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勇
摘要: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物流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運行態勢,物流需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物流運行效率有所改善。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沖擊全球經濟,發展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關鍵詞:物流經濟結構;疫情;沖擊經濟
一、2019年物流運行再上新臺階
(一)社會物流需求進入到中高速發展階段
社會物流需求總體保持平穩增長,但增速有所趨緩,進入中高速發展階段。從規模總量看,201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98.0萬億元,從增速看,全年社會物流總額可比增長5.9%,增速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從年內走勢看,一季度、上半年增速仍維持6%以上,前三季度回落至6%以內,年底兩個月小幅回升。
(二)物流需求結構優化調整,消費物流新動能不斷壯大
從2019年變化趨勢看,工業物流需求貢獻率進一步趨緩,內需對物流需求增長的拉動繼續增強,進口、消費相關等物流需求貢獻率繼續提升,轉型升級態勢持續發展。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新動能正在快速集聚,持續發展壯大,成為支撐物流需求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單位與居民物流總額保持較快增長,新業態新模式仍是重要引擎。2019年消費相關物流需求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6.1%,增速比社會物流總額高出10.2個百分點。其中新業態新模式仍是拉動增長的重要引擎。2019年,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生鮮電商等新業態快速壯大,相關物流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9.5%,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11.5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貢獻率超過45%。快遞業務量完成630億件,同比增長24%。
(三)物流景氣保持活躍,企業盈利能力增強。
2019年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平均為53.5%,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中國倉儲指數平均為52.5%,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兩指數均處于擴張區間。顯示物流活動總體較為活躍,企業業務量水平均保持較好增長。
物流供需趨平衡,物流服務價格企穩。2019年物流業景氣指數中的物流服務價格指數平均為50%,比上年略有回升。從年內走勢看,價格指數呈現逐步回暖,年末逐步回升至年內最高水平。各環節價格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運輸環節中公路物流價格指數98.3點,比上年回升0.59%;倉儲環節中收費價格指數為51.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物流企業經營狀況向好,效益穩中趨升。2019年12月物流業景氣指數中的主營業務利潤指數回升0.8個百分點,至52.6%;倉儲指數中的業務利潤指數回升3.1個百分點,至54.5%。
(四)物流成本增勢趨緩,物流效率有所改善
2019年社會物流總費用比上年增長7.3%,增速比上年回落2.5個百分點,比年初回落1.2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比上年同期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運輸物流效率持續改善。物流運輸系統更為高效,鐵路、管道運輸費用占比均有提高,相對費率較高的道路運輸比率有所下降,顯示當前運輸費用結構更趨合理。各種交通方式向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聯運發展迅速,多式聯運及運輸代理等高效連接方式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
但從近年走勢來看,物流成本由快速下降期轉而進入平臺期。2017年之前,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連續下降,2018-2019年則有所提高。在未來一段時期,這一比率仍可能在14~15%的區間波動。
二、當前運行中的主要問題及2020年后期預判
(一)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增大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遏制,除部分地區外正在全面復工復產,市場信心穩步恢復,但疫情對消費、投資和生產形成廣泛沖擊,在經濟結構性和周期性因素之外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從國際上看,疫情在全球高度擴散帶來跨境貿易停擺、金融期貨動蕩、國際物流人流受阻,重創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疫情持續時間、擴散程度和各國應對措施有效性相互影響,對國際經濟、物流運行和企業發展帶來的更大不穩定因素,總體來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二)需求變化和成本壓力不容忽視
近兩年,社會物流總額增長呈現波動中趨緩的走勢,數據顯示,社會物流總額由2018年2月的7.7%,逐步回落到今年的6%以內。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物流需求規模也在由單一的規模化、數量化轉向系統化、多樣化。
在需求放緩的同時,物流行業業務量有所回落,企業運行成本持續上漲,部分領域盈利能力偏弱的問題依然突出。2019年物流業景氣指數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主營業務利潤指數全年均值50.1%,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顯示物流企業運行成本持續上漲,盈利能力偏弱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行業發展的困難與壓力依然較大。
三、結論
總體上看,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趨勢,當今我國物質基礎更加雄厚,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更加強大,市場規模優勢更加明顯,內需市場更具韌性,為疫后自我修復奠定了較好基礎。同時也要注意到,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