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瑩 by Yu Ying
9 月,筆者到長興訪友探石,“邂逅”了蘇州市觀賞石協會組織的太湖石尋根之旅活動,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賞石活動。與蘇州西山一樣,浙江長興也是太湖石的原產地之一。太湖是太湖石的原產地,太湖流域所產的太湖石俗稱“本太”,其產地主要在環太湖的蘇州、長興、宜興等地。蘇州與長興隔太湖東西相望,所產太湖石無論形質色都頗為相似,難分彼此。
其實,所謂本太,大多是產于環太湖的山中,又稱旱太湖石,枯而不潤,一般都有明顯的陰陽面。如此次我們走訪的長興縣煤山鎮白峴鄉的茅山,就是原來采集太湖石的要地,前兩年當地政府下令禁止亂采太湖石,如今山上一片狼藉。
水太湖石僅產于蘇州洞庭西山太湖水中,是太湖石中的精華,質地清潤堅硬,肌理帶有魚鱗紋或彈窩皴特征,在長興乃至其他地方并未得見,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古典園林置石中的水太湖石十不有一,基本上唐宋以后已成絕響。宋徽宗《祥龍石圖》,畫的極可能就是一方水太湖石。蘇州市觀賞石協會會長顧建華多年來致力于太湖水石的搶救保護和收藏展示,蔚為大觀。2019 年12 月7 日,其在蘇州東山太湖園博園建成的蘇州太湖水石藝術館開館,并舉行《波濤萬古痕——中國太湖水石藝術》新書發布會,筆者躬逢其盛,印象深刻。

石種:太湖水石
太湖石是最具文化底蘊的石種之一,唐宋元明清,從古數到今,太湖石一直是園林置石的首選,并留下了許多傳世名石;從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記》,到晚清學者俞樾的《冠云峰贊》,古代有關太湖石的詩文名篇更是數不勝數,無出其右。而且,雖然太湖是太湖石的原產地,但是太湖石的分布之廣也是其他石種中絕無僅有的,國內就有十多個省市有太湖石賦存,包括國外也有太湖石的產出。不過,就像大理石名稱一樣,其命名源自中國。比如,英國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現代雕塑中的“摩爾之孔”,就有人說其靈感來自于中國的太湖石。其實,亨利·摩爾并沒有來過中國。
記得2000 年10 月,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辦的“亨利·摩爾雕塑大展”,首次在華舉行,其中12 件大型雕塑作品在北海公園的湖畔露天展出,106 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室內展出,同時還展出了一些大師平時收藏的大自然的物品,包括奇石、樹根、貝殼、化石等,其中有一方太湖石,表皮為灰褐色,內質則黝黑如漆,石身有幾處孔洞穿透,一望而知應該是產自國外(英國)的太湖石。如今,越南和埃及等國所產太湖石,還成為了玩石者的“新貴”。

清代麟慶《鴻雪因緣圖記》中的拜石軒庭院

展望不銹鋼雕塑“假山石#61”

劉丹2013 年作水墨畫“翦淞閣藏太湖石”局部
中國太湖石在海外的傳播,至少在近代就已經開始了。如芬蘭籍瑞典藝術史家奧斯伍爾德·喜龍仁(1879 ~1966 年),1918 ~1935 年期間曾數度來華旅行,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并攝制了許多園林、文物圖照。1949 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國園林》(Gardens of China)(臺海出版社2017 年2 月出版有趙省偉、邱麗媛編譯本《西洋鏡:中國園林》),其中有近400 張圖照,包括蘇州園林和太湖石名峰“瑞云峰”,是西方首次系統論述中國園林的藝術特點和發展流變的開山之作。喜龍仁在書中提到,自宋代(其實是唐代)以后,太湖石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大自然杰作。他甚至注意到,清代麟慶撰、汪春泉等繪的《鴻雪因緣圖記》(道光二十七年刊印)中的北京半畝園(最初由清初園藝家李漁設計)中,圖繪拜石軒庭院中的太湖石布置。
從古代及至近現代繪畫來看,包括當代藝術中的雕塑、繪畫,幾乎絕大部分描繪石頭的作品,對象都是太湖石。因為,太湖石不但造型變化莫測,表現力極強,而且特征最為突出的就是透漏的孔洞。古典賞石所注重的瘦皺漏透的審美取向,按照明末書畫家董其昌的畫論(《畫旨》):“昔人評石之奇曰透曰漏,吾以知畫石之訣,亦盡此矣。”也就是說,在畫家眼中,帶有孔洞的透漏太湖石,是畫石、鑒石之要訣。

