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戈 趙洪立


摘要:本文針對國有企業“十四五”區域規劃提出堅持兩個“一以貫之”,通過戰略意圖、事業洞察、區域布局構建區域規劃戰略制定模型,在“十四五”區域規劃中探索改革、發展、黨建一體化推進。
關鍵詞: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十四五”區域規劃;使命引領型
一、研究背景
我國已進入兩個百年歷史交匯期、外部劇變沖擊凸顯期、動能轉換風險管理期、卡脖子高技術猛攻期、要素資源稀缺爭奪期,未來以來,何以競勝。本文通過區域統籌發展規劃研究,提出堅持兩個“一以貫之”,以使命引領為核心,強化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的聯系網絡,避免區域間利益沖突給成員單位發展帶來的損害,在“十四五”區域規劃中踐行改革、發展、黨建一體化推進。
二、理論基礎
2.1堅持兩個“一以貫之”
2016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前者是國企發展之魂,或者說是國企姓國的根本,后者是國企發展之策,是國企要實現做大做強的現實路徑選擇。
2.2使命引領型戰略管理
中國電科作為國之重器,提出“十四五”規劃使命引領型戰略管理模型。從國家的戰略布局、集團的初心使命出發,聚焦主責主業,把黨中央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和戰略任務在集團公司層層落實,實現戰略管理深嵌業務管理的主航道。
2.3改革、發展、黨建一體化推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健全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和企業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國有企業是新時代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經濟組織,這一根本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牢固樹立“抓改革發展必須抓黨建、抓黨建就是抓改革發展”的理念。
四、實施路徑
4.1戰略意圖
強化全域多維統籌。通過塑造區域投資發展和公共品牌標識,強化國有企業在地方政府和百姓中的形象地位。強化中長期統籌。“十四五”規劃必須在謀劃2021-2025年五年發展的同時,還要展望謀劃此后十年(2026-2035),分別提出2025、2030和2035年三個階段的目標任務。強化多條底線統籌。面對今后五年經濟財稅下探風險,五年規劃首先要明確一個區域能夠承受的經濟運行和單位收入下行的底線,以及可能引發的就業底線,系統建立經濟運行風險管控機制。強化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統籌。物理空間方面重點強化陸海空“立體統籌”和區域協同發展“一體化”統籌;虛擬空間方面搶抓5G應用戰略契機,統籌本地區大數據、信息網絡等虛擬資源,與物理空間資源融合布局。
4.2事業洞察
首先梳理國家層面區域發展戰略的基本情況。其次是梳理區域地方政策。三是厘清國有企業區域發展基礎。重點要算清七本發展底賬:政策賬。開展對本區域產業政策、科創政策利用價值創造進行評估與診斷,努力提高國家及地方政府政策利用效能,積極探索政策空白區域,獲取國家支持開展先行試點。經營賬。梳理“十四五”區域地方經濟的上行壓力和下行風險,通過加強對本地區各成員單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凈利潤等多方面資金底賬的分析,明確本地區未來五年利潤增長潛力與可用資金規模邊界,以此測算今后五年各項支出底線、基礎建設融資數額頭寸空間,合理形成公司債務安全區域邊界,防止出現債務風險。資產賬。做好對全域資產總量統計工作,對存量土地、房產、重大設備設施等實物資產實施底賬數據的核算,建立有益資產白名單,明確無效低效資產退出路徑,鼓勵剝離無效低效資產,明確“十四五”區域資產利用整合方案,打造互融共通的區域資產利用平臺。產業賬。梳理本地區成員單位主責主業布局,全面分析本地區現有產業體系的業務收入、利潤、業務收入年增長率與區域、產業布局契合情況等數據底賬。人員賬。加強對全域人才總量、文化教育水平、每萬名研發人員中領軍人才數量等方面的數據和訴求整理分析,重點分析人才流動、人才流失帶來的企業人才結構影響,分析區域人才引進需求,以及相關匹配資源。技術賬。梳理本區域新技術的發明和進展,包括技術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研發平臺數量、近三年年均獲國家級科技獎數量等情況等指標。標桿差距賬。加強本區域企業與國內領先的其他央企區域企業在經濟規模、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差距分析,明確量化差距、追趕方向和對策舉措。
4.3區域布局
研究分析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相關理論和國內外優秀企業區域發展典型模式,提出“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區域布局的整體思路建議、目標建議和推動區域布局優化調整的重點抓手項目建議。
