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曉
摘要:歷史文化名稱保護和發展是國家和民族的重要事業,古城的發展不能是以犧牲古城的長遠利益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為代價。以青州古城為例,實地考察,分析了青州古城的現狀問題以及古城的歷史文化資源,探討青州古城發展所出現的問題。就科學合理規劃、發展本地特色文化、加強宣傳推介和建設人才隊伍四方面提出了一些應對建議。
關鍵詞:青州古城;文化傳承;發展;地方文化特色
引言
我國國務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此后,又增補了幾批,截止2018年5月2日,總計13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名城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更具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等新的研究價值。本文基于青州古城的調查,重點考察青州古城的保護發展所遇困境及其原因所在,進而提供一些對策建議,希望為地方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為歷史名城保護發展拓展新的思路,彰顯區域發展特色。
一、青州古城的旅游開發現狀
自青州古城被列為歷史名城以來,經過多年投資開發,青州古城發生了很多變化。如青州的交通相比過去更便利和暢通,街巷的道路得到修繕,使得古城的歷史韻味得到留存。古鎮的設施也變得完善和現代化,以及周圍酒店的設施現在也開始采用智能化,既方便了游客,也提高了游客的體驗感和舒適感。而且青州古城的景觀和建筑外的小景觀做的很出色,區別于其他的古城,青州古城主干道的店鋪面前都有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還有各個展館的景觀有各自的特色,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由于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引進資金和商家不足,使得開發并不完整,規劃也不完善。因為急于發展,導致盲目建設和急進更新,古城大部分商店,尤其是主干道上的商店多是全國的連鎖店,例如:正新雞排、潼關肉夾饃、酸辣粉等。古城里面沒有太多屬于應有的本地文化特色商鋪和小吃。還有古城內很多建筑閑置,沒能引入更多的商家和特色商家入城,與印象中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出入。而且古城中一些現代建筑和部分小區建筑破壞古城整體的美感,以及夜晚時的一些小巷沒有路燈,容易造成游客看不清或者摔倒等安全問題。
二、青州古城的既有基礎
(一)青州古城概況
青州是古九州之首,已有7000余年的發展史。在2013年11月18日,國務院將青州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青州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青州地處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東扼半島,南控沂蒙,北望渤海,為歷代軍事重鎮。
現青州古城旅游區的大致包括三部分:古東陽城的北關古街區、宋城;古南陽城區域內的南陽河觀光帶、偶園歷史文化街區、南門街區以及東關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區。城內現存古街巷上百條,包括被評選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昭德古街,以及偶園街、東門大街、北門大街等街巷,大部分街巷的名稱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些街巷肌理清晰,空間布局完整,較為完好地保留了古城傳統風貌,其中,北門大街、偶園街、東門大街是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街巷。還有青州博物館、三賢祠、李清照紀念館、萬年橋、宋城、偶園、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貢院、魁星樓、歐陽修山齋等多處景點。
(二)歷史悠久的古代建筑
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打,青州古城的空間布局、街區和部分歷史建筑依然保存的較好。大部分街區都是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古城的建筑有宋代所建但明清重修的魁星樓,為兩層建筑,古“青州十景”中有“南樓夜雨”一景,即此樓此景;北魏時期始建到金元明清時期為府署所在的南陽古城,初為土城,磚城建于洪武三年,有海晏、岱宗、阜財、瞻辰四座城門,各類衙署、廟宇、書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元朝建造的真教寺是三大伊斯蘭教寺之一,并被封為官寺,它的建筑特色是將阿拉伯建筑藝術與中國建筑藝術于一體,遠看象中國古式建筑,近看又處處有著阿拉伯建筑風格的痕跡;還有原先為衡王府東花園,到后來成為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告老還鄉后的住所——偶園,它北面與古樸寬大的馮氏宗祠,樓臺參差的馮宅連為一體,互相襯托,實際上是一組宅第、宗祠、園林相結合的三位一體古代建筑群體,這個花園因為是之前衡王的東花園,因此,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宮內的御花園相仿,其藝術構思與疊石風格技巧與中南海瀛臺完全一致。
