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安化縣農業農村局,湖南 益陽 4135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及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其消費觀念也正從吃的飽、吃的好,向著吃的健康轉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一產業,農產業質量安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關系全國13億多人‘舌尖上的安全’,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如何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安化縣新農業發展及農村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化縣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類農產品產量都得到大幅增長,并在推動農產品安全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把控方面均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依據縣內各鄉鎮與村地理位置的不同,合理劃分種植種養片區,實施區域化特色生產,力求將提升產業質量及效益落到實處,提升安化縣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如將傳統單一的生豬養殖業逐步轉變為以生豬養殖為主,水產、家禽為輔的生態養殖業,強調生態養殖,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安化縣以茶葉、蔬菜、林業、糧食及畜牧水產五大重點產業為主,不斷提高生產機械化及規?;?。除此之外,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及綠色產品的認證工作也在穩步推進,截至目前,落實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質量標志認證超過40個。并大力提倡標準化種植基地及標準化養殖場的創建,憑借安化獨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及生態環境,打造了“安化黑茶”、“安化中藥材”等知名農產品品牌,為安化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安化縣在中央領導會議精神的指導下,始終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方針。農村基礎建設是發展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為提高安化縣生產條件,縣內加大基礎建設資金投入,加固水利、防洪治理、鄉村公路建設、電網電路改造等各類惠民工程不斷實施,為實現農產品綠色、安全生產均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安化縣積極構建了農村生態保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及農民社會保障四大發展平臺,其中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平臺著力于打造以茶葉、畜牧等為主要發展方向的生態農業功能核心區,對相關企業及農戶均提供了強有力地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撐。此外,還設立了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為農戶生產提供了保障。
安化縣各部門重視且有意識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標準化,但仍然存在些許不足,制約了安化縣農產品質量的提升。
通過走訪調查可發現,安化縣從事農產品銷售及生產的人員存在綜合素質不高、教育水平較低的現象,多數僅憑借經驗進行售賣,缺乏專業且充足的農業知識,且部分農業生產及經營人員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追求量產,從而無視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問題,濫用、亂用農藥化肥,不僅存在巨大的農產品安全隱患,還導致縣內的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加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消極影響。
部分監管部門,尤其是街道鄉鎮等直面農產品生產者的部門,對于農產品安全監管及檢測不夠重視,在監管及檢測過程中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走過場,導致實際的檢測結果不夠準確,監管任務不能落到實處,也無法對真實情況進行了解。
盡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域規?;a,但是安化縣的蔬菜類產品生產模式還是以個體小規模生產方式為主,并呈散點狀大范圍分布,且生產質量良莠不齊,很多種植基地離公路或是工業基地較近,對基地內的農產品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為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管帶來很大難度。且散戶農產品大多沒有完整的銷售標簽及包裝,如果真的出現食用問題,追溯源頭難度非常大。
專業的檢測能夠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相關內容來看,主要是通過檢測產品中農藥化肥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含量,來判定是否達到可進入市場的標準。但是安化縣內相關的檢測設備及技術并未及時更新,仍采用老舊設備及技術,無法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符合與時俱進的理念。且部分的檢測人員缺乏專業的檢測知識,并未嚴格按照檢測要求進行檢測,容易造成檢測結果存在較大偏差。
安化縣各部門高度認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農產品安全生產、相關質量要求、國家政策等方面的宣傳力度不大,并未向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無法將國家層面對于農產品的相關政策及要求及時宣傳到鄉鎮,落實到農戶。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更多關注的是價格因素,并未形成主動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想法,且現階段無公害農產品在市場內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導致很多生產者對綠色農產品的銷售前景并不看好[3]。
從生產者、監督部門及消費者三方面加強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意識[4]。農產品的生產主體是農民,只有加強農戶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對于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積極性。由于基層生產人員的分散性,可以考慮通過開展流動性的知識技能講座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并充分利用村鎮廣播推進知識普及工作。
在監督部門方面,對內要定期對監管人員開展安全生產的教育及技術培訓,從思想上強化質量安全意識,并組織相應的季度考核,提升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對外可設立專門的咨詢部門為大眾提供咨詢服務。
消費者方面,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工作,利用網絡媒體、社區活動等向大眾從口感、色澤等方面普及識別綠色農產品的方法,自覺維護自己的權益。尤其針對安化縣偏遠高山地區網絡信號差、縣內留守老人不會使用手機導致無法利用網絡進行宣傳的現象,需有針對性的印發相關農產品安全知識,力求將生產無公害農產品變成每個人由內而外的自覺行動。
檢測及監管只是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地輔助手段,真正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只有建立完善的生產標準制度,嚴格按照有關標準生產才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核心所在。一方面提倡并督促農戶、農村合作社或相關企業等建立完善的產品檔案,嚴格對農藥化肥的用藥時間進行登記與執行。另一方面提倡標準化生產模式,發展綠色種植、生態養殖,形成良好的生產氛圍。并努力形成產品生產—科學運營—規范銷售—無憂售后的產業模式,于無形中對產品質量進行約束,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健全完善縣級到鄉鎮到村組的質量監管體系,劃分責任區,落實到責任人,盡最大努力消除監管盲區,形成層層監督的梯級結構。并通過各部門的分工合作,整合有效資源,從生產源頭、加工、銷售領域等環節強化農產品的安全水平。除此之外,還應提升檢測人員的專業水平,及時更新完善安全檢測技術及設備設施,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加大安全檢測的資金投入,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保障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如此才能從內而外有效提升安化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水平。
為進一步規范農產品市場,可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安化縣內監管執法力度,嚴查農產品市場內的不正當生產銷售行為,對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態度。一是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及經營場所的日常巡查力度,如鄉鎮級兩周一巡查,縣級一月一巡查,并由巡查人員當場提出意見并督促落實整改到位。二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制度,對農畜產品實行“兩月一抽檢”,摸排了解安化縣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狀況,及時解決潛在的安全隱患。三是對流入市場的農產品都需事先進行檢測,禁止農藥超標的水果、蔬菜等進入市場,并進行銷毀[5]。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綜合來看,相關管理部門需強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積極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從而確保安化縣農產品的有序和諧生產,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提供安全、綠色、健康且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