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騫
摘要:現代藝術設計的領域中,首飾藝術作為單獨一支存在和發展。幾十年來,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和形式。縱觀其發展,專業主張和流派更迭,是追隨美術流派而變化的,時至今日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擁有豐富的表現形式。
正文:
現代藝術設計的領域中,首飾藝術作為單獨一支存在和發展。幾十年來,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語言和形式。縱觀其發展,專業主張和流派更迭,是追隨美術流派而變化的,時至今日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學術體系,擁有豐富的表現形式。
就表現形式進行探討,從首飾藝術脫離服裝服飾單獨存在到今天的觀念首飾藝術,目前是豐富的多樣形式并存。
第一種,作為小型雕塑被創作的首飾藝術形式,在首飾作為藝術形式獨立存在的初期,一直延續到現在,藝術家們深愛這種創作形式。它是一種易于表現藝術家自我的形式,可抽象,可具象,可根據不同的題材最大限度的自由創作。這在首飾藝術獨立初期是一種流行的表現形式,一直延續到當代。今天,許多藝術家仍以這種形式表達觀念。它沒有因為流派的迭代而被代替,相反,它被賦予新的內容和概念,發展出勃勃生機,被廣大首飾藝術家所喜愛。亞洲藝術家尤其擅長這種表達方式,例如:日本首飾藝術家平松寶城,他是最早將西方現代首飾帶到日本的人,他一直在用小型雕塑的形式進行創作,是日本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首飾藝術代表人物。中國首飾藝術先驅唐緒祥也是一直在小型雕塑的首飾領域進行創作。用這種形式進行創作的歐美早期著名的藝術家有意大利藝術家布魯諾.馬蒂那滋(Brunu Martinazzi),德國藝術家歌德.羅斯曼(Gerd Rothmann),英國藝術家溫迪.羅姆薩(Wendy Ramshaw)等大師級人物,他們一生都是用造型語言在創作像小型雕塑一般的首飾藝術作品。
第二種,是強調純構成語言的首飾流派,在這樣的風格中,藝術家們研究的是空間構成的抽象語言,作品更加注重的是形式平衡,并不注重表達意思或表現自我內心世界。有人用直線的單元來組成空間感的首飾作品,線與線之間形成的空間平衡美感是藝術家所追求和研究的目的,比如日本藝術家關根正文的作品。這類藝術表現形式是設計學科產生并發展延續的結果,作為設計基礎的構成學是這些首飾藝術作品的形式法則依據。設計師類型的首飾藝術家更偏好于這類作品的創作。德國首飾藝術家喬治.多布勒(Georg Dobler)的作品也是多以線的元素來組成不同質感的空間,他的線更自由,或曲或直的線,形成立體空間,這些作品有的是胸針有的是項圈,藝術家本人的閱歷和藝術功底讓這些細線組成的作品散發出優雅和平衡。意大利首飾藝術家格萊姆保羅.巴博托(Glampaolo Babetto),擅長運用單色塊、方直的幾合體,極簡的構成語言在他手中熟練組合運用,創造出直接、銳利、現代的構成之美。挪威藝術家托尼.維格蘭(Tone Vigeland),她的作品將一個幾何型小單元比如方形小金屬片,復制許多,按照設計好的形態連接在一起組成一件首飾,當這件首飾被人佩戴之后,與人體相貼合形成與靜態時完全不同的形態。無論是靜態時還是動態時都完美的演繹了構成的形式法則,達到一種至極的平衡。這幾位都是以這一類作品著名的世界級藝術家。
第三種,是隨著藝術流派當代化流行而興起的觀念類首飾藝術,這類作品不拘形式、材料和配戴方式,注重的是通過首飾媒介表達觀念,更注重首飾與人之間的關系探討,更探尋首飾藝術核心的哲學思考。像德國藝術家奧托.昆茨里(Otto Kunzli)的作品《悲傷的項鏈》,征取自世界各地的“已廢棄的結婚戒指”和它們背后的故事,將這些戒指切開再連成一串做成項鏈,那些故事被寫成一本“經”一樣的手冊,擺在旁邊。從外觀上,這個作品沒有設計的現代感和平衡美感,也沒有藝術品造型的表現力和藝術美,但是這個作品所呈現出的觀念是觀照世人苦樂的慈悲之心。日本年輕藝術家赤津章夫的作品《瓦片》,將瓦片作為材料,雕刻出各種項圈,無論這些項圈怎樣造型,瓦片自身的彎曲度都在其中,好像這個項圈內心的性格一般。只看外表,這是一些獨特,易碎的瓦片做的現代主義首飾,但是作者要表達的是作為瓦片這個材料不變的“性格”,以此強調日本人所重視的那種“根性”。隨著時代更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觀念首飾的道路上探索的深入而深沉。
還有,隨著當代藝術對新材料的探尋,首飾藝術中也興起一支對材料的可能性進行探討和實驗的藝術風格。這也考驗著藝術家對于工藝方法的掌握,并在其他材料上進行再次實驗的能力。例如:日本首飾藝術家飯野一郎的和紙首飾,將柔軟的和紙里面加了記憶鈦金屬骨架,但是和紙的柔韌細膩不受到破壞,再加上鈦金屬的輕盈,實現了即柔軟輕盈,又可佩戴不易損壞的首飾特質。飯野先生的多年扎實的金屬工藝經驗,在處理和紙的形狀、形態時也達到一種優雅適度的境界。再例如,英國藝術家彼得.常(Peter Chang),使用有色樹脂做造型,他的樹脂手鐲像是有機活體一般生動,將樹脂這種材料運用到極致,鮮艷的顏色,處理精美的有機造型無不體現出藝術家的工藝功底,作者借由樹脂材料建立了一套特有的工藝系統。日本年輕藝術家小林真一郎用樟腦材料做了一系列項圈,他將材料本身的特殊味道當成創作點,他本人非常不喜歡樟腦的味道,他想象出如果不喜歡這個味道的人帶上這樣一個項圈將是怎樣一種忍耐的心情,暗喻人要與不喜歡的事情長期共存需做好心理準備。
以上的幾種表現形式是大致歸納的現代首飾藝術的若干表現形式的縮影,這些表現形式也不是單獨割裂的,有的是相互兼容的,特別是在今天當代藝術潮流的影響之下,新材料、新觀念等首飾藝術作品中更是混帶著各種元素的,無論是做哪種形式的作品,考驗的都是藝術家扎實的基本功底,高度的藝術素養,以及藝術家觀照社會和人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