石種:太湖水石

石種:太湖水石

石種:太湖水石
更為重要的是,太湖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審美符號之一,它與古典園林密不可分,是古典園林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湖特產有不少,如“太湖三白”(即白魚、銀魚和白蝦),其實,太湖石才是太湖標志性的特產,具有世界性語言。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石。”
歷史上,太湖石的開發大致有兩大高峰,一則就是宋徽宗花石綱之厄,人們耳熟能詳;一則是清高宗北太湖石的發掘,也值得一提。其實,乾隆發掘北太湖石的初衷,也是有鑒于宋徽宗花石綱之擾民傷財,所以就近在北京郊區的西山(房山)大量開采北太湖石,賦詩作文,將它與蘇州洞庭西山太湖石相提并論,在御苑中大量布置。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乾隆在西山得到一方“文峰”,置于紫禁城寧壽宮景福宮門內,并作有《文峰詩》道:“西山去京無百里,車載非關不脛走。洞庭湖石最稱珍,博大似茲能致否。宋家花石昔號綱,殃民耗物鑒貽后。豈如畿內挺秀質,弗動聲色待近取。”云云。
相比起南太湖石,北太湖石稍顯枯澀,外形輪廓也少見跌宕起伏,但普遍體量較大,有的周身也遍布孔洞竅穴,但少見大洞。如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高宗在西山獲得太湖石“玲峰”,高逾六米,遍布孔洞,十分罕見,他賦詩稱之“體大器博復玲瓏,八十一穴過猶遠”,被移至圓明園文源閣前,也是當時圓明園最大最有名的一方立峰,乾隆將它與頤和園的青芝岫相提并論,所謂“青芝岫及此玲峰,二物均西山神產。”可惜此石后來毀于戰火,僅存幾塊殘石。如今,乾隆當年御賞的北太湖石尚存于京城有多方,其犖犖大者如頤和園的“青芝岫”、中山公園的“青云片”、北海公園的“云起”石等。
不同于其他石種,太湖石不但產地極廣,而且儲量極富,大小皆有,巨者可達幾十米,微者不過幾厘米,其質地變化差異也很大,優質如太湖水石,質地硅化乃至玉化,極易出包漿,更多的山產石質地粗糲,皮殼粗糙,不可褻玩,但恰好是旱太湖石表皮的這種枯澀感,令人遐思。如果說,古代四大名石的質色各有千秋,各擅勝場,那么,太湖石的澀,和靈璧石的潤、英石的皺、昆石的透相比,加上它的豐厚文化積淀,顯然更能體現“石令人古”的意趣,所以是古典賞石的杰出代表。
長興太湖石,其實也是有著深厚底蘊的。如弁山所產太湖石,至少在宋代已經聞名遐邇了,很多江南古典園林中的置石取自這里。詞人葉夢得晚年隱居弁山玲瓏山石林,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南宋杜綰《云林石譜》也收錄有“弁山石”。
說起當代太湖石文化在長興的勃興,石癡齊保相可稱得上居功至偉,他多年來癡迷于當地太湖石的收藏,藏室名“暫得軒”,所謂“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王羲之《蘭亭集序》)他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支撐起長興太湖石文化的大半壁江山,從2014 年12 月開園的中國太湖石博覽園,到2019 年1 月開館的長興太湖博物館,幾乎所有的太湖石藏品都是他的收藏,其中不乏精品。如太湖石“云岫洞天”(今歸蘇州南山堂藏),就是長興太湖石中廳堂石的名品,云頭雨腳,四面可觀,十分經典。

石種:太湖水石

蘇州留園“石林小院”湖石崢嶸

太湖石的澀,體現了一種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