而最普遍的建筑是分布在大街小巷的青州民居院落,它的一些門窗細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時代的典型特征,整體簡練凝重大氣,而不失細部的細膩奢華。如常采用豎欞和方格窗、正廳前常建有露臺、插栱的應用、屋脊端部基本不起翹與垂脊形成有力的直角交叉、舉折大多符合清早期雍正年間編寫的《清代官式營造則例》,而在墀頭部位的框邊又常帶有蓮花須彌類型的雕飾、重要廳堂的屋架會有綠旋子帶錦文彩繪、室內的隔斷裝飾也大多為方格,清代晚期建筑隔斷會有較華麗的裝飾,顏色多為暗紅等。
青州沿街商業建筑色彩基調以沉穩的黑色為主,邊框、封檐板等勾飾紅色邊框或綠、青、黃色色塊。門板或沿街大門上張貼紅色對聯或年畫,以街中色彩艷麗的行業懸挑幌子和遮擋布幔、廣告牌匾等來體現大街熱鬧的商業氛圍。青州民居以硬山式為主,用小青磚仰鋪,屋脊平直,或實心磚或小瓦片堆砌;垂脊或合瓦三道,或豎磚上合筒瓦,一般帶外撇戧脊。
(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
青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青州的花毽、挫琴、刺繡、滿足八角鼓等,它們都擁有悠久的歷史。例如,青州挫琴是世界上最早的拉弦樂器,它是一種形制奇特而古老的樂器,僅見于青州。它由梧桐木作琴身,絲弦作琴弦,高粱稈作琴弓。青州花毽,從古代的"蹴鞠"發展演變到今天的花毽,中間融入了多種武術與舞蹈等方面的技巧,不僅動作優美,而且能夠強身健體。青州花毽花樣有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現已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州有一種刺繡叫青州府花邊,是魯繡的一種。它以精棉線、亞麻布為主要原料,經編織、刺繡制成的高檔手工藝品。它的工藝傳承主要是藝人之間相互傳授,有想學的就跟老藝人學習,學會為止。
三、青州古城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逐漸消減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通過將部分房屋改造成民宿、開民族風格服裝店和文創店等方式,來迎合消費者的體驗需求。雖給村民帶來了一些經濟利益,但是古城的發展容易忽略自身優勢,在建設中忽略民居所蘊含的地域文化、拋棄自己的傳統習俗、丟掉自己本身的地方文化資源,盲目套用成功古城的開發經營模式,使得古城并沒有地方特色,與其他古城大同小異,忽略了古城的長遠發展。比如:在古城區內,濰坊地道菜、早點以及小吃非常少,例如:濰坊特色菜拌拉皮 、芥末雞、甜醬肉、城隍廟肉火燒、和樂、卷餅等。魯菜作為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在古城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現。還有青州府花邊刺繡、風箏和楊家埠年畫等是濰坊出名的文化品牌,在古城確沒有看到,反而開設的是一些全國都有的文創店,以及北門里的數家畫店林立卻沒有特色。
(二)因過度開發而忽略掉的文化傳承
古城的歷史建筑和民居院落構成了這座歷史文化名稱的外在風貌, 而它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和節慶文化等活態文化則是古城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雖然現在有一些傳統節日的風俗體驗和傳統節目的表演,也建立了一些民俗館和文創店,甚至制作一些手工藝制品,但是對古城活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十分有限,并沒有真正把精力放在活態文化傳承上。風俗體驗和傳統節目沒有固定的觀看時間,并不是所有去青州古城的游客都可以觀看體驗,想去的游客也不能根據節目演出時間安排行程。古城文創店所賣的商品都是淘寶店和其他古城文創相同的產品,沒有屬于青州地方文化的特色,使得青州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展現,游客缺乏深層次的文化體驗,也只能是熱鬧一陣子,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城鎮化發展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沖擊
古城大部分的巷道、古建筑和民居院落等歷史環境要素保存相對完好,傳統格局留存至今。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部分老宅的內部空間功能已無法滿足現代居住的功能需求,空間也沒能改善更新,所以在規劃規劃模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古城風貌同樣受到一定沖擊。現在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許多老宅閑置,年輕人搬離古城,留存的原住民中,老人、婦女、兒童居多。古城居民的搬離,以致古城的民俗文化無法傳承,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難以為繼。
(四)新建建筑對古城風貌的影響
古城應是傳統生活方式具體表現載體,它反映著特定時期下民族文化、經濟水平及民俗民風等的需求[1]。同時政府管理部門意識到保護古城的重要性,但是未能做出更專業的規劃。古城的原始風貌受到了現代居住文化的影響,很多民居由于居住功能的需求,在改善居住功能的同時,連原有的風貌及傳統元素一并破壞掉了,使得古城歷史建筑附近穿插現代多層的建筑和小區,導致古城建筑風格各異。
四、青州古城促進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合理編制規劃,堅持可持續發展
