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橫穿中國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能源資源十分豐富,具有較高的生態地位,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協調區域經濟和諧共進、打造“一帶一路”經濟帶的關鍵區域。《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一書針對黃河文明及黃河生態環境進行研究,明確了黃河流域的環境問題并非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而是當前生活在自然中的人與未來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的關系問題。全書分為九個章節,分別為第一章文明溯源,第二章黃河文明中心的確立,第三章早期黃河文明中心轉移,第四章周秦時期的黃河文明,第五章兩漢時期的黃河文明,第六章隋唐時期的黃河文明,第七章宋代的黃河文明,第八章黃河文明發展的軌跡,第九章黃河文明的地位、作用和貢獻。伴隨著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生態文明觀念的真正確立,黃河文明將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一書提出,黃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水能資源、煤炭資源、石油資源,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能源支撐。黃河流域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是社會安定、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另外,黃河流域還承擔著“生態走廊”的重要職能,起到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2019年國家確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對于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提升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對于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十分重要,黃河流域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方面有著重要戰略地位。
當前黃河流域的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嚴峻,黃河及其主要支流所承受的污染物已經超出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黃河流域的結構性污染現象較為嚴重,部分流域水環境污染情況十分嚴重。黃河流域存在大量高污染企業,石油、化工、造紙、煤炭等高污染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占黃河流域工業排放量的70%。同時,受限于黃河水環境較低的承載能力以及城市布局狀況,導致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污染大大超出自身承載力。監測資料顯示,黃河流域中有50%以上的區域無法達到相關水質要求。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地方政府的嚴格控制下,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壓力有所緩解,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強,但還未得到根本好轉。伴隨黃河流域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難度逐漸增加,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從當前環境污染入手,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立足黃河流域整體與長遠發展,平衡黃河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第一,完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法治建設。法治是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根本,尤其是2018年“生態文明”納入憲法,代表著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出現了新的契機。一是要完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法治體系,健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制度、保護制度與救濟制度。治理制度方面,明確周邊工業排污總量,各地區分段治理的同時,建立跨區域合作治理制度;保護制度方面,建設黃河流域環境保護執法團隊,打造跨區域、跨部門的環境執法隊伍;救濟制度方面,建立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日常化體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二是實現黃河流域環境保護政策與其他政策的協調互動。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法治建設,不僅需要環境保護領域的法治化,還需要與其他相關政策相協調,尤其是稅收政策、行政管理政策、基礎設施政策等。黃河流域環境保護政策與其他政策協調互動中要實現組織機構與法律、政策的一體化。組織機構方面,要強化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在制定黃河流域環境保護法律的過程中強化各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法律政策方面,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等非環境政策領域,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法治建設的全過程。第二,嚴格制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根據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來強化黃河流域水資源的調度與管理。把黃河流域生態用水納入黃河水資源配置管理中,重視黃河水量的調度管理,在保證黃河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實現黃河功能性不斷流。重視黃河流域周邊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保護源區、河口等關鍵區域。對生態受損的區域,如濕地等進行人工修復。加強黃河流域水文監測,完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第三,轉換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思路。根據黃河流域水體功能、水資源承載能力等實際情況,實行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黃河水環境質量考核等制度,加大對工業污染的治理力度。全面推動清潔生產,降低高耗水、重污染行業的比例,在保證黃河水體目標功能的基礎上,合理控制污染物入河量,實現黃河流域水生態管理。從目標總量控制過渡到容量總量控制,平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工業發展的關系。
基金項目:山東社科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研究”(20CCXJ2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學周(1969—),男,山東壽光人,碩士,濰坊科技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流域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