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情就像一場冒險,賭注了一生的幸福。愛情既是美好而又神圣的,又是曲折而又艱險的。我們天生就擁有愛的權利,但是我們也天生就擁有恐懼的感覺。愛情就像披著狼皮的羊,令人捉摸不透。因此對待愛情,我們需要去學習分辨能力,去學習正確的愛情價值觀。
關鍵詞:愛情價值觀;愛情三角理論;情感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它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對愛情的認識、觀點至今仍引發著人們的爭論與思索。愛情心理學這門課程便是對男女戀愛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其中包括了戀愛心理和婚姻心理兩部分
愛情是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因此我認為愛情是神圣的,它不是社會和父母對自己必須要求達成的任務,而應該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彼此真誠,彼此包容。
大量空余的時間讓我們無所適從,遠離父母的生活讓我們學會獨立,面對校園的戀人讓我們生感寂寞。我們該如何找到真正的愛情,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終身伴侶,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愛情價值觀。
愛情價值觀就是人們對愛情的認識與理解,對待愛情的態度以及追求愛情時的價值判斷和內在標準。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愛情價值觀有所了解,并作出適當合理的調節,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好的領悟愛情這門藝術的真諦,打造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這也是我們學習愛情心理學的原因與目的。
之前的我認為愛情就像小說里描寫的一般矢志不渝,轟轟烈烈。對此,我充滿羨慕與渴望,渴望擁有愛情的甜蜜與心疼,期待擁有一見鐘情的怦然心動。但由于自我內心的自卑與矜持令我對愛情缺乏熱情主動與追求,即使遇見心儀的女生也不會,因為我更害怕被拒絕。
沖過硝煙彌漫的高三,跨進美好向往的大學,成為被人們寄予厚望的天之驕子,而我在激烈奮戰的高三時刻與她經歷了從相識、相熟到相愛的整個過程。正所謂“落花有意,流水有情”,在分到一個班級時,我幫她的搬書行為給她留下了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學上,人們對于一系列出現的事物,往往對最初出現的印象更加深刻,這就是“前因效應”。隨后,在接下來的半年沖刺階段,我被分配到了另外一個班級,但我卻抽出每天晚自習的一個小時,偷偷地與她在操場上散步、交談。我們每天都會分享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所見所聞,同時也會給彼此寫一段鼓勵的話,就這樣,當我們共同分享時的美好時光便涌流到互愛關系中并使它更加美好,并且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而這些美好時光的記憶就成為了我們異地時的慰藉與力量。親密,就是我們之間感覺親近,溫馨的一種體驗,斯滕伯格三角中的“親密”就是如此。
高三,是同學最緊張最激烈的時刻,家長時刻禁止孩子早戀,學校嚴格監管學生戀愛。但我卻有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種態度,如這般,我們便偷偷地度過了美好的高三。由于高三期間我們的愛情遭受到極力的阻礙,但壓迫并沒有導致我們分手,反而使我們更加珍惜,更加愉快,我們之間的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靠。我們像極了羅密歐和朱麗葉,雖然我們雙方不是世仇,我們也不會因此而殉情,但我們愛情加深的經歷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愛情受到的挫折越多,感情就越深。
愛情,就是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它由對異性具有珍惜的情愛和由異性間所產生的依戀及理想、個性追求等復雜因素綜合的情愛組合而成。愛情三角理論中“激情”就是一種強烈地渴望跟對方結合的狀態。而當愛情來臨時,我們應該享受激情,但是,不要把它當做維持愛情關系的基礎。
當然,婚前性行為在傳統觀念中是非常不正確的,認為這是對雙方的不尊重,認為這是自己的人生底線。因此,在我面對愛情摩擦上的需求的時候,我跟她進行了深層次和坦誠的溝通,分享內心深處的感情,并且尊重她的選擇。最后,當我們發生了愛情的摩擦之后,我們之間并沒有發生不愉快,相反,我們更加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她雖不具有性吸引力,但在我們交往之中,她內心的善良深深的吸引了我,她的內在美彌補了外表形象的不足,平平的相貌加上內心的善良,使我覺得很美。或許日久生情的“多看效應”就是從此而來。
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當我深深愛上她的時候,我覺得她是如此的完美無缺,那一刻我產生了配不上她的自卑心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染色效應”,但她能夠幫我解開心扉,讓我明白人無完人,此時的我決定這輩子只選擇她。
親密、激情、承諾同時具備的我們,是屬于完美愛情的。兩年之間,共同戰斗了一年,異地相愛了一年,我們尊重對方,給予對方支持,美滿的愛情達成了精神的和諧與心靈的溝通。度過“一年之癢”的我們,深刻地明白人類的本性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誡了我們情侶之間應該互相肯定,互相鼓勵,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挖苦。
愛情不一定轟轟烈烈,唯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擺正愛情的位置,雖然沒有愛情的人是不完美的,但只為愛情而活卻又是蒼白無力的。羨慕黃昏下,互相攙扶的老夫老妻,沒有言語卻有陪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停留在這安靜的畫面中!
“誰都害怕受傷,卻不能因為害怕而不去嘗試”,請你們認真理性地對待內心對于愛情的呼喚。我愿有緣人終成眷屬!
參考文獻
[1]李培榕.戀愛心理學課程心得報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道客巴巴.
[2]愛情三角理論.百度百科.
[3]愛情心理學.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白浩森(2001.03.10——),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學校: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口腔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