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櫻子,李賀
(沈陽化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42)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目前,由于經濟的發展、性觀念的開放和毒品的泛濫,全世界范圍內的艾滋病患者不斷增長,同時艾滋病在我國處于迅速增長階段。我國仍為發展中國家,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較多,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數量也呈持續增長趨勢。因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根深蒂固,因此產生自我認同度低、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對農村艾滋病患者進行恥感文化的歸因分析,可以避免農村艾滋病患者產生自我傷害和傷害他人的越軌行為。
恥感文化來源于中華文化,注重廉恥,是人內心世界的羞恥心。恥感文化的特征是在這種文化之中自身在意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其人的行為會受到自身羞恥心的約束,具有“恥感文化”特征的人多半會更加在意他人對自身的看法并以這種看法改變自身的行動。
1.2.1 虛擬內疚論
恥感文化多由內疚與羞恥兩種心理態度所產生,虛擬內疚霍夫曼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盡管人們實際上并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或所作所為并沒有違反道德規范,但是他們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或與他人受到傷害有間接關系,也會產生這種虛擬內疚[1]。弗洛伊德認為羞恥是一種強有力的痛苦情感,會突然產生,并可以達到完全壓倒性的程度。農村艾滋病患者在實際上并沒有傷害他人,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因為做錯了事才患有艾滋病。同時他們心理也因患有人們口中的“臟病”,產生一種強有力的羞恥感。
1.2.2 相對貧困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經濟也正保持中高速發展。我國雖快速發展,但城市與農村各方面發展均不平衡,存在較大差距。農村艾滋病患者由于患有艾滋病,并且收入還較低,心中的恥感文化也隨之產生。梅爾通和尼斯貝特認為同一時期中,不同地區之間、各社會階層之間、各階層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收入差別產生低于社會認定的某種水平狀況,這稱為相對貧困理論[2]。相對貧困理論解釋農村與城市的貧富懸殊會導致農村人群心理上的不平等感和差異感,加上社會中很多不公正的現象,自然農村人群恥感文化特征就會加重。貧困與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著惡性循環的相互作用。通過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解釋農村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馬斯洛認為貧困心理是指被相對剝奪的感覺。社會分層理論分為三個指標:“經濟收入、聲望、權利”任何一項被剝奪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大多數農村艾滋病患者經濟收入較低,一直處于經濟困難較低的劣勢,患有艾滋病不僅沒錢醫治,還不能得到尊重,加上病痛的折磨常常會認為自己生活質量不高。自身的經濟原因和生活質量低下會更加重農村艾滋病患者心理恥感文化的程度和自卑感。
2.1.1 農村文化落后
我國農村曾經一直處于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狀態。改革開放后,國家發展,農村也在發展,但農村仍保留少許封建社會的特質。以至于農村封建迷信思想仍然尚存,很多農村人還未能達到文化開放狀態,很難理解性開放帶來的疾病。在農村地區開展性教育十分困難,因為性教育和艾滋病知識的淺薄,他們對艾滋病的印象只有這是一種“臟病”,在農村地區經常認為“性”是無恥的、下流的。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也正來源于這種落后的文化。村子里如果有艾滋病患者,因鄉村的特殊性質,整個村子的村民會去排擠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所以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主要來源于農村文化的落后和村民鄰居的歧視。河南省永城市的一個2000人的村子中,L是唯一的一名艾滋病的感染者。在4年前,劉進在縣里的醫院確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F在村里的鄰居看他出來,就會立刻關起門。不僅是他自己被人孤立起來,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不平等的對待。在這個村莊中L和L的家人就像是病毒一樣被隔離起來。農村文化的落后和封建思想的存在,艾滋病知識的宣傳程度和教育力度不夠,對艾滋病傳播知識的認知度低,人們常常就會把艾滋病污名化,并認為得了艾滋病就應該受到道德譴責,這樣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和自我虛擬內疚感就進一步加深。
2.1.2 代際教育不科學
代際教育的科學性也成為農村艾滋病患者自身恥感文化和虛擬內疚感程度高的原因。農村家庭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式也落后。農村父母普遍文化程度比較低,大多數人對子女的教育沒有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多采用批評、辱罵甚至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落后的理念。這樣造成很多農村子女從孩童時期的心里就不健康,部分會開始不自信甚至是極其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對性教育與艾滋病的認知程度也很低,多為閉口不談“艾”。當青春期時期對性懵懂時,家庭對其教育認知極少導致后來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并不了解。有的父母自己不了解這方面知識,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去了解。如果孩子提及艾滋病的知識,父母可能會臉色大變并訓斥孩子告誡孩子這是不正確的思想觀念。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在孩童時期父母的訓斥下就已經建立了,在農村當一個家庭中的孩子有一位患有艾滋病,其父母可能是最先感覺到排斥,有些父母覺得孩子感染艾滋病非常丟人,更為嚴重的甚至與其斷絕母子關系。這樣也更加深了農村艾滋病患者對自己的病的恥感文化程度和羞恥感。
