣傳手冊、村民小組長上門宣傳,發動群眾清潔自家門前院后,出動人員360人次,清除河道垃圾30噸,亂堆亂放32處,拆除違章建筑28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年6月鎮開展的“清潔庭院”、“清潔樓道”評比,評選一部分示范帶領作用,通過實實在在的獎勵措施,吸引農民主動參與進來,避免“干部干,農民看”的怪像。因為只有把農民主體吸引進來,才能真正把農村人居環境這盤棋下活,走好。
3農民主體作用的推廣
農村環境整治,涉及面廣,事多,很多百姓認為和自己的關系不大,所以目前應該做的是讓老百姓擁有并維持好美的環境,只有這樣,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養成,讓農民感覺原來農村還可以這樣美麗,農村的環境才會形成良性循環。在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應采取有效措施并配以相應機制,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積極性,使得他們真正成為主體。與此同時,應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及企業的功能定位,一方面避免“越俎代庖”,另一方面防治推卸責任[9]。
3.1主體作用推廣調查
2019年10月-12月,隨機調查向華片區50戶居民共計100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69人,平均年齡56歲,就向華灣改造工程農民主體參與度調查,調查通過村居干部、老黨員、村民小組長實地走訪形式,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農民主體主動參與設計,愿意支付一部分資金整治環境;二是農民主體主動參與,不愿意支付資金;三是不愿意參與,不愿意支付資金。
3.2農民主體作用影響因素
(2)農戶個人特征 包括農戶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是否擔任過村干部4個變量,男性在經營家庭中起主導作用,且接受新的事物能力強,對環境支付的意愿也高[4],女性更注重家里面的環境。一般認為,隨著年齡越大,越關注身體健康,就越有可能愿意改善人居環境;調查反饋,25-35歲和60歲以上的人更愿意主動參與到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中來。另外,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對人居環境重要程度認知越高,支付意愿更強烈,主動性也高[5],擔任過村居干部的積極性高。
(1)農戶心里認知 包含農戶對環境危害的認知,如旱廁改造對于疾病控制,河道治理和物種多樣性,人居環境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表明,大環境對人的平均年齡有提升,住在公園旁,心態更平和,住在水邊的人壓力小,住高海拔地區,身材更苗條[6],但實際調查中發現,農戶很少有人考慮到這些,只有部分單位退休人員,更加注重周邊環境的重要性。
4結論與建議
農村人居環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復雜性多,農戶作為人居環境治理的直接見證者和受益者,其主體作用對改善人居環境有著重大積極意義,本文通過實例和調查對農民主體作用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強宣傳,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宣傳、集中培訓等方式改變農戶對于人居環境改造的認知、認識;另一方面,要鼓勵農戶對主體的自我認同意識,提高積極性和參與度,形成“上下互動,上下聯動,上下齊動”,達到溝通順暢,凸顯農民主體優勢。
第二,探索良好機制,經濟發展指標不能作為上下級干部考核的唯一標準,應及時出臺合適的制度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讓身處第一現場的村居干部研究提出合適的人居環境機制。可以考慮不同形式的政策,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要一味的“政府統一,強制改造”,避免出現“改而不用,越改越差”現象,即浪費財力,又不得民心。
第三,積極引導“跟幫種地”現象,讓一部分帶動另一部分,形成絕大多數農民主體參與進來。想法吸引運營公司,通過民宿,鄉村旅游盤活農村產業,讓農戶更加主動的投入到美好人居環境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光明日報,2018-2-6.
[2]施海東,潘秋梅,紀楠,以更高站位,謀更遠發展,全力打造海永世界級生態小鎮[J],城鎮建設,2020.01.03.
[3]周茂春,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探視及其協同治理[J].現代農業,2020,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