首選,明確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工作職責,使青州古城的保護和發展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其次,建立廣泛參與機制、保障財政資金投入。古城街道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涉及道路和民居院落修繕、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美化等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并作為引導,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工作[3]。最后,聘請專業團隊,協助對古城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挖掘,并讓規劃團隊系統地了解村子的歷史。規劃要秉持堅持適度開發的原則,明確古城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充分利用挖掘的古城歷史文化資源,盡可能的保存古城文化的“原真性”。
(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本地特色文化
青州古城擁有許多的活態文化資源,我們可以擁有其優勢,打造屬于青州古城的特色品牌。比如魯繡的青州府花邊,我們可以開設特色培訓班。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從穿漢服和舉辦漢服盛典等活動這一點就能發現。培訓班同時還能讓傳統手藝更好的傳承下去。也可以與文創店合作,出一系列的周邊作品,例如刺繡手拿包,帆布包,絲巾等等。還可以請風箏和楊家埠年畫的手藝師傅一周或者半月一次來古城,讓游客觀賞和學習如何制作等。
還有濰坊著名的小吃以及家常菜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引進城隍廟肉火燒的分店,解決游客的早餐問題;濰坊地道菜的菜館多開設幾家,游客來這邊旅游,不僅僅是看古城的空間布局和歷史建筑,更多的是想體驗青州古城的生活方式和品嘗當地特色菜;還有隆盛糕點始創于清道光緒年間,隆盛糕點集古今青州清真糕點之精華,產品基本上是京式和蘇式品種。隆盛糕點不僅繼續售賣傳統的糕點,還要制作出符合更多人口味的新品種糕點。與此同時,開設線上商店,方便游客回頭購買。
(三)加強宣傳推介,搶抓發展機遇
首先,做好青州古城文化遺產詳細調查,設置專項基金。在微博和公眾號等新媒體上做主題宣傳,以及廣告和期刊上展示宣傳,政府部門建立信息平臺,對接社會各界資源,如特色小吃,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等。 最后,古城區開展各種講座、演出展覽以及民俗體驗班,鼓勵社會各界投入、參與和幫助古城保護。
(四)建設人才隊伍,提高居民能力素質
古城建設還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可以加強與高校、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等之間的合作。通過舉辦論壇、比賽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和高校學生等一起參與到古城建設當中,可以在歷史文化資源挖掘、規劃、保護、利用和開發等方面,吸取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與此同時,通過給居民優惠政策開展創業,提供相關就業崗位,吸引中壯年人留在或返回古城,參與建設。對古城的居民進行系統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個人能力和整體素質。還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評價機制,對在保護和利用方面做得好的人進行激勵和評價,使人才能夠最大限度的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五、結語
歷史文化名稱構成其價值的根本不僅僅是其歷史文化資源和歷史建筑,還有在古城內生活的居民。古城發展不應當過度商業化,防止出現烏鎮、陽朔等那樣過度商業化的情形。正如馮驥才老師(2013)認為,每個村落的保護形式應因地制宜并保持個性[2]。不同的歷史名城,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的發展方式,不能因為發展經濟,忽略本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因此,在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保護和發展方法,保持古城原有的獨特個性和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
參考文獻
[1]公茂武.廣西傳統村落分級分類保護研究[J].廣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2014( 11) : 27-33.
[2]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類文化遺產[J].民間文化論壇 ,2013(1):7-12.
[3]張云蘭.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以廣西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7(02):139-146.
[4]單德啟.動向·思索·建言——關于城鄉統籌背景下村鎮發展的幾點個人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2(11):64-67.
[5]陽建強.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30(01):7-10.
[6]侯宣杰,夏秋麗.古鎮旅游開發中的利益協調與社區和諧——以廣西揚美古鎮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16,36(03):49-53.
[7]劉志宏,李鐘國.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規劃建設研究——以廣西少數民族村寨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5(09):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