2.1.3 社會政策不完善
農村艾滋病患者恥感文化的形成根源往往來自于社會政策的不完全,當國家政府把資源不再去分給某一些人的時候,這部分人就會感覺到心里的落差以及不平等的待遇,這往往更加深了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程度。當農村艾滋病患者的工作、婚姻、子女以及自己的醫療不受到保護時,其就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會產生自卑心理,使恥感文化程度加強。同時他人也會對艾滋病患者產生歧視,所以艾滋病患者都十分害怕自己的病情被公之于眾。不僅其享有不到平等的資源,而且也會被他人及工作崗位歧視。有些農村艾滋病患者因公開自己的病情,自己的子女卻被學校拒之門外。目前,雖然我國發布了艾滋病相關條例,如《艾滋病防治條例》未經本人允許不得公開其病情,以及很多資源可依法享有[3]。但是,很多法律仍然缺乏約束力和強制力,而且人們對艾滋病的歧視觀念儼然形成,在很多工作崗位中仍然不會接受艾滋病患者。尤其是更不會接受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村艾滋病患者,農村艾滋病患者經濟收入本就低下又面臨著沒有工作的困境,這使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其次,很多有關于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政策在農村宣傳的并不到位,很多農村艾滋病患者對于國家給予的社會政策并不知道,如“四免一關懷”政策,導致很多農村艾滋病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沒能在第一時間享受到國家給予的社會政策。
2.1.4 大眾傳媒帶來刻板印象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影響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因素。隨時隨地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知道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如今農村發展迅速,農村也可以實現大眾傳媒的互通。正處于大眾傳媒時代的我們,很多信息觀點通過大眾傳媒通往四面八方。在很多傳媒以及網絡中都暗示艾滋病是“癮君子得的病”、“黑人得的病”、“同性戀瘟疫”等,建立起人們對艾滋病的刻板印象。因為這些刻板印象的影響,人們就會加強對艾滋病的污名觀念,從而使農村艾滋病患者受到更深的歧視。大眾出于自我保護的意識,常讓農村艾滋病患者感受到外界的不友好和歧視,自身恥感文化的程度也隨著大眾的排斥和歧視不斷加深。其實大眾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大多是模糊不清,只是跟隨網絡的只言片語,認為艾滋病是毀壞道德的“臟病”。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很多,并不只是私生活混亂和不潔性行為。2003年11月某醫院,在不具備艾滋病毒檢測的條件下,為患者提供自采血,導致11人感染艾滋病,2人二次性傳播感染艾滋病,其中2人已經死亡。其實像非法采血也會造成艾滋病的大面積傳播。
2.1.5 醫療體系的不專業
根據調查顯示,農村艾滋病患者受羞辱和歧視最嚴重的地方就是醫院,也是艾滋病患者恥感文化產生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農村艾滋病患者最先接觸的地方就是醫院,醫護人員的態度會給他們對這個病印象的第一反應,但是由于很多醫院醫護人員的不專業、心理的恐懼害怕以及專業防護措施不完備,使其對艾滋病患者產生本能反應的肢體動作和語言。很多艾滋病患者看到醫護人員的第一反應,心中的恥感文化就油然而生。如很多艾滋病患者表示去醫院治療病例條都要用紙遮擋住、去醫院看牙說自己患有艾滋病醫生拒絕為其看病等狀況。這些醫護人員的行為雖可能是出于本能對自己的保護,但這些行為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都是巨大的打擊,使艾滋病患者心中的恥感文化強烈浮現。農村艾滋病患者其實最需要的就是醫院對他們態度的改變,和來自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4]。
2.2.1 內在意識的錯誤印象
很多農村艾滋病患者認為自己得了艾滋病是因為自己的責任,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態度造成的。所以農村艾滋病患者很多都會產生這種自我羞恥感和自我排斥感。在我國,農村青年多為在城市中工作,如農民工、個體工作者等,這些人群流動性大,常年奔赴于各個城市之間。因長年在外,生理需要無法滿足,就會在城市中尋找暗娼。但他們對艾滋病的傳播知識了解程度低,衛生意識也薄弱,導致感染艾滋病幾率變大。在疲憊不堪的城市生活中,如果又患有艾滋病,這使他們本就存在的無法融入城市的恥感心里更加強烈。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回鄉面對自己的妻子、家人。
2.2.2 艾滋病帶來的生理身體病變
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的病發期身體會產生相關的病情變化,有些并發癥也會由此在身體特征上凸顯出來。如出現皮疹、丘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這不僅給農村艾滋病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病痛,而且也帶來了心理上的折磨。多數的農村艾滋病患者不敢出門,不敢暴露出自己的皮膚特征。從生理身體上的變化折磨著農村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恥感文化也會因此加深。
農村艾滋病患者因自身的恥感文化影響,可能會產生傷害自己、傷害他人和報復社會的越軌行為。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農村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及人文關懷,這樣有利于減輕恥感文化對他們身體及心理上的影響,使其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積極面對生活。同時他們需要得到更多他人的尊重和愛,這樣可以減輕恥感文化對其身心的影響。
農村艾滋病患者常因自身恥感文化心理的影響以及對艾滋病認識不正確的觀點,導致抑郁的產生。農村艾滋病患者受恥感文化心理影響越大,抑郁的幾率就越大。抑郁會產生消極心理,從而影響治療。所以應自信、自強面對自己的病情,維護好自身的心理健康,從而消除恥感文化對自身的影響。
通過對農村艾滋病患者恥感文化歸因的分析,能反映社會上存在的對艾滋病人歧視的社會問題。改善社會對農村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問題,從而減輕恥感文化對農村艾滋病患者的影響。避免農村艾滋病患者因恥感文化而產生的傷害自己、傷害他人及報復社會的越軌行為,促進社會的整體健康發展。