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滿爾江·伙加木尼亞孜
摘要:本文基于對博物館文物工作的了解,闡述了目前狀態下博物館文物編目工作現狀,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從科學角度、規范角度和實質角度三方面保證文物工作的正確性、規律性和有效性,切實提高文物編目工作質量和效率,在加強文物研究的基礎上,推進博物館建設積極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編目;文物分析
0引言
隨著現代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博物館作為文化聚集和傳播的重要媒介,對社會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必須不斷加強對文物的分析和研究,在保證相關資料具有絕對正確性的基礎上,繼而進行文物編目工作,真正意義上提升博物館的服務質量,為其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博物館文物編目工作現狀
想要有效開展博物館文物編目工作,首先必須加強對文物的研究,但是從目前情況看,博物館及相關人員沒有明確文物分析意識,相關工作也沒有嚴格落實和進一步開展,以致于不能及時給相關部門提供有效資料和信息,在此基礎上,博物館管理水平不高,同時也不能滿足現代化、智能化社會發展需求,因此,不利于博物館文物編目工作的具體開展,對博物館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2基于文物分析對博物館文物編目工作開展的有效策略
2.1從科學角度保證文物編目工作正確性
對于博物館文物編目工作來說,其屬于帶有科學性的研究工作之一,因此,必須加大對其的重視力度。由于文物編目工作是建立在對文物分析基礎上,而文物大多數都經過時代的變遷已失去原有特質,所以想要有效對其年份、材質等信息進行確定,在利用傳統鑒定方式的同時,還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有效判定,為保證文物編目工作質量奠定良好基礎。除此之外,在對古典書籍類文物應用傳統記錄方式進行編目工作時,不僅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征,還容易出現標注等錯誤,促使后來研究者對文物歷史的認識產生偏差,為此必須對文物名稱、年代等各項信息進行精準分析和記錄,同時還必須標注文物的各項價值,從而對文物在博物館中的分類進行明確辨別,比如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除此之外,為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可在文物編目工作中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強對相應信息的儲存性和應用性,同時還要標有與博物館相應的重要參考信息,加強對文物的分析研究與資料文獻的對比論證,通過此種方式能有效保證文物陳列的分類效果和質量,以及為相應文物科學研究提供科學的、可靠的資料,便于更實際、順暢的表達出文物的詳細信息。
2.2從規范角度保證文物編目工作規律性
在實際的文物編目工作中,想要有效辨別文物種類,明確文物研究方向,必須首先對文物進行定名,同時還要確保文物名稱具備生動現象、規范性等特點,所以,可從文物的歷史發展、外型、用途或材料等綜合方面進行有效定名,盡量做到參觀者聽聞其名可知其物的作用。對于文物的負面材料來說,可以讓其使用初始名稱,但是需要在原有名稱基礎上增添引號,從而使其與正面材料進行明確區分。對于殘存文物來說,其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在進行文物編目定名工作時,需對其性質進行特殊標注,如果遇到呈連續狀態存在的文物,在進行定名編制時也許進行特別標明,比如:樂器傭、十二辰傭等。
在進行文物編目工作時,必須將文物的件數和實際數量作為重要指標,以此為基礎進行文物名稱的具體標明。在具體的文物目錄編制后,需以此為基礎進行規范性、規律性編排,一般情況下博物館都會準備雙份編排目錄,一份提供給予參觀者,便于對文物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和查詢;另一份則由文物管理員進行有效保存,有利于切實做好文物的相關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為了確保文物編目工作的有效性和規范性,需根據文物的實際情況對文物進行編目分類大綱的有效擬定,通過相關部門確定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后,才進行精細化工作分析和制定,確保文物編目工作的順利進展。
2.3從實質角度保證文物編目工作有效性
為了突出文物編目工作的實質特點,必須嚴格遵循相關指導方針和政策,充分明確人才的重要意義,在原有人力資源基礎上充分調動積極因素,不斷提升人員編目工作的專業能力,加大對文物分析和整理工作的開展力度,提高文物的科學研究價值,為博物館文物研究和發展提供可靠資料及相關記錄,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效對文物進行編寫目錄、專題研究、撰寫著作等相關工作,真正意義上突出文物編目工作的實際作用。除此之外,在對文物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切實做好文物的陳列補充工作,同時還需對其內容進行修改和優化,從而有效提高陳列質量,便于參觀者對文物的了解和研究,在文物編目工作中,還可適當編制一些帶有輔助性和專項性的目錄,對推進博物館文物的保管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3結論
綜上所述,博物館開展文物編目工作是滿足現代化、便捷化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現代科學技術的逐步推進,致使越來越多文物被挖掘,從而造成了博物館中文文物種類多、樣式復雜的局面,因此,必須在對文物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開展文物編目工作,切實提升編目工作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參考文獻
[1]王貝.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物管理中文物保護的創新性路徑[J].中國地名,20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