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荷園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1]。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之“魂”,在近年來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研究內容。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不僅能夠深化鄉村振興內涵,而且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思想保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支撐。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2]。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此,首先要明確鄉風文明的內涵,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研究。
首先,鄉風文明是鄉村有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有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對鄉風文明的總體要求、核心內容、建設目標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指出“鄉風文明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演進過程,要在鄉村形成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3]。鄉村振興沒有文明風氣,是不可能實現的,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農村文明的不斷增進。有學者通過對鄉風、文明、鄉風文明三者關系進行探析,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社會風氣的進步狀態,是鄉風中摒棄了消極成分后的精華部分”[4]。還有學者則提出“鄉風文明是良好社會風氣、生活習俗、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綜合”[5]。作為農村社會風氣的概括,鄉風文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影響著農村的發展。
其次,鄉風文明是要促使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和規范。有學者通過對鄉村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發展方面進行總結,認為“鄉風文明是人們在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傳統美德和良好文明習慣”[6]。還有學者從鄉土文化教育與鄉風文明的關系中對鄉風文明內涵進行解讀,指出“鄉風文明是新時代鄉村的靈魂,是村民在生活中需要共同遵守的規范和行為模式”[7]。
最后,鄉風文明是不同于城市文化的新型鄉村文化。有學者從文化的角度對鄉風文明進行探討,指出“鄉風文明是一種與城市文化不同,又有別于農村傳統文化的新型鄉村文化”[8]。鄉風文明這種新型文化,就是要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吸收城市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將其與農村傳統文化相結合,促進農民的文明化和現代化,進而為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服務。
現有研究較為全面地總結了新時代鄉風文明的內涵,基本對鄉風文明建設要求和目標進行了探究分析。但現有研究側重于對鄉風文明內涵的歸納闡述,而忽視了對鄉風文明內涵的創新理解,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的鄉風文明與鄉村振興要求的鄉風文明二者的不同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三農”問題關系國計民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問題。鄉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基,良好的社會風氣不僅是鄉村發展的精神支撐,更是新時代鄉村建設的重要方向。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是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舉措,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因此,鄉風文明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為此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大部分學者通過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央文件精神的解讀基礎上,認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要求,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建設內容,有學者通過對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二者關系進行探討,指出“鄉風文明貫穿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9]。
其次,鄉風文明建設是提高農民精神文明的重要舉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積極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有學者認為鄉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設對農村的具體要求,“鄉村文化傳承、村民精神風貌改善、和諧社會構建,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10],通過鄉風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精神文化水平,從鄉風文明建設主體出發,才能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振興鄉村的戰略目標。也有學者從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的角度對鄉風文明進行分析,并強調“鄉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設范疇,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堅持和完善發展”[11]。
最后,鄉風文明建設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精神動力。有學者提出“培育文明,能夠激發群眾發展動力,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12]。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鄉風文明看作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要求之一,指出鄉風文明是判斷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指標。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經濟的發展并不能直接帶來農村鄉風的改善,鄉風文明建設進程中仍存在問題。
一是鄉村社會風氣不純。隨著國家城鎮化發展的深入推進,鄉村的村容村貌已大有改觀,但長久以來由于地域、生活習慣、受教育水平等問題的影響,農村仍存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社會等不符合的社會風氣。學者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存在的不良習俗現象,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迷信封建、攀比之風盛行,嚴重破壞了鄉村原有的樸素鄉風”[13]。鄉村所存在的這些不文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思想相悖,不利于對民眾的宣傳教育,大大阻礙了鄉風文明建設的進程。
二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文化基礎設施保障不夠。有學者基于對農村文明鄉風現狀的實地調研指出當前鄉風文明建設中文化設施保障還有待提高,“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方面,還存在著村級活動陣地功能不全、作用發揮不夠,鄉村文化活動還不能完全滿足鄉村群眾需要的問題”[14]。還有學者認為“教育陣地建設不足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無法有效提高的重要因素”[15]。鄉風文明建設缺少基礎設施載體,就很難發揮鄉風文明對鄉村振興的作用。
三是鄉風文明建設主體參與不足。村民作為鄉村的主要居住者,是鄉村建設的主要推動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村民自愿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不斷削弱,對鄉風文明建設的認可度不高。有學者通過對鄉村社會多角度分析,指出“農民無法認識到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并內化于心,也必然影響其認同度和支持度,導致其參與意愿較低而無法使鄉風文明建設外化于行”[16]。也有學者認為“鄉村的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務工或接受教育,鄉村地區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導致鄉風文明建設存在不少阻礙”[17]。在農村連基本勞動力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能投入到鄉風文明建設中去的人捉襟見肘。
對于鄉風文明建設中仍存在的問題,只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準對策路徑,才能更好地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針對鄉風文明建設,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鄉風文明建設提出對策路徑。
一是培育村民參與自覺。村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受益者。因此“要教化鄉村居民,加強對年輕一代的教育,讓廣大鄉村年輕人熱愛家鄉,提高為家鄉發展奉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8]。有學者指出要積極宣揚“進取型”人生觀、價值觀,引導農民形成穩定的價值認同,激發其積極主動性,投身于文明鄉風建設中”[19]。
二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改良不正風氣。有學者認為村民代表大會等制度是形成良好鄉風的鄉村內部辦事制度,要“充分重視并發揮鄉村典型榜樣的導向作用來教育農民群眾,使移風易俗工作能夠有效地在農民群眾中開展”[20]。還有學者從思想、文化、輿論領域等多方面提出建設農村良好向上風氣,要“努力改造農村落后文化,堅決抵制封建糟粕文化和外來腐朽文化,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有益文化活動”[21]。
三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力量,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引導者,支持者,推動者。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就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來促進文明鄉風的形成”[22]。基層黨組織是農村一切工作的帶頭人,有學者指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村級基層黨組織要主動擔當,綜合施策,起好鄉風文明建設的模范帶頭作用”[23]。
四是加強鄉村文化陣地建設。建設鄉風文明,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文化陣地必不可少。有學者提出要“通過建立農村社區學院,開展文化宣傳與傳承實踐活動,以此激活傳統文脈,滋養文明鄉風”[24]。還有學者認為“鄉風文明建設需要打造鄉村文化新地標,為村民提供具有道德教化、文體娛樂、知識普及意義的精神家園”[25]。完善鄉村文化基礎陣地建設,開展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以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方式影響人們對鄉風文明的認知,進而展現鄉村文明蓬勃的面貌。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一個持久的問題。當前對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農村社會現狀及農民行為規范進行,或將鄉風文明與城市文化、傳統農村社會文化進行比較。學者們都基本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要使鄉村具有良好的社會風氣、規范的行為習慣、有益的文化傳播、健康的精神風貌等內容。無論是鄉風文明的內涵、重要性以及鄉風文明建設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學者們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思想,為今后的研究探討提供了豐富的參照,奠定了基礎。但是現有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仍有待拓展。具體表現在:
一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分析還不足。現有研究多是從鄉村發展的政策要求出發對鄉風文明進行梳理闡釋,進而提出要求及措施,但針對當前中國鄉村的實際情況的探索分析還較為不足,與現實相聯系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二是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還不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求要在鄉村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但現有研究主要是從文化發質、社會風氣改善等方面進行研究,鄉風文明建設不僅是鄉村文化振興,更是要與鄉村政治、經濟、生態等方面緊密聯系,互為一體化發展。比如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鄉村社會治理、鄉村經濟發展等都與鄉風文明建設相聯系,在對鄉風文明建設的研究中,將鄉村政治、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內容與鄉風文明建設聯系的研究還稍顯不足,在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豐富拓展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