描繪四張區域發展藍圖。一是區域內統籌發展路線圖。研究明確“十四五”本區域內成員單位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策略、階段目標和指標體系,特別是要對接國有企業的“十四五”戰略目標,對標國內外先進企業戰略規劃目標和指標體系,研究確定本區域“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趕超指標體系,并形成多情景下全域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方案和其他指標目標設定目錄。二是科技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重點加強對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的選擇、調整和聚焦,結合新時期軍事裝備迭代升級和前瞻性發展策略,主動順應國內外產業風口轉換變化趨勢,研究形成“軍民融合+優勢產業+創新技術產業+前瞻性技術產業”的梯度培育發展路線圖。三是資源要素分布圖。在滿足軍工產品需求的基礎上,依托本地區產業能級的需求,加強對高端人才、獨角獸企業、先進技術等相關高端要素資源的數據整理,形成上下游要素資源分布目錄圖譜。四是區域協同發展圖。落實國家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明晰本地區在融入區域一體化、對接臨近中心城市、深化海外創新合作的角色扮演和契合路線,以及需要重點搭建的區域公共平臺、對接專項規劃、利益共享機制等。在強化軍工電子國家隊的同時,進一步與地方形成科技產業共榮體。
編制四項專題清單。一是重大問題清單。系統整理本地區各成員單位黨委重要戰略部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重要專題和短板瓶頸,形成本地區“十四五”發展重大問題目錄清單,并對重大問題的深刻原因、發展趨勢做出剖析,最終形成解決該問題清單的方式方法或方向路徑。二是產業正面清單。參照國內自貿區經驗和自身發展定位需求,在加強產業體系調整完善的基礎上,編制產業準入正面清單,匹配專項扶持政策和平臺載體。三是重大項目清單。聚焦“十四五”本地區功能定位、產業升級和區域布局等,編制重大項目建設清單,充實項目儲備庫,做好項目投融資計劃。四是任務責任清單。根據各成員單位的職責,通過編制實施任務責任清單推動重點工作目標化管理,分解為五年每年具體工作和目標任務,進行定期督查并全面落實落地。
搭建兩類發展平臺。一是智能超級平臺。抓住啟動5G的戰略機遇,在適合的地區探索搭建大區域數據樞紐港,建立本地區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實現物聯網全域覆蓋,爭取在智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率先進入5G時代。二是重大科研平臺。按照構建自主可控產業與科創體系的邏輯,積極申報并優化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研設施和產業科創平臺。
探索四項改革方案。一是規劃調控改革方案。加強對區域空間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科技創新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資產經營規劃、國際業務規劃等的統籌協調。二是資產利用改革方案。立足高效率高質量利用土地、房產和設備,加強對土地存量盤活、增減掛鉤,對房產、設備使用效率、效益等多維度制度改革創新。三是金融創新改革方案。立足服務本地和周邊產業發展、區域建設的需求,結合地方財政的優勢,探索在投融資服務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四是人才集聚改革方案。探索實施全域人才高峰計劃,引進高精尖人才,改革人才引進和使用體制機制。
五、小結
“十四五”時期既是中國經濟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必須堅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實現成員單位內的知識共享機制和信任機制的良性發展,創造產業集群的創新氛圍和創新力,以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構建改革發展黨建一體化推進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 1 ]胡愛民. 構建改革發展黨建一體化推進工作格局 引領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J]. 求是,2019,(12).
[ 2 ]劉紹榮等.《平臺型組織》[M].中信出版社,2019.
[ 3 ]爾令奇.落實好兩個“一以貫之” [N].光明日報,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