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譯 孟月凝
摘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時至今日,我國建筑行業相較于以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而在建筑工程項目當中,成本控制是其中非常關鍵的部分。在建設工程的過程當中,,所有參與施工的人員都需要盡可能的做好自身的工作,防止出現對人力、物理等資源的浪費,以此來確保工程的效益能夠達到最大化。在此所述的價值工程,實際上就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技術手段,來有效加強工程項目管理的現代化水平,這也是現階段應用及其廣泛的管理措施。本文首先對價值工程展開了深入分析,之后結合實際情況,對其在工程成本控制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為我國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幫助。
關鍵詞:價值工程原理;工程成本;控制
1、引言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建筑行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同樣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如今,雖然建筑工程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也隨之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成本控制就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材料浪費、投入資金超出預期等都是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呢。為此,施工單位要想進一步提高自身效益,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的做好建設成本的控制工作。
2、價值工程原理分析
就價值工程原理來看,它主要就是利用針對于施工系統、流程以及成本等各方面要素間關系的優化及改進,來實現對工程效益的最大化。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怎樣通過有線的資源成本來獲取到最大的應用價值,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問題。在工程建設的過程當中,要在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的情況下,在確保工程施工不遭受影響的,價值工程的原理促使施工單位要在社會的角度上去把握對工程成本的控制,而不只是在客戶、施工單位的角度上去把握成本。在實際應用當中,對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就是價值工程原理的根本任務,它能夠幫助項目的各參與方獲取到更高的效益。
3、價值工程原理在工程成本控制中的應用途徑
3.1強化觀念,加強管理人員素質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要想實現工程建設效益的最大化,促進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將價值工程的理論作為重點內容來加強應用,同時還要在實際的工程中充分的融入相關理論。在建筑行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價值工程的理論也將產生相應的變化與發展。所以,兼職企業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來盡可能的掌握有關理論,使其作用得以在實際工程中充分發揮。
建筑工程屬于組織性的活動。要想確保活動的成效得以充分展現,就應當強化自身的成本控制觀念,加強管理人員的素養。要知道,人是價值工程全過程中進行控制的主體,所以,必須要盡可能的建立起可靠的組織系統。該系的組成部分包括了技術專業各部門的設計、施工以及質量與經濟部門的預算、會計等相關人員。所以,在實施價值工程時,一定要充分把握系統工程要求,積極組織相關部門,結合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在工程實施的各個階段,充分發揮專業能力,盡可能的做好價值工程的管理工作,同時還要確保工程的質量。倘若管理組織的質量較差,就無法通過價值工程實現對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任何一個環節的管理產問題,都將會引發成本上的問題,這對于價值工程的成本控制而言非常不利。
3.2做好各階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3.2.1招標階段
對于整個工程而言,招標階段是業主控制工程投資的關鍵環節。在這一階段,業主能夠通過價值工程來把握功能和成本的關系,同時進一步明確價值工程評價體系,對工程實施所采用的技術及經濟性能予以全面的分析。由此來防止出現人為因素的影響,并徹底消除各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確保工程項目的承包商可以做好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
3.2.2施工階段
首先,要通過價值工程來實現對施工組織設計的完善與改進。對于整個工程項目而言,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是極其重要的,它可以確保工程施工進度與投資的合理性,并以價值工程來進一步加強施工組織方案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做到對資源的科學配置,以此來達到控制人工、機械等方面成本的目的,實現工程造價的最優化。
其次,通過對價值工程的合理運用來實現對項目材料的控制。在整個工程造價當中,材料成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對于材料的選擇,往往和工程成本以及質量有著密切關聯。將價值工程運用于工程施工中,可以實現對材料的有效優化。以價值工程來對工程材料的選擇實施優化,可以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減少工程造價。
最后,以價值工程來控制施工機械設備。現階段,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機械設備變得更加豐富,技術水平也變得越來越高。在機械設備選擇的過程中結合價值工程,能夠使得機械設備方面所需的資金減少,使得投資的價值得以最大化的發揮。
4、結語
對于建筑工程而言,價值工程原理是至關重要的。將這一原理運用在工程實施的各個環節當中,能夠有效做到對成本的控制,它對于工程效益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建筑企業一定要對此予以高度的重視,積極轉變自身觀念,更多的以其來實施對成本的管控,從而獲取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凱毅.建筑工程預算與工程成本控制探討[J].智能城市,2019(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