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離婚冷靜期”條款的出臺,夫妻忠誠協議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其如何挑起維持婚姻關系的重擔需要我們持續探討。但在法律理論及司法實踐中,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認定卻存在不同觀點,本文以實務視角展開論證,從理論與實踐雙重角度分析其效力性問題,并試圖就如何發揮其效能提出些許思考。
關鍵詞:夫妻忠誠協議;意思自治;效力認定
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于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并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離婚冷靜期”條款成為此次修法中的亮點之一,第一千零七十七條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后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1此條款無疑對近年逐增的離婚率帶來直接影響,給夫妻雙方重新審視各自的婚姻關系留下充足的時間。實踐中,夫妻間為避免上述婚姻破碎的局面,往往會簽訂忠誠協議,用以約束雙方在婚姻存續期間的行為。但忠誠協議的效力在司法實踐中尚有爭論,以下就圍繞該問題展開論述,以期對法律理論及司法實務有所裨益。
一、夫妻忠誠協議的概念
在我國法律體系內,夫妻忠誠協議尚未有明確的專業定義,新修訂的《民法典》也只是在第一千零四十三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且未對違反忠實義務做出任何處罰性舉措;司法實踐中,夫妻忠誠協議的內容也未有統一的架構組成,但通過對現有的理論探討及實踐中出現的忠誠協議書綜合研究,不難發現,夫妻忠誠協議基本都由人身、財產、處罰條款構成,暫且將其概念歸納如下:夫妻忠誠協議,即在婚姻關系合法確立的前提下,為維護婚姻關系長久持續,夫妻雙方就忠實義務協商一致,并就違反忠誠義務加處人身、財產等方面懲罰的協議書。通俗講,夫妻忠誠協議就是對過錯方的懲罰及對無過錯方進行補償的一種協議。
夫妻忠誠協議的本質是對未知不良行為的一種約束,而這種約束又是在夫妻雙方中平等存在的,促使雙方在婚姻關系中互相忠誠,達到法律強制性規定外的一種補充約束。
二、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分析
針對夫妻忠誠協議,由于涉及人身、財產多重內容,學界一直存在有效論和無效論兩種觀點,以下進行分別概述:
有效論認為,基于民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夫妻雙方在自愿、平等、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簽訂協議,不存在欺詐、脅迫,既未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又未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且與我國婚姻制度追求的和諧長久理念相符合。從實用性角度看,夫妻忠誠協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夫妻雙方的內生約束,故而應當是有效的。
無效論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層面的約束,往往會突破法律與道德的界限,對人身權利做出不恰當的約定,違背法律相關規定,造成忠誠協議的無效。《民法典》對夫妻忠誠義務也只是一種指引性規定,并未做出諸多限制,故夫妻忠誠協議應予無效。
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將夫妻忠誠協議判斷為有效或無效,應結合其實踐內容綜合判定,未與法律、行政法規相違背且雙方協商一致的內容應認定有效,反之則無效。故夫妻忠誠協議自訂立之初應處于效力待定狀態,待該協議履行的前提成立時方可進行效力判定。
三、司法實踐中對忠誠協議的效力認定
正是由于上述理論層面的不確定性,司法實踐中法院對忠誠協議效力的判定也未達成一致,下面列舉兩個案例進行探討:
案例一,魏某某與蘭某某離婚糾紛一案2中,雙方簽訂夫妻忠誠協議書,約定:雙方不得發生任何婚外性行為,如一方有違反忠誠義務行為造成離婚的,違反方失去孩子監護權,但必須履行撫養小孩義務和自愿放棄夫妻共同房產的所有權。法院經審查認為,原、被告簽訂的《夫妻忠誠協議書》系雙方自愿簽訂,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其中,關于夫妻共同財產部分,不違反法律規定,合法有效。但撫養孩子是父母的法定義務,不因雙方的約定而排除。
案例二,李某某與楊某某離婚糾紛一案3中,雙方簽訂保證書,約定:如果雙方分手,孩子和家產全部歸楊某所有。法院經審查認為,該保證書的真實性可依法確認,但該承諾系雙方關系不和時,原告李某某對感情所作的承諾,其中的財產處理部分,因違反了婚姻自由的原則,不能作為離婚時財產處理的依據。
上述案例僅是司法實踐中的縮影,基于對法學理論的不同解讀,法官所作判決也有不同。若案情類似,判決結果卻存差異,對于維護司法權威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言無疑是不利的。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唯一的法律遠比多重的結果更具公正性。
四、思考
鑒于理論與司法實踐中的現狀,從實用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在維持夫妻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若要充分發揮其價值,在簽訂該協議時應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夫妻忠誠協議需建立在合法有效的婚姻關系基礎之上,沒有法律保護的婚姻關系,夫妻忠誠協議也就缺失了存在的前提;二是夫妻忠誠協議必須雙方協商一致,不存在欺詐、脅迫等行為,嚴格遵守私法領域的意思自治原則;三是不得對抗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夫妻忠誠協議必須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任何超越法律法規界限的約定都會產生無效的法律后果,尤其要注重對人身自由、撫養權、探視權等內容的約定,法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容隨意修改;四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要符合普世價值觀,否則也可能被認定無效;五是要以書面的形式固定下來,將約定的內容具體化、全面化,避免純道德化語言的出現,未在協議中明確約定的內容在司法實踐中很難被認定。
同時,鑒于法律更新的長周期性,建議國家司法機關可否通過出臺指導案例或者司法解釋等較為便捷的方式對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認定給予明確指導意見,將夫妻忠誠協議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景春蘭.夫妻“忠實協議”的裁判規則解釋[J].政治與法律,2017(8): 153-160.
[2]柏能.論公序良俗原則在夫妻忠誠協議上的適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9-31.
[3]劉金凌.夫妻忠誠協議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11-14.
作者簡介:王鵬艷(1990.01—),女,漢族,河南湯陰,專職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婚姻、合同